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顿子斌的幻线视觉作品

标签:
转载 |
分类: 游心 |
幻线视觉
顿子斌先生有着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绘画史与书画鉴定方向)、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博士后的深厚的学术背景,著有不少的美术与书法评论文章。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西方美术史,身在曹营心在汉,其目的还是在于探索具有中国意义的真正的当代作品。他不仅是一位美术史论家,同时也是艺术家,一位参与艺术创作的实践型批评家。批评家们一般是不参与美术创作的,愈是有威望的批评家,愈加不会冒如此之风险,弄不好,连他的文章也没人读了。倒是成功的画家,凭借爱读书,爱思考的优势可以轻松地介入美术批评,比如陈丹青。像顿子斌这样“一心二用”,在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两个领域同时进行探索的,实不多见,勇气可嘉!
“幻线”是顿子斌先生探索的“结晶”。“幻”在我看来,不仅有抽象之意,也有东方之境味;“线”是中国绘画演绎最丰富的产物。书法发展源远流长,也不仅只有记录功能。“幻线”概念的提出,则是依附于汉字的构架之上,不拘一格地尽力展现其艺术价值的结果。表面看是对汉字构架的夸张或是变形,实质上,它远远超越了“流行书风”的解构重组,是建立在当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独具中国意义的概念。因此他的这些作品不仅是书法,也更加浸入到美术作品之中,赋予了当代性,又是当代艺术作品。
从“幻线书法”到“幻线摄影”是他在艺术领域里的纵深探索。“幻”加强了虚实、强弱;“线”变得自然或机械。更加贴近或更为符合当代性特点,比如,头发、面条、电焊的轨迹,应该是自然性的还是机械性的呢?中国传统意义的书画线条被定义成要“自然”,其实这种所谓的自然线并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定义的机械线才是自然中的线。之所以说是自然,是因为她是心性地自然流露而非自然界的线。我们发现了这个奥秘,就可以看到顿先生的作品对线的定义是多样的和有创造力的,但又是有选择的,他选择的标准就是要符合心性精神状态的自然地流露。精神价值取向又回归到了东方审美。当别人把八大、石涛、黄宾虹奉为我们传统的典范加以效仿时,他关注的是我们的传统意义上的大文化,因为八大、石涛他们只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产物,却并不能代替传统文化。怪不得他的幻线视觉摄影,在放下了毛笔与宣纸之后,同样可以表达出八大的境界。同时他也同样可以在西方的梵高与莫奈身上发现东方文化的痕迹。当然更多情况下他将冷、热抽象与形而上画派融为一炉——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西方现代画家看到的世界。我想如果我们的艺术家都能够做到如此通达,在国际上我们也许更有地位。
他的幻线摄影,如果一味地被理解成摄影作品,就是对其根本性地误读,只有把它放在美术范畴中理解,才会体味其真正的艺术价值。这也是这些作品在摄影家的眼里远不如在美术圈里反响强烈的原因。
在所有的绘画类型中,抽象绘画无疑是最神秘的,最难的。至今大多数画家对之仍然是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不知从何入手。幻线摄影告诉我们,抽象不是楞抽来的,它是一种观看自然的眼光。当你有了这种眼光,抽象可以随时出现。
这些幻线作品看似于不经意中信手拈来,或是“直接拿来”,原态地保持着固有的状态与肌理,尽力剔除掉人为的痕迹,更加自然、更加生活,熟悉、亲切、平凡。这种看似简单的“拿来主义”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固有表现方式,但又与西方审美截然不同。这里展现的是剔除强制与包装之后,使你耳濡目染的返璞归真,在还原朴质的同时,透过画面让我们体味的是单纯的肃穆与敬仰、敬畏之情,观后三日,还余韵不断。这正是符合东方精神的观照,在这里他的抽象与写意有着同样的气质。其作品经常给观者以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点与其书法幻线一脉相承。它体现了一种书法家式的观看自然的特殊眼光,而这样的书法家在今天也是罕见的。古代画家中黄公望与顿氏观察自然的精神状态接近,遇“勺水疏林,也会以深情冷眼观之”,但从其留下的画作可以推断,顿氏看到的东西,他看不到,或者说视而不见,后者镜头中的很多东西元代画家也不会陌生。
幻线摄影看似简单,但难度很高。其难度在于将很简单的东西拍出意境。不太讲究拍摄技巧,却耐人回味,因而更具有强烈的学术价值。只有在通晓东、西美术史才之后才有如此创作的可能,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判断文化重点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来。
“当代艺术”一词的提出,在美术界是有争议的,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术,都要发展是不会错的,因此每一个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创新能力。创新有大小之分,也有真伪之分。时下的当代艺术家,无论是借助观念、材料,还是手法、形式都是无可非议的,但他们大多背离了我们文化与艺术的本质,因此笑骂声此起彼伏。热闹之后便是无奈的空虚与反思。属于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是什么,顿子斌的幻线作品给了我们不小的启示,这正是意义所在!
顿先生关注的是艺术本身。这一点同样反映在他的教学与生活中。在课堂上他避免了生硬的填鸭式教学,强调的是“开悟”,是教学生如何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也经常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天际间变化的浮云飘过的踪迹,也可以是保洁人员手中墩布拖过的一个轨迹,也可以是来来往往的人在雪地上留下的沉沉肌理。学生的答题试卷,以及小小的贺卡上的笔迹等都常常是他讲解的范例。他在告诉学生物象之美无处不在。发现有潜质的学生,会毫不吝啬的将“天才”二字送给他们。一次,当得知一个天才学生因一时过失不得不离开学校时,他按捺不住冲动特意在博客上贴上这位同学的作品,并留下了深表遗憾的文字。这让我想起吴冠中先生在对我国院校的培养方向与体制建设上表现出的痛心与失望。如果老人家知道美术院校中还有顿子斌这样一位老师,多少应该有一些安慰吧。
顿子斌幻线视觉作品——
http://s5/bmiddle/51c56c1fgab97e973ac54&690
http://s7/bmiddle/51c56c1fgab985daf1346&690
http://s12/bmiddle/51c56c1fgab97ea7a063b&690
http://s15/bmiddle/51c56c1fgab97eae5f35e&690
http://s6/bmiddle/51c56c1fgab97eb3248e5&690
http://s15/bmiddle/51c56c1fgab97ebe8b1ce&690
http://s16/bmiddle/51c56c1fgab97ec6062df&690
http://s11/bmiddle/51c56c1fgab97ece97c5a&690
http://s5/bmiddle/51c56c1fgab97edbd50f4&690
http://s5/bmiddle/51c56c1fgab97eeb5d4b4&690
http://s6/bmiddle/51c56c1fgab97efb88ce5&690
http://s16/bmiddle/51c56c1fgab97f024002f&690
http://s5/bmiddle/51c56c1fgab97f0d8cc84&690
http://s1/bmiddle/51c56c1fgab97f17eab40&690
http://s6/bmiddle/51c56c1fgab97f1f9ba75&690
相关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