选入美国中学课本的小说——《珍珠》
(2010-10-01 21:04:16)
标签:
奇诺墨西哥珍珠胡安娜狗子 |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美国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生在西海岸一个职员家庭,自幼参加农业劳动,熟悉农民,故日后的作品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农民形象而富于诗意。
《珍珠》发表于1947年,是根据墨西哥民间故事改写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
在墨西哥北部的采珠中心托巴斯城,印地安渔民奇诺一家过着贫寒安宁的日子。有一天,奇诺的儿子小狗子被蝎子螫了,生命危在旦夕却无钱求医,并遭到了白人种族主义医生蔑视和拒绝。由于偶然的机会,奇诺采到了一颗稀世大珍珠。他们由此产生了单纯朴素的遐想,希望以此能够换到许多钱,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奇诺得到了稀世珍宝的事在人们间迅速传开。各式各样的人都对奇诺发生了兴趣——有东西要买的人以及有人情要央求的人。奇诺找到了“稀世宝珠”。珍珠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一混合,一种奇怪的黑渣滓便沉淀了下来。每人都突然跟奇诺的珍珠发生了关系,奇诺的珍珠也进入了每个人的梦想、思索、企图、计划、前途、希望、需要、欲念、饥渴,只有一个人妨碍大家,而那个人就是奇诺,因此他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每个人的敌人。那消息搅动了城里的一种无比肮脏无比邪恶的东西;黑色的蒸馏液好象一只蝎子,或者像食物的香味所引起的食欲,或者像失恋时感到的寂寞。这个城的毒囊开始分泌毒液,城市便随着它的压力肿胀起来。
可是奇诺和胡安娜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因为他们自己又快乐又兴奋,他们以为人人都分占他们的喜悦。但事实是事与愿违,珍珠的出现勾起了城里各色人等的邪念,珍珠像一个邪恶的磁场吸引了贪婪的人们,奇诺一家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了,从此生活在惶惶不安中。在小说中,医生、教士、珍珠商人们为代表的恶势力粉墨登场,沆瀣一气,威逼利诱、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教士希望他们能够出钱补办婚礼,因为当初奇诺和胡安娜结婚没有没有钱操办婚礼;医生一反常态主动来给奇诺的儿子小狗子看病,事实上小狗子此时身体已经好转,他装腔作势地布置下陷阱,吃了他的药,小狗子病情加重,他说是蝎毒发作,然后给以解药,给人是他医好小狗子蝎毒的假象。虽然他伪装得并不高明,被邻人看穿了,但是善良的奇诺一家还是相信了他并答应明天卖了珍珠来付医药费。
奇诺来到拉巴斯小城出卖珍珠。小城的珍珠商看上去是一个个单干的人,实际上都受雇于一个老板,他们联合起来杀价,奇诺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知道这颗大珍珠的价值,他愤怒地拒绝了这些贪婪的珍珠商。
胡安.托马斯是奇诺的兄长,因此奇诺向他请教。“那是很难知道的”他说。“我们的确知道我们从出世一直到进棺材都在受骗,连棺材他们也要敲竹杠。但是我们还是活下来了。你反抗的不是那些收买珍珠的人,而是整个制度,整个生活方式,因此我替你担心。”
奇诺的兄长分析得很有道理,因为没有任何势力的穷人的发迹,是对上层社会的挑战和威胁,也会召来其他穷人的嫉恨。小说中处处可见殖民主义对印地安人的压迫,故事处处可见这两个世界的对比,奇诺一家的处境代表了整个印地安人的命运,他们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如果屈从于压迫,就会过着表面平静,实质危机四伏的生活;如果想反抗,则被统治势力联合起来摧毁。
由于遭到一连串的变故,况且有有人半夜去偷他们的珍珠,奇诺的妻子胡安娜认为这是一颗不祥之物,准备偷偷地把它扔回海里,奇诺追上夺了回来,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又遭到了伏击,奇诺杀了敌人。他和妻子回家后却发现自己的茅屋被大火吞噬,他们赖以生存的小船也被人毁了。在向京城逃亡的途中,奇诺一家三口又遇到了追杀,小狗子被流弹击中身亡,奇诺杀了几个敌人后踏上归途,把那颗给他带来灾难的大珍珠还给大海。
小说中珍珠还可以看作是奇诺作为一个人尊严的唯一希望。奇诺一家的首都之行就如同一次朝圣,也喻示着奇诺对珍珠的狂热已达到了宗教般的虔诚。故事结尾奇诺儿子的死与奇诺将珍珠扔回大海则说明了当时黑暗势力太强大了,不可抵抗,但也可理解为倔强的奇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决心。当他意识到这个肮脏世界容不下这么圣洁的珍珠时,他宁愿舍弃,也不愿看它落入在那些人手中。
珍珠的发现在奇诺来说似乎是命运的捉弄,他只不过空欢喜一场,怀璧之罪使他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奇诺将珍珠扔回大海,是他对社会的最后一次反抗。经过了这一切风风雨雨,奇诺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不仅是珍珠商联合起来欺骗他,连他自己的同胞们都用沉默来伤害他;他对人性的普遍弱点——自私自利与贪婪产生了无比厌恶。
1962年诺贝尔奖授奖词是这样评价约翰.斯坦贝克的:“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包含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敏锐的观察。”他的作品在现实主义描绘中常包含寓言式的哲理。正如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致辞中所说的:“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能力,就不会献身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中的一员。”
《珍珠》一书具有丰富的内涵,被选为美国中学课本正是它魅力的展现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