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抽象画

标签:
抽象徐渭八大山人康定斯基 |
分类: 评论 |
对比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我们可以相信,至迟到清初抽象画就已经产生了。
[1] 参见林木《笔墨论》,p226,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p29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林木《笔墨论》,p227,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3]见薛永年、薛锋《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p69,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
[4]徐渭《徐文长二集》卷五。
[5]徐渭《徐文长集》卷二十一。
http://s13/middle/5d202f5btc39a839d1c3c&690
图一
http://s13/middle/5d202f5btbc8418bb46dc&690
图二八大山人书画之一 奇石
http://s10/middle/5d202f5btbcd0b8e94e59&690
图三
http://s10/middle/5d202f5btbc840a4e8009&690
http://s13/middle/5d202f5btc395f4bf7acc&690
http://s1/middle/5d202f5btc39cdc65ee80&690
http://a1.att.hudong.com/31/38/01300000324886122939387380947_s.jpg
-
图九康定斯基抽象画水彩《构图4号》
-
1910—1914年,是康定斯基绘画发展中的所谓“戏剧性时期”。这一阶段他的作品,寻求以抽象的语言表现情感及内在精神。这些被归为“抒情的抽象”风格的作品,大多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辨的形象的。这些画中,往往隐约地显现着某种俄罗斯民间传说的图像,反映出画家对其故乡童话所保持的痴迷与神往。不过这些画中的图像并不清晰易辨。它们往往只是以某种极简单的线条或色块暗示出来;色块常常涂在轮廓线外,与轮廓不相一致。在这里,线条、块面及色彩本身,显然要比所描绘的故事重要得多。因而,这些图像往往被飞舞跳跃的形状及饱满绚丽的色彩所淹没。作于1911年的油画《构图4号》,便是康定斯基这种半抽象的抒情画风的代表作。画中所有形态均有可辩的来源。此画描绘的主题是在山野中撕杀的俄罗斯骑士(康定斯基总是醉心于画这种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在这幅趋于抽象的画上,我们仍可隐约地辨认出一些形态来:画面中央是战作一团的持矛骑士;右边是戴红帽子的持矛者;背景上有一个城堡;空中飞鸟成群;阳光透过细雨化成一道彩虹……。
画家在这里进行了有意味的形式处理。他有意地隐去那条作为风景画中主线的地平线;山的形态使他能够将地平线分解成道道斜的线。这对整个画面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使那客观、沉静、分出天与地的地平线在这里消失,而且,还使画上有了一个象立体派绘画一样完整的绘画性空间结构。
线条和色彩成为画中独立的要素。线条的断续形成了张力,产生贯穿全画而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节奏。色彩独立地表现形状,作为平面而游离于一个不确定的空间,与那描述性的内容相分离。画中的物象不再是被某种外在光源所照亮:光完全来自于色彩本身。
康定斯基的传记作者格罗曼<>在谈到他该阶段的作品时,曾以哲人的口吻说道:“康定斯基所见的世界,是一个力的宇宙,摆脱了感官印象的桎梏,从外物及其实质上分离开来,并依其周围的造型而获得经验。”(何政广主编《康定斯基》,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04页)。在康定斯基这种半抽象的绘画里,所有形态都高度变形。客观的物象几乎消失在那些颤动的形体和耀眼的色块中。故事及风情的描述,在这里几乎可有可无。然而整个画面却充满韵律。那丰富而生动的画面结构,显示出画家对于内在情感及某种宇宙精神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