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会因“诈捐”而宁静吗

(2009-06-28 16:03:28)
标签:

假话

公众

图书馆

大专辩论赛

余秋雨

镇江

文化

分类: 杂文/时评

上个月底《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发表博文,对余秋雨宣称已为灾区捐款20万元提出质疑;之后,易中天连发三篇博文质疑余秋雨,称公众人物不能诈捐。至此余秋雨陷入了“诈捐门”。6月22日,他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畅谈“生命因阅读而宁静”的同时,并不避讳这扇“门”。演讲之后,在《现代快报》记者追问下,他以一句“他们乱讲”,以及之后的侃侃而谈,完成了他自“诈捐门”爆发以来对此事作出的首次正面回应。

“诈捐门”事件之后,余秋雨除了在自己的博客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变相回应,从来没有光明正大。明明白白的公开谈及捐款真假。让人十分不解,自信“辩论是非常有经验”的余秋雨为什么不能干净利落的澄清事实,还公众以真相呢。捐了,就拿出相关的证据,比如捐赠收据,为自己正名,止流言于铁证;没捐,如果还有爱心,补上捐款依旧善莫大焉,如果惜财,那就向公众明讲,没人会强行从你口袋里掏钱。可是余秋雨似乎在和人怄气,就这么挺着,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件搞得如此复杂。

成名以来,余秋雨一直是非不断,“石一歌写作组”、“文字硬伤”、“青歌赛口误”、“地震含泪劝说”等负面事件,余秋雨都以极其娴熟的太极功夫一一化解。这次身陷“诈捐门”余秋雨似乎依然想故伎重演,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是这次余秋雨忽略了两个关键词:善举和灾区。想从沾上了这两个特殊的概念德“诈捐门”全身而退,余秋雨面对的不是一次“文化苦旅”,而是一次艰难的“口水苦旅”。

报道中用了“余秋雨首次正面回应假捐款事件”作为标题,其实改为“余秋雨解释自己为什么被诽谤”,更为贴切,因为接受采访的余秋雨口吐珠玉、洋洋洒洒,只是在为自己被人诟病找注脚,析原因,却始终没有触及“捐款真相”。而从目前日渐明晰的事实看,余秋雨对灾区既没有捐建图书馆,也向三个学校图书馆捐献20万元的书。更没有他自己强调的“捐建了三所图书馆”。在“零捐赠”这个前提下,余秋雨就是再能白活,都是苍白无力的。

从在这次镇江演讲中,余秋雨有意无意、三番五次主动扯起捐款事件看,陷入“诈捐门”的他并没有“因阅读而宁静”。他貌似平静外表下,其实掩藏着翻江倒海般的心灵挣扎。只是在“零捐赠”的尴尬中,他又能说些什么呢,说什么都可能成为公众炮轰的自己的火药。这次所谓的回应,也只是在用散文般语言玩驾轻就熟的文字游戏。

“我一步步受到攻击的时候,我本人从来不回答。”通常一个人不回答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不屑回答,二是没法回答。余秋雨对“诈捐门”三缄其口,绝对是“无法回答”。一个人的假话被揭穿,你就是找到一百个说假话的理由,假话也不可能变成真话。至于搬出自己是全世界大专辩论赛的总评委,一出手就能把对手打倒,用以佐证自己有能力回答,更是一种极度心虚的表现。余秋雨还把自己之所以在舆情风口浪尖上,被人“诽谤”,是因为自己名气太大。“必须要非常有名,那么诽谤才有价值。”

余秋雨说他不会理会“诈捐门”的无聊,他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到各个监狱找到正在受惩罚的官员,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到心灵的平静。笔者则认为,当下对于余秋雨最有意义的事,不是对那些监狱里的贪官们进行心灵救赎,而应该针对公众假捐赠的拷问,进行心灵的自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