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盘“项目清单”回答了四个“为什么”

(2009-10-27 16:34:13)
标签:

房产

房价

成本清单

楼盘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南昌红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斌为《经济参考报》(10月27日)的记者提供了一份其开发的楼产项目“地中海阳光”的成本清单。从这份清单可以粗略地发现,房价的构成中,存在多个利益体,其中,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媒体算得上是前四大,他们形成一条“泡沫”制造链,从拍卖土地价高者得、虚假宣传误导消费、囤积居奇哄抬房价、高息放贷加重成本等方面,将房价不断推高,以攫取更大价值。 

这个成本清单的曝光,可以让老百姓明白许多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那么热衷于出台短线政策刺激楼市。清单中列出的政府收益有六大项,几项合计约1600元/平方米,超过了房价的1/3。此外,政府还要收取税费和房屋维修基金等费用。政府成了房地产的最大受益者。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逢楼市低迷,开发商赚钱少了就找政府嚷嚷喊饿。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多半会打着“惠及百姓,刺激内需”的招牌,出台短线优惠政策,些许实惠的诱惑让很容易知足的老百姓争先恐后的掏腰包,于是楼市价量同长,开发商笑逐颜开的忙着卖楼,政府则躲在背后一脸灿烂。不少地方政府把经济发展的“宝”押在房地产市场上,在和房地产商趋同化的过程中,渐渐偏离公共服务角色,极大地伤害政府的公信力。 

为什么地方政府对开发商违规拿地行为视而不见。国务院三令五申严禁开发商拿地囤而不建,九月底发布的《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更是明确规定:对于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坚决无偿收回或者重新安排使用;对于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开发商需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交纳土地闲置费。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应该对开发商的囤地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尴尬的是,国务院的通知声色俱厉,可地方政府却玩起了太极,各地的开发商疯狂拿地,地王频出,持地待沽。非但睁只眼闭只眼,一些地方政府从信贷政策到土地供应一路大开绿灯。这都源于政府“经营城市”“卖地财政”的兴趣和冲动,在趋利中政府和开发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的容忍,让开发商的违规成本降到了最低,甚至是零。

为什么老百姓一喊房价虚高,一些开发商就会约请专家通过媒体为高房价开脱,说什么“房地产价格走势基本正常,不存在过热现象” “房价不正常才算正常”等等……这是因为在房价背后的利益链中,媒体作用巨大。“清单”显示,基本上是成本价的3%至5%要投放至媒体。媒体在获取大笔广告费用的同时,也承担了为楼盘销售造势的“义务”,炮制出诸如某楼盘“供不应求”“消费者连夜排队买房”等“新闻”,误导受众。

为什么银行的放贷热情那么高。以前到银行办信贷不找熟人不陪笑脸不说好话是很难办成的。如今则不然,在开盘的项目常看到多家银行现场办公,热情之至。服务上由冷到热的转变固然有银行提高服务意识成分,更多的则是利益驱动。用一位开发商的话说,银行是吃了买房人再吃卖房人。近10年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始终是银行利润最大的一块。清单显示,银行在房地产市场投资中的效益,每平方米收益在17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