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报考冷热不均折射特权诱惑
(2009-10-25 18:37:08)
标签:
公务员冰火职位特权报名人数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5日发布2010年度中央机关招考网上报名情况简报称,截至24日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资格审查。有22个职位的供需比超过了1000:1,其中有3个职位的供需超过2000:1。科技部的一个职位更是高达4080:1;而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位,报名人数偏少,有的甚至没报满名额。(10月25日
一边竞争“空前惨烈”,一边报名却未满额。2010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中的冰火两重天格局,破耐人寻味。数字是枯燥的,但真实的数字会说话,而且说的都是实话。
从考生自身揆度,争考热门职位是人们固有的趋利避害心理的正常显现,正所谓人往高处走;从这些职位的特质解读,却有诸多发人深省的原因。不难发现,那些报名人数达到几百比一,甚至上千比一的职位,要么是特权部门,要么是福利优厚,最不及的也要落个工作清闲。而那些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职位,既无特权也不实惠,工作又非常艰苦,遇冷也不意外。
这种报名冷热不均的局面,凸显出了报考者的追稳求权的功利心态和对公务员这一岗位的理解上出现的偏差。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公务员工作稳定而轻松,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而福利却非常优厚,人脉关系广博。大到升迁晋职、通关办事,小到福利保障,心理归属,无不显示出公务员的刚性优越性。对一些职位的冷漠。则暴露出一些人报考公务员就是为了端上了金饭碗、银饭碗的功利目的,他们忽略了公务员应该是人民的服务员这一终极目的。可以说正是公务员在个人上升空间以及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与普通职工的巨大差距,已经让人们对进入公务员序列的渴望呈现出病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务员招考暴热并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它折射现行的公务员体制上还有诸多亟待革除的弊端。比如特权思想,比如公权私用,再比如缺乏压力、散漫低效的工作状态等等。因此,想要为“国考”降温,让人们对公务员形成合理的预期,就必须撤掉公务员身上的层层防护罩。首先必须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建立运转顺畅的公务员交流、辞退机制;其次、变政府公务员为“人民服务员”,让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能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某些人徇私牟利的工具;再次要实现社会保障、保险的一体化和公平化,平衡社会资源分配,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务员刚性优越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