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无疑是近期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大热点和畅销影片。7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唐山大地震》大加褒奖,称其是“以人性的大爱和亲情的温暖感动了观众。观众不仅重温了历史,更多的还感受到了灾难面前凸显的人性光辉和温暖”。冯小刚也在接受采访时感谢观众的认可,并表示“表达人的情感,我觉得在任何时候,其实观众都是最买账的”。
7月26日,《唐山大地震》出品、发行方华谊兄弟发布消息称,《唐山大地震》已“刷新中国影史五项记录”——广州单场票房10万、零点点映票房300万、首日票房3620万、周末5250万创造的国产片单日票房最高、香港首周末票房338万创造的内地电影纪录等。
在影片的催泪功能让观众“泪花渐欲迷人眼”的同时,让出品方引以为自豪的票房却引发了另一个口水四溅的话题——首日票房颇3600万,上映6日票房已突破2.3亿,是否注水?
有人在质疑这些骄人的数字。因为该片首日票房数据一天三变,难以令人信服。影片映后第二天,媒体上接连出现了3300万、3400万和3620万的首日票房数据,而片方提供的3620万比《阿凡达》首日票房多出20万,因此有声音质疑这所谓的“20万”是片方为了制造话题而虚报的票房。这种疑惑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第三方票房统计机构,当下中国电影票房数据的及时发布只能靠两个渠道:电影出品方和院线。这两方一个种瓜一个卖瓜,种瓜的说瓜甜,卖瓜的肯定不说苦。
有人在极力维护这些数字。冯小刚7月29日在微博里回击票房质疑说,“有人处心积虑认定《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虚报,并痛心疾首认为首日不可能超过《阿凡达》,我们的精英们唯恐丢了美国人的脸。怎么可能呢?一定是假的!真对不起伤了你们的心,首日3620万是真的,只会低不会高,因为吹牛皮要上税的。”针对“票房数据一天三变”时,官方电影局电影票房信息系统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因为时间差而带来了数字差”。在29日举行的“大地震”研讨会上,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更是态度明确:“大地震”的首日票房高于3620万是确定无疑的。
电影局官员亲自站出来为某部影片虚假票房传言公开辟谣,这还是第一次。足见冯导面子之大。
对于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口水战,笔者有三个疑问,其一,谁在质疑《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果真如媒体报道所说是”媒体和观众”吗?我揣度,质疑之声应该是来自于电影业内人士,所谓同行是冤家或许作为我这种揣度的注脚。冯小刚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导演,他的作品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但这种评价多来自于观众、与之合作过的演员以及文艺主管部门,在圈子里很多人也许对此非常不屑;其次,票房到底有没有注水?影片之所以陷入“票房门”,一个很重要的有因应该是,冯小刚在影片上映之初已经“先知先觉”的预测出了5亿的票房。上映之后,又一直不遗余力的炒作票房,这很容易让人觉得出品方是在为完成“任务”造势、凑数。再加上首日票房“三天三个数字”,确实存在疑窦。你露出了破绽,别人拿来做上一篇文章也在情理之中;第三,有没有必要为票房浪费口水?一部影片能有不俗的票房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营销手段、宣传噱头和内在质量一个都不能少。在娱乐元素多元化的今天,好酒还需会吆喝,否则的话再浓的酒香也未必能飘出深深的巷子。票房好的影片应该会很好看,而好看的电影却不一定有高票房。
其实,《唐山大地震》票房是否注水已经不重要了,它是一部观众喜欢的电影已是不争的事实。票房只是一组枯燥的数字,是业内生态的需要,观众根本不在乎!所以这样既庸俗又无聊的口水战,该打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