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山西平遥县古城管理委员会16日透露,端午小长假的14、15两日,到该县旅游的12600多名游客中,2000多人没买门票,多为公务接待。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繁冗的公务旅游接待让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一年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而公务接待的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4月17日
如果不是看到报道中各种跑冒滴漏的详实数字,对于平遥古城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赔钱赚吆喝”的说法,我是断然不会相信的。在很多人眼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是老祖宗留给平遥人民的一个财富储量极大的富矿,平遥县应该早已赚得盆满钵溢。如今却成了各级政府官员的免费吃住游玩的消遣乐土,成了一个赔钱的买卖。
无疑,平遥已经陷入了一个有头无尾的公务接待怪圈。既然利益可以均沾,“好事”岂止只传千里?只要头上戴顶官帽,到平遥不仅可以免费游玩免费吃住,玩够吃饱喝足离开时还能带些“牛肉,推光漆、长山药”等土特产。这样的好事儿,在能和平遥搭上边的官员中的口耳相传,要比做广告效果强上千百倍。所谓不来白不来,来了不白来,白来谁不来。一拨官员酒足饭饱尽兴而去后不忘广而告之,可能会让更多的官员乘兴而来。于是,平遥古城沦落为最穷的热门景点,平遥的地方官则成了全国最“敬业”的官员不堪负累。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平遥当下的“接待尴尬”呢?
平遥古城能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除了其自身厚重的文化价值外,与相关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平遥古城的发展保护有贡献者到此一游,按公务接待也可以理解。但在一年多达10万人次的公务接待人群中,这样的人能占几何?目前,平遥古城的公务接待实行的是接待卡制度。接待卡说白了就是一张免费游玩吃住的代用券,接待方认卡不认人。只发不管势必造成接待卡的滥用,分配给县直各部门的接待卡有多少真正用于公务接待了?这些部门领导的家人以及与其沾亲带故的七大姑八大姨,到古城游玩会自掏腰包吗?2009年4月,平遥县县长李非忠上任伊始,对公务接待规模进行了限制,接待卡随意使用的状况有所改观,当年的公务接待就下降至4万人次。可见,接待卡管理中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很多部门假借公务接待之名,大搞裙带接待、关系接待,是不折不扣的权力自肥。
接待卡取代传统接待的方式方便快捷,省去了许多环节上的繁琐。但接待卡制度是否科学值得商榷。借贷卡的申领要比一层一层的接待经费审批容易得多。于是,接待卡成了一些部门上级视察下级来访,兄弟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的“一卡通”甚至是某些人个人的升迁垫脚石。
一边是每年花销高达数千万的公务接待,一边是因缺乏保护资金正在坍塌的古城墙。如何遏制耗资巨大的公务接待,改变只取不予的攫取式管理方式,将旅游收入取之于古城用之于古城,固城墙于将倾,还古城与原貌,是平遥县政府部门亟待攻克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