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信风
信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335
  • 关注人气:22,7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非缠身,《新闻联播》该如何突围

(2009-06-11 16:33:32)
标签:

电视

新闻联播

播音员

新闻节目

喻国明

中国

娱乐

分类: 娱乐评论

    从沸沸扬扬的改版话题,到前两天的高考假画面,再到今天的道歉信再摆乌龙,《新闻联播》这个曾经趾高气扬的电视新闻栏目,一周之内遭遇了改版呼声压头,高考假画面毁誉,道歉信再摆乌三大是非,一下子被推倒了舆情的风口浪尖之上。一直自持权威和清高的《新闻联播》怎么能连续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

    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在接受媒体媒体采访时,爆出央视在这个月或稍后一点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10多年来最大的调整。这种调整将会使“《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揭开了《新闻联播》被抛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的序幕。

    在电视节目中,《新闻联播》是最具官方色彩、政府形象的节目,反映中国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但在过往时间里存在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紧张有余的问题,被观众广为诟病。

    作为一个国家台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感染了过于浓烈的政治色彩,新闻内容过于枯燥,领导活动太多,民生民情太少;播音员面孔呆板、观看效果压抑。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有这么多的不足,为什么收视率还那么高?收视率高并不能抵消这个节目本身存在的弊端和缺点,收视率高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民生需要关注的重大重要信息。

    作为一个新闻节目,我认为《新闻联播》和央视其他新闻节目如早上的《朝闻天下》、中午的《新闻30分》等没什么太大区别,若果真要找出些区别,无非是时政要闻所占比例大些,各省级电视台同步转播,收视群体大而集中,但这都不应该成为节目严肃、拘谨的理由。反过来,越是收视率高,影响大,越应该做得亲民一点。喻国明说,作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刚刚去世的罗京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他也承受了很大的角色压力,节目的要求让他必须不苟言笑。由此可见,“面孔呆板、语境太过深沉,观感压抑”等这些在播音员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根并不在播音员身上。那么,是谁给了播音员这么大的角色压力呢?为什么要给他们这么大的压力呢?

    播音员不应该只是一个对着摄像机说话、面无表情的人,需要用表情语言和观众交流。像中午的《新闻30分》,经济频道的《新闻60分》等新闻节目,播音员的风格就相对活泼,也没有人批评他们不庄重啊。既是《新闻联播》播音员,又身兼电视杂志节目《世界周刊》主持人的康辉就很具代表性。康辉在主持《世界周刊》的时候,语境亲和,表情丰富,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手势,效果非常好。可是一进入到《新闻联播》,小伙立马变得老成持重起来,前后判若两人。这说明《新闻联播》就这么端着,错不在播音员,他们这样端的也很累。

   所以,如果《新闻联播》真的想脱胎换骨,恐怕央视的相关领导首先得放下身段,洗洗脑子。否则,“《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而变得更为亲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这边改版的话题还没降温,却又被爆出在6月7日的高考报道的新闻画面中,赫然出现2008年高考的内容,画面中一辆公交车前挂有横幅“距2008奥运会开幕还有63天”成了这则高考新闻作假的有力证据。严谨、权威,是亿万观众对《新闻联播》的公认形象,如今出现了如此低级的错误,观众和网友表现出的已经不再是不满,而是愤怒了。连着两天,炮轰“央视造假”的评论在各大网站如洪水滔滔。

    所谓众口铄金, 《新闻联播》再牛也不能为明摆着的错误去狡辩,去硬扛了,公开道歉在所难免。10日下午,央视在CCTV官方网站首页的醒目位置,发布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6月7日误编画面向广大观众致歉”的消息。致歉信表示:“节目播出后,观众和网友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提出质疑和批评,我们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就这一不该出现的失误向广大观众道歉,对相关责任人,我们将依据台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引以为鉴。”

正当广大网友为央视放下“身段”,闻过即改的坦诚态度而欣慰之时,眼尖的网友发现,这封致歉信上,紧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一落款下面的时间,赫然标着“2008年6月9日”。仅仅在央视发帖10分钟后,就有网民发帖调侃“CCTV提前一年就6月7日误编画面向广大观众致歉”,并戏称央视具有“未卜先知”的高强本领,类似内容的帖子陆续在各大论坛出现。有网友说“乌龙套乌龙,这次的乌龙摆大了”。

   面对网民的调侃,央视网站在17时20分左右,将致歉帖的时间错误改正。

所谓爱之深关之切,公众之所以对《新闻联播》如此关注,还是源自对它的爱。作为中国民众获取重大民生信息的主渠道,《新闻联播》应该广纳民意,锐意改革,争取早日成为让党和观众都满意的新闻节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