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拍出仨“地王”,不仅是开发商的疯狂
(2009-10-21 16:24:56)
标签:
房产地王房价土地正常高南京财经 |
分类: 杂文/时评 |
“疯狂了,太疯狂了……”一位网友连用了好几个疯狂形容看完南京土地拍卖后的感受。《扬子晚报》报道说(10月20日)报道说,在20日的拍卖会上,44家开发企业争夺10幅地块,持续了两个小时20分钟的拍卖大战,总成交价格达到了67.64亿元,诞生出3个“地王”。
一天诞生三个“地王”,堪称南京房产开发商的集体狂欢。疯狂的“地王”会对南京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给老百姓的是房价噩梦还是利好?
有资料显示,目前南京的房价每平米平均在8000元左右,而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是23123元,按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增加10%算,今年预计达到25440元,也就是说普通市民干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买3平米的房子。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南京市出现的与居民消费能力相距甚远的非正常高房价, “地王”频出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和南京的房价一样,南京的土地圈购一直处于非理性的高烧状态。就在9月份,南京的“地王”记录一月之内就被三次刷新。其中以22.2亿拿下的河西所街7号地块,未来楼价预计将高达两万一平方,而目前周边楼盘的均价在一万二。“地王”疯狂百姓遭殃,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九月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坚决无偿收回或者重新安排使用;对于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开发商需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交纳土地闲置费。让人费解的是,这个严厉的惩戒规定,似乎对南京地产开发商的拿地冲动,没有一点震动。原因何在?
“地王”游戏的实质是用大资金拿地,借以推高已经在手的低价地的价值,从而达到进一步推高房价,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这个游戏的表象似乎是开发商冲动的独角戏,其实在开发商非理性拿地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推波助澜。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应该对开发商的囤地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可尴尬的现实是,地方的“卖地财政”政策已经让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信贷政策到土地供应政策一路大开绿灯,与开发商合演了“地王频出”的好戏。
在实体经济恢复不到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短线的扶持政策可能会将房地产变成一个投机和投资的行业。要想让房价重新回到阳光、健康的业态上,地方政府就必须走出狭隘的行政思维模式,下决心对囤而不建的“地王”进行规范和清算。广州在这方面已经走到了前面,8月份他们对前年出让至今还未开工的5宗“地王”分别实施了收回等惩戒,效果很好,改变土地供应模式,防止开发商囤地垄断资源。对于那些大肆拿地屯而不建,以期助推房价的无良开发商,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约成本。唯如此,才能抑制开发商的拿地冲动,一天拍出三个“地王”的楼市病态才能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