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在书,天机自动
顿子斌
这是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原为中央美院教授、副院长)的手迹。此稿为范先生为我评职称外审的三篇论文写的鉴定意见。
这篇手稿属于典型的学者书法。对于学者而言,硬笔书法为学问之余事,以行草为主。随手写去,无意于书,最易见性情与“世外高致”。他的字兼有宋代书法家米芾与明代书法家宋克的特点,但去除了后者的妩媚,清隽、挺拔而不失飘逸;结构严谨而不失潇洒,可谓谨而不拘。严谨是学者严谨思维的折射,而洒脱则是个性乃至魅力的展示。
先生的毛笔书法时见展览与书画作品集中,属于雄强一类,而硬书则呈另一面目,我以为后者更为本色,风神独具,堪称学者硬笔书法的典范。学者硬笔书法自有无法抹煞的艺术价值(当然,前提它必须是书法)。其特殊魅力在于,即使藐视硬笔书法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容,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它是人事档案,属于公有财产,我也不能有任何觊觎之心。

我对硬笔书法的“创作性”作品的兴趣远逊于学者的硬笔手札,这里是“逸品”的天地(历史上逸品为书画的最高境界)。书者信手写来,未必尽善尽美,但一片神行,性灵尽显,更耐人寻味。由于依托于文字,书写者可以不假思索,书法比绘画更容易产生“逸品”,这是实用书法的妙处。这样看来,硬笔书法是
手迹
局 部
一个比毛笔书法更容易产生“逸品”的土壤。清代王澍说:“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如右军《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有意为之,多不能至。正如李将军射石没羽,次日试之,便不能及。此有天然,未可以智力取已。(《论书剩语》)
无意插柳柳成阴,这构成硬笔书法的另一道风景。学者书法没有时下硬坛的如火如荼的装饰风(我还是相信“真水无香”)——大概这就是目前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尽管目前硬笔书法除了专职书法教师外,从事此道者均为业余,但从装饰来说却已经非常专业化)。学者们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硬笔书法大赛,他们从书斋款款走来,甚至不衫不履,水波不兴,但却蔚为壮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硬笔书法的特殊价值。它必然在书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乃至占据比专业硬笔书法家更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却被治硬笔书法史者所忽略)。传统书法史,文人书法家占据主流;我相信硬笔书法史依然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