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的又思考
(2021-12-27 08:48:56)| 标签: 朗读多重感官协同多元智能教育时评 | 
关于朗读的又思考
 
前些天,我写完并发表了《关于朗读的再思考》,引发了不少语言学科老师们的关注。这些天在腾冲的一些中小学行走之中,看到了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学生们在读书中的若干表现,让我再一次地对于“朗读”这一命题陷入深思,让我对学生们的“出声地朗读”和“大声地朗读”这一命题,又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和感受。
在这些学校里,我看到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们在学校专门设立的“阅读课”中不出声地读书,看到初中生、高中生在课堂上应该出声读书的时候也都不出声,我真的为中小学语言类的“朗读教学”“阅读教学”感到深深的焦虑。我这几天一直都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的语言心理学、教育学、朗读学、语言类教学法的专家们到底研究了些什么?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多重感官协同”理论为什么在朗读教学中难以落地呢?“多元智能”理论流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在现实的朗读教学中就难以真正成为现实呢?
所谓的“多重感官协同”理论,是指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与大脑活动进行着声音的、图像的、动作的等多渠道、多符号的交互活动,有效地调动朗读者多重感官积极有效地协同参与,从而促进朗读者对所学知识的多模态理解与多模态意义建构。“多重感官协同”理论强调的是,在学生学习、“朗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丰富的刺激,争取由此引发学生的多重效应器官(眼、耳、口、手、脑等)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动作,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广度增大增强,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可视化,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愉悦的沉浸感受和交互体验,最终帮助学生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框架,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而我们强调的“朗读”,实际上是一种可以称得上“全身运动”的阅读过程、学习过程,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手翻其书、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充其因、意会其理、心通其情。通过“脑、眼、口、耳、手”等各种感官的“全身运动”,使得“朗读”的声音具有某种延续性,同时使记忆持续时间更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阅读的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和自身朗读过程中的心情,因此“朗读”教育中,用好用活“多重感官协同”理论,可以让学生们在其“全身运动”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多重感官协同”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阅读、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多重感官的同时使用、协同使用,全在于充分地激活我们“脑、眼、口、耳、手”各个感官的潜能,让阅读者、朗读者在阅读、朗读过程中,把视觉器官、发声器官、听觉器官、触觉器官所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符号,让阅读、朗读不再仅仅是“脑”和“眼”的结合使用,而是让学生们在阅读、朗读过程中,不仅动眼、动脑,而且还动手、动口、动耳,把朗读过程中的发音现象、听音现象和触觉现象等在大脑里进行全新的有机的组合,从而使文字符号更好地实现到意义符号的转化和理解、体悟,通过“眼、脑、口、耳、手”各个感官有机结合的全景式的阅读方式,最终实现朗读全面、注意力集中、整体感知、体悟理解、加深记忆的飞跃。“多重感官协同”朗读的方法,强调的是“脑、眼、口、耳、手”多种感官的同时使用,它有助于人们左右大脑潜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是语言学习方面的一种高效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很好运用的。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人类的思维和认识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有如下的这些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有着语言智能的直接参与,同时也有着音乐智能(音乐智能中的节奏、韵律等)、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中的手势动作、表情动作、耳动听觉、嘴动声觉等)、自我认识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中的情感、情绪等)的参与,还有着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中的角色扮演、对其他朗读者的关注与接纳等)的参与。如此一来,“朗读”也就成为了一种“全身智能运动”“多元智能运动”。
“多元智能”理论在运用过程中,十分强调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争取尽可能地构成以具身性、能动性、情境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的动作智能、语言智能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身体参与、用身体思考、用身体感受、用身体行动。教师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以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以孩子的耳朵去倾听,以孩子的语言去表达。运用多种智能一起参与的学习方法,加深儿童对朗读的作品的理解和记忆,丰富想象力,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情感,感受文本言语的特点。
但愿中小学语言学科的老师们能够在未来的语言教学中,自觉学习并使用“多重感官协同”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的语言教学更多一些“出声地朗读”、“大声地朗读”,让学生们在朗读中更好地实现“多重感官协同”,更好地发展“多元智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