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校长,真的不得了(好校长之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篇)
(2019-05-21 13:59:20)| 标签: 好校长浦口行知小学杨瑞清乡村教育家教育 | 
一个好校长,真的不得了(好校长之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篇)
 
在我国,农村是版图上面积最大、广袤富饶的地方,也是整个社会中最微小、最羸弱的细胞;它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都处在相对落后的甚至有些尴尬的情况下,而在教育方面更是处在一个极度羸弱的水平;它在我国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一直属于最为薄弱的环节,其改变和发展也是一直十分的缓慢,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当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国家的高度来剖析农村、认知农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农村的现代化,既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之基础,更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之关键;而农村教育的进步,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进而也影响着整个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换言之,农村的现代化、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亟需着、呼唤着优秀的、卓越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大批地出现。从今天起,我将陆续地推出一组来自农村学校的好校长,我首先要推出的是两位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好校长。
陶行知,深受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农村、农民、农村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思想家,早就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社会要改变,首先就要争取中国农村的改变;中国农村要改变,首先就要改变中国农村教育。他明确提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教育可以救国,“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还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陶行知的一生是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变持续奋斗的一生。
很高兴的是,在我的身边,有两位姓“杨”的农村学校的校长,他们热爱陶行知、崇敬陶行知,学习陶行知、践行陶行知,在他们做教师、做校长的生涯中,很好地践行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为我要隆重推出的好校长系列中,在新的时代学习陶行知、践行陶行知等方面做的最棒的校长,他们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杨瑞清校长、贵州行知科技职业学校的杨昌洪校长。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当我国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在电视剧《蹉跎岁月》中唱响其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的时候,杨瑞清已经从陶行知先生当年创办的“晓庄师范”毕业,走进南京市五里村小学的大门任教、担任“行知实验班”班主任整整一年了。有谁能想到,经过三十多年岁月的“洗礼”,这个中师生的“青春岁月”真的“汇成了一首难忘的歌”、汇成了一首令人敬仰的歌。这个中师生,就是我今天在这里向大家隆重推出的好校长——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
杨瑞清还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读书的时候,就通过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首任馆长汤翠英老师认识了陶行知,并开启了自己“学陶践陶师陶”的征程。据汤翠英老师介绍:杨瑞清读中师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十足的优秀度。他是一个十分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好学生,也是一个乐于助人、肯做好人好事的好学生。当时,陶行知纪念馆正处在筹备、开办之时,陶行知的一些文稿需要誊抄,纪念馆的不少文字也需要抄写,杨瑞清就成为了这座陶行知纪念馆最忠实最勤奋的志愿者。周末、课余、假期,几乎都成为了杨瑞清参与纪念馆筹建工作的时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初步学习和认真思考,在杨瑞清的内心深处,有形无形地播下了“学陶践陶师陶”种子。也就在这个时候,杨瑞清年青的心底里,种下了要像陶行知一样,举办一所“老百姓愿意送亲子弟来就读的好学校”这样的“初心”、这样的伟大理想。
1981年,杨瑞清中师毕业,他在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激励下,放弃了留在大城市任教的机会,志愿到偏僻的乡村小学——江浦县五里村小学任教;他后来还放弃了进城当官的机会,坚定不移地选择留在乡村办学、教书。杨瑞清刚刚走进的五里村小学就像电影《凤凰琴》中的山村学校一样——“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由于教学质量不好,农民纷纷把孩子转到别的小学。当村民们看到分来一个满脸稚气的学生仔的时候,露出了失望的神情,认为他“肯定是好学校挑剩下来的”。杨瑞清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投入到教学之中。他接手的是被称为“二年级万岁”的差班,38名学生竟然有20人留过级。杨瑞清把这个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他自觉地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引领自己的工作,努力地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由于杨瑞清爱心满满地、十分精细地工作,“行知实验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获得了村民们、学生们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行知实验班”的成功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村小落后的面貌,淳朴的村民们感动了。他们拿出了农村改革后积攒的第一笔钱,全村集资7万多元建了新校舍,五里村小学以崭新的姿态亮相在杨瑞清和村民们的面前。学校的面貌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不少原来转学出去的孩子又纷纷回来了。五里村小学开始逐步地成为陶行知先生所期待的“老百姓愿意送亲子弟来就读的好学校”。1985年,五里村小学更名为行知小学。
教育质量不高、留级率却高,历来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质量不高,让农村的孩子纷纷离开农村学校;留级,则使孩子们的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还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和未来。陶行知“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的主张,和教育质量不高、留级率高的现实,让杨瑞清不断地反思。他在反思中发现:人们走进花园,都是既欣赏盛开的鲜花,又善待迟开的花苞。唯有在教育过程中,“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改变了心态,仿佛天天都在骂花苞‘别的花都开了,你为什么不开?’天天都在逼花苞‘你要马上开,立即开,要是再不开,我就要把你掰开’。”杨瑞清还从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培育女儿的故事中,对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小孩不小”等儿童观有了一种彻悟,他明确地提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学会赏识,修炼一种“花苞心态”。当教师拥有“花苞心态”的时候,就会真正懂得:“学生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学生只有两种,不是美丽的鲜花,就是可爱的花苞。若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学生,慢慢的,就不那么急了。”正是由于如上的认识和彻悟,杨瑞清带领着她的团队从1986年开始,开启了“不留级”的教育实验,并提出了“学会赏识,扬长补短,促进迁移,快乐成长”的赏识教育思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理,他除了开展“不留级实验”之外,还尝试着印制“优点卡”,让孩子发现优点、分享优点,成为心灵的主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十分可贵的重要的教育主张。这个主张实际上就是强调办学者、教育者在办学过程中,绝不能关起门来孤零零地办学校,而是要和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乡村学校、小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地按照生活的模样、按照生活的意味来设计学校教育过程,来安排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陶行知的这些教育主张,在杨瑞清的领悟、融会贯通以后,就变成了“学会联合”的主张,这一主张逐渐地成为他坚定的办学信念。他通过各种尝试、实验和研究,创造出了一种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他的“村级大教育”模式包涵着: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向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头延伸;以小学教育为基础,向初中教育延伸;以小学教育为龙头,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拓展。杨瑞清创造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应当是我国农村学校走出困境、走向远方、攀上高峰最科学、最合理的路径,但愿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也能够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探索、不停歇地前进!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师曾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铲,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近四十年农村教育、农村教师的生涯,从当年的五里村小学到后来的行知小学,再到如今的行知小学集团,学校的华丽转身、社区的巨大改变,都在向我们述说着:杨瑞清已经完全达到了陶行知先生对于乡村教师的要求,他早就已经成为一个“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人物。正是在杨瑞清的带领下,五里村小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农村小学最有名的小学,学校已经从单纯的小学开展成为九年制学校;学校前些年开始行动的生活教育实践行动,让学校成为由教育部制定的首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基地之一;学校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旅游,让当地的GDP也有了十分明显增长。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种的原因,杨瑞清——这个曾经的村小教师、这个乡村学校的校长,被国内教育界和不少教育大家赞誉为“陶子之后,亿万陶子”中最为突出的一位“陶子”、“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他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模事迹报告团,他还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隆重推出的“东方之子”。他现在已经成长为中国教育界最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的副会长,真正成为中国教育界的教育大家之一。
从出生到现在,杨瑞清始终都没有抹去自己那浑身上下、内心深处的“农”字情结;而今,他依旧带着这浓浓的“农”字情结,前进在“学陶师陶践陶研陶”的康庄大道上,向着他的初心所期待的诗意远方不断地飞奔!飞奔!!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