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校未来2021年中国体系化办学大会李文达校长吕庆生主任报告会主持词
(2021-03-31 06:58:26)| 标签: 体系化办学品牌学校石阡县文博中学新乡市一中教育 | 
引领学校未来2021年中国体系化办学大会李文达校长吕庆生主任报告会主持词
 
受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品牌学校发展专业委员会赵国忠常务副理事长的盛情邀约,在即将进入“人间四月天”的这一时节点,我和广州高新教育集团张天培董事长、自贡衡川实验学校尹强校长、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刘仲文校长等校长、主任和老师一起走进“鸡鸣三省”的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积淀的云南镇雄县城,参加“引领学校未来2021年中国体系化办学大会”,并担任大会主题报告与另外两场论坛的主持人。
下面是我在“影响校长”第二场论坛会后半场的主持词与点评——
 
在贵州省东北部,在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在地热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之为“泉都”的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有一所由旅美爱国华人投资举办的民办中学。这所学校十七年来,一直坚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办学思想和办学指南,努力地做“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品质教育,成绩卓著、影响很大。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请听来自这所学校的李文达校长给我们带来的《“五育”落地,素养恒生》。
 
人的发展需要身心和谐,人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正是出于这样的角度,我们提出“五育并举”。“五育并举”要想真正落到实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求运用体系化办学的思想,把“五育”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实施有机地组合、融合,使之能够建设成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架构;第二个前提就是要努力地找到一条主线,使之贯穿“五育”。不得不说的是,“五育并举”已经提了数年,但是真正能够使之“并举”“共育”的学校与个人是不多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几条线基本上都是“各说各的”“各自为阵”,各自抢占有利地形、各自争取各自的“码头”。如果能够寻觅到一条红线,并将其贯穿在“五育”之中,那么“五育”就能够真正实现“并举”“共育”,从而实现育人的高质量。
第一条主线:激情教育。激情是人们做事、做大事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有了激情,人们说的话不同凡响,人们做的事情尽显辉煌。德育有了激情,外界灌输的思想观点能够更好地融汇于人们的思想里、血液中和骨子中,能够更好地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智育有了激情,教师的教更富活力、更有吸引力,学生的学更具主动性积极性,知识的转化也更加容易便捷;体育有了激情,师生们的身心磨练更具张力、身心健康更有保障;美育有了激情,审美的情趣能够得到大幅度地高涨,审美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地培育,审美创新的效果更加明显;劳动教育有了激情,对于劳动的认识更容易趋于正确,对于劳动人民的情感更加深厚,对于劳动活动的参与也会更加积极。总之,当我们把激情贯穿在“五育”之中的时候,“五育”的实施一定能够事半功倍、效果彰显。
第二条主线:励志教育。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灯塔,是激励我们前行最重要的促进器和永动机。无论是德育、智育、体育,还是美育、劳动教育,有了励志教育贯穿其中,也就有了方向、有了加油站、有了润滑剂。当我们仔细阅读著名美籍华人梁凯恩“向世界第一名学习”的故事,认真学习美国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生命的清单”,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着远大的志向,将会直接地间接地影响人的一生。
第三条主线:经典教育。经典包含着一系列的经历了岁月历练和沉淀的人物、典籍、名言与故事,它能够给人以指引、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迪。如果我们能够把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的经典典籍、名言、故事,渗透到“五育”之中、贯穿在“五育”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够亲眼见证人类文化精粹、民族文化精髓所具有的伟大力量,能够看到师生们在这些精粹、精髓的浸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成长与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是做好教育、办好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在中国的中原大地上有一位老师的成长经历、他所走过的路,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真理。这位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武器,对教材、对课堂、对教法、对学生、对学校管理、对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思考;他在教育科研的助力下,成长为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科学技术带头人,他就是来自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的吕庆生老师。下面,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他的报告:“‘全时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时间有长短之分,空间有大小之别,我们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完成的,如何更为准确地认识时空、把握时空,应该成为我们前行路上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命题。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宗旨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最为重要的元素,要想在教育的过程中,全方位地落实“全时空”的思想,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需要我们从“人”的视角去思考和把握属于真正的人的因素和素养,这就是从“人格”“人性”“人文”三个角度来全方位地把握人的特质和教育的使命,我们的学校教育一旦能够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特质、温润的人性特点、丰满的人文品质的人,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次,需要我们从教育的“度”来把握理解和落实教育的特质,一是努力地让教育具有一定的“高度”,只有从思想上、精神上、境界上去找到教育人、影响人、转化人的高度,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促进社会与世界的发展和变革;二是努力地让教育具有一定的“厚度”,教育只有达到了一定“厚度”,也就是让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帮助人成长为参天大树,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努力地让教育具有一定的“温度”,教育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温度”,才能具有基本的亲和力和强大的生命张力,才能在师生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丰硕的故事和传说。
第三,需要我们从教育的“文化”特性方面来促进教育的落地,这包括着:一是加大课程文化建设、融合、落地的力度。在当今时代,好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分水岭就在课程上;注意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本校课程的特色化、特色课程的精品化落到实处,通过课程建设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二是加大活动文化的建设、创新和发展。“生命在于运动,生长在于活动”,活动既是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源泉,抓住活动文化的建设,让活动真正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三是加大人际文化的建设、融合和共生。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社会的人,唯有让人从小就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自己的关系,形成“因我的存在别人更加美好”这样的意识和能力,进而让每一个师生都能拥有审美的生命姿态。
第四,需要我们从教育的“三无”来调整教育的艺术性和实效性,这包括着:一是教育的“无缝隙”。我国的教育目前存在着各级各类教育“缝隙”过大的问题,尤其是普通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从中学到大学,一级一级的“自以为是”,几乎都不考虑上下衔接、缩小“缝隙”,因此从纵向的角度看,有着很多难以弥补的缺陷。如何尽快弥补这些缺陷、尽量地缩减其“缝隙”,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二是教育的“无痕迹”。我们很多学校的教育有着太多的人为的“痕迹”,尤其是“展示课”“展示活动”,不少的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排练”,使得教育的意味越来越弱、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小。因此如何尽可能减少教育中的“排练”,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人的一大追求。三是教育的“无死角”。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一些“遗漏”,因而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在“生产”着“学困生”“问题生”,这些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如果做不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的“死角”。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