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魔咒惊动国务院决策层
(2009-07-26 20:54:05)
标签:
地王房地产国务院工作会议房价房产 |
分类: 地产杂谈 |
著名地产评论家时寒冰称“地王”是一个魔咒。
每当“地王”出现,就会带动周边地带的房价强劲上涨。“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给公众带来了一个明确的预期:未来的房价会再上一层楼。当这种预期成为群体性共识,就会激发起购买力——且不论这种购买力是透支性的,还是在可承受限度内的。
“地王”催生高房价,这是一个魔咒,但紧随这个魔咒的,是另外一个魔咒——成交量在锐减,消费者在用脚投票。这种用脚投票并非情绪性的抵触,而是房价远远超出民众购买力的必然结局。仅有的成交量,绝大部分成为投机者的狂欢。他们买下房子,像是架设了一个捕鸟的笼子,等待有意或无意走进笼子的人任其掠夺和宰割。高房价成为满足既得利益集团的盛宴,成为加剧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推手。
本月月9日到21日国务院的三次调研,均涉及到了“地王问题”。而与之连带的一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汇总,也在得到国务院分管领导的批示后,被批转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建设部),下一阶段的房地产的政策思路,在批示之后,亦变得清晰起来。
接近建设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这份批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建设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控及分析,并且对于市场中的新问题,要做到“时时汇报”。
此前,国务院已经在两次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听取了各方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汇报,其间亦涉及到6月以来频繁出现的“地王”现象。7月9日,国务院温总理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与会人士告诉记者,温总理在听取完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汇报后,特意提出三个问题,一是房价走势日后如何,二是地王现象为何频繁出现,三是开工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先行指标”下降问题。
对于温总理提出的“地王”问题,与会者表示,地王问题确实存在,但目前来看还只是局部地区的局部个案情况,尚未出现大面积蔓延的趋势,但对于这种情况的频繁出现,应该予以关注,而不应轻易忽视。
实际上进入2009年6月份,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的土地市场陡然活跃,直至进入7月,北京广渠路15号地,经过70多轮的竞价,最终以超过40亿元的价格成交,楼面成本价高达16000元/平方米,一举成为“新地王”,此后,重庆、广州相继拍出本地地王,土地市场一夜之间火爆非常。
2009年的新“地王”与2007年的“地王”有着非常大的区别。2009年的“地王”绝大部分是国企,尤其央企,而2007年的“地王”则多是民企。国企唱响“地王”主旋律,证明了一个结果:只有财大气粗的国企(尤其央企)才能真正获得“地王”桂冠。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除了国企之外的企业,对当下的土地价格是望而却步的。高地价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当“面粉比面包贵”时,能买得起面粉的人变得更为稀少。
相关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6%。即使在“地王”迭出的6月,单月土地购置面积也仅为0.37亿平方米,仍下降22.0%。高高在上的“地价”与高高在上的房价一样,在令市场无奈退却。
无论鼓吹高房价者编织出多么美丽的谎言,他们都无法掩饰这样一个事实:价格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过程总是滞后的,且并不总是顺利的,其间会有损耗。说得再明确一点,获得“地王”头衔,并不一定意味着,能获得与王冠地位相吻合的房价。也即是说,“地王”所面对的亏损风险可能更大。
考虑到建筑成本、开发商的暴利因素,只有当房价在目前基础上,再上涨接近一倍,这些“地王”才能全面获取丰厚的土地增值收益。问题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尤其是在伤民而非富民的环境之下,当民众为了住房这一基本的民生问题变得一无所有,它留给民众的,不仅仅是痛苦和忧虑,还有日益滋长的愤怒。
这成为“地王”一个难以解开的魔咒。通过举牌这种简单的运动,即可获得“地王”的桂冠,但要想真正获利,何其难也!因此,“地王”面对的,不仅仅是商业风险,更有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虽然在官商勾结的大环境下,这种环境仍然可以被淡化和忽略。
如果说“地王”是畸形的房地产催生出来的一个怪胎,那么,魔咒则是将房地产彻底引向歧途的一个魔棒。在获得“地王”称呼之后,开发商只能静等房价疯涨所带来的机遇,而另一方面,公众又在以一种近乎忍耐底线的态度,等待另外一个结局。或许,在目前的情况下,人们尚难判定最终谁将是魔咒的受害者,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地王”一定难以走出魔咒,而挑衅公众忍耐底线的高房价和保障性住房严重滞后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也同样可能引发另一个危险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