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来袭: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末日(上)
(2008-11-03 20:54:07)
标签:
金融危机恩道尔财经 |
分类: 金融 |
金融海啸来袭: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末日
F.威廉•恩道尔
2008年10月4日
布什政府的金融救市计划在稍作修正之后于10月3日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人们开始担心这意味着又一波1931年式的全球银行倒闭的浪潮拉开了帷幕。这一进程已经开始席卷美国银行界,包括过去几周房利美和房地美、抵押贷款巨头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国有化(或者叫强制清算),以及美国第四大储蓄银行美联银行的迅速崩溃。这表明从今年春季因迪美倒闭开始的小银行浪潮达到了高峰。
这一新法案被称为金融界的美国《爱国者法》,后者让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获得了破坏美国宪法保障的权力。
美国财政部将会拥有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为陷入危机的抵押债券及其他债券标定价格,并加以购买。这其中甚至包括汽车贷款和学生贷款,美国财政部认为这相当重要。美国财政部可以通过自行设定的程序(目前还没有披露),从自行选择的机构以它自己认为合适的节奏购买债券。此外,保尔森的财政部会将这7000亿美元的采购计划“外包”给那些要为造成这场金融危机负责的金融机构。据报道,美国财政部正在计划由多达10名资产管理者管理在该计划中购买的资产。像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黑石公司和雷格梅森价值信托基金 这样的大机构据报道有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项目的管理者。来自投资银行界的私营企业的高度参与将会使这一计划的政治管理更为困难,因为投资银行被视为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
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在一次采访中对保尔森的计划下了两个字的评语——“疯了”。奥尼尔指出这个新计划对结束银行业的危机毫无裨益,笔者和其他许多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个计划仅仅是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来给保尔森在华尔街的朋友发奖金。如果由民主党控制的国会的道德腰杆能够再硬一些,公众就会因为保尔森及其他布什政府的官员在充斥丑闻的美国金融史上最严重的金融诈骗中的犯罪行为而提出控告。
正如现在的危机细节所揭露的那样,许多思想上的断层产生了混乱,并造成了这个自由放任的金融体系的崩溃。这个现行的体系随着保尔森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完蛋了,而这个体系是1987年解除对华尔街的金融和银行业管制之后建立起来的,那一年,激进的个人主义者艾恩·兰德(俄裔美国作家)的忠实追随者和私人密友格林斯潘成为华尔街在美联储的代言人,直到2006年卸任为止。世界各国政府现在别无选择,只能开始把金融魔鬼塞回到瓶子里面的艰难历程,重新对失去控制的金融体系加以管制。掩藏在目前的信心危机背后的是英国和美国政府在解决这一基础问题上的失败。
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
1931年德国的大萧条也是从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那年5月维也纳信贷联合银行的倒闭——开始的。
维也纳信贷联合银行的倒闭则是由于巴黎作出了一项政治决定,破坏德国与奥地利的经济合作协定,具体的手段就是扯断一战后凡尔赛体系最薄弱的一环——维也纳信贷联合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巴黎发起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事件,导致德国的银行体系在数周之内崩溃。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与1999年之后美国已经证券化的金融体系十分相似,都如同一座由扑克牌搭建起来的大厦一般,毫无基础可言。一旦一张牌垮了下来,整个国际金融的大厦都将随之倾覆。
1931年的德国,当政的是无能的布鲁宁,他觉得只有节衣缩食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试图通过维持失业率以向国际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偿付杨格计划中德国的赔款。
1931年,时任权力强大的纽约联储主席的是缺乏经验的哈里森,一个极端憎恶德国的人。哈里森是亲英的骷髅会的成员,这是耶鲁大学的一个秘密精英社团,布什父子都是其中的成员。哈里森后来还在骷髅会的兄弟、战争部长史汀生的领导下担任秘密的曼哈顿工程的协调工作,他认为德国的危机并不是德国国外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德国银行家试图损人利己。
在谣言漫天、人心惶惶的几周中,纽约银行家托拉斯(讽刺的是,它现在是德意志银行的一部分)宣布将会削减给予德意志银行的信用额度,并在1931年7月前取出所有在柏林的大银行中的存款。哈里森坚持要求德国国家银行大幅提高利率以保持稳定,但这让事情变得更糟了,因为紧接着就发生了一场席卷德国经济的信贷危机。
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对德国国家银行行长卢瑟的态度更为友好,认为他的朋友沙特更适合处理这次危机。1931年7月13日,德国的一家大银行,达纳特银行宣布倒闭。这引发了德国银行的存款大面积出逃。布鲁宁政府将达纳特银行与资本化程度较弱的德累斯顿银行合并,并给予数额巨大的国家担保,以试图稳定局势。可惜事与愿违。
纽约联储主席哈里森个人相信,这仅仅是德国自己的问题,他对德国国家银行行长卢瑟发号施令,要求他根据历史经验来应对危机。紧接着,德国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就流向了国外。
剩下的就都是历史了,是20世纪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悲惨战争史,这一切都是上述事件的后果。当时,尽管美国自身正经历着股市崩盘和大萧条,美国的银行界精英却翘首期盼“美国世纪”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