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曾经红火一时的《百家讲坛》因为非议不断、收视下滑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消息称,在科教频道中,该栏目9、10月份的收视排名已经跌到了10名之外,最低的时候甚至在第18位。而按照央视的规定,如此的成绩,要么大刀阔斧的改版,要么就下课。在四面楚歌中,栏目组决定从2009春节开始,将不再固守帝王将相、历史人物等题材,将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主讲的《三字经》将揭开改革的大幕。
曾几何时,《百家讲坛》借助于电视这种现代化传媒的优势,用通俗的语言很好地普及了传统文化,成为学者和平民都很追捧的金牌栏目,成功推出了易中天、纪连海、于丹等“学术偶像”。从收视的巅峰到渐渐淡出观众视线,陷入到非议之中,《百家讲坛》究竟怎么了,到底伤在哪里?
有学者把栏目的颓废归罪于对明星主讲人和历史题材的严重依赖让观众产生了视觉疲劳。从易中天品三国讲阎崇年、纪连海讲清史,从王立群读史记到康震的唐诗系列,《百家讲坛》总在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脱不开勾心斗角、宫闱政变;也有专家认为《百家讲坛》之所以惨淡到今天,和它“学术娱乐化”的倾向不无关系,节目过分追求趣味性,用词太过华丽甚至离谱,使论坛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本色。
盛极必衰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自然规律,《百家讲坛》从不温不火到广受关注、再到重归平淡的过程也是这种规律的必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作为《百家讲坛》的一个忠实观众,我对学者的“明星主讲依赖说”和专家们的“过分追求趣味论”都不敢苟同。
其实决定《百家讲坛》成功与否的因素只有两点:主讲人和选题,二者是相辅相成。一个有号召力的主讲人配置上关注度高的选题,想不火都难。而一个好的选题可能会成就一个“学术明星”。《百家讲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电视栏目,但他的观众却是普通电视观众。之所以曾经很火爆,不是因为学者如何夸赞,也不是因为专家怎样研讨,而是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抬升了它的收视率。依赖明星主讲人、依赖历史题材并没有错,易中天品三国,纪连海讲清史,王立群读史记等这些,观众评价并不低。这些节目之所以能抓着观众,就是选题准确,推出的时机也比较好。观众不止一遍的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至于清宫戏《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就更多,这个电视剧说孝庄和多尔衮有一腿,那个电视剧则把他们的叔嫂关系搞得很纯洁,在被电视剧“娱乐”忽悠了一把之后,观众迫切想了解电视剧背后的真实历史,学者用审慎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去解读历史的真实,恰恰满足了观众对历史真相的渴求。至于于丹凭借《论语》蹿红,则是迎合了大多数人想阅读原著,却又惧怕原著的枯燥和生涩难懂,而于丹更直观的把这一博大精深的记录了孔门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语录体著作做了一次普及。一个节目要想得到观众喜爱,就必须做到要么让观众觉得有用,要么让观众感到有趣。《百家讲坛》以前在选题的把握、把关上,恰到好处的做到了这两点。
后来的很多讲座,无论是主讲人的遴选还是选题的把握都就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甚至很失败的很牵强的迎合主旋律。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林县人民修建“人间天河”红旗渠的英雄事迹,选题都很失败,讲的也不精彩。焦裕禄的事迹确实够感人但那是教育党员干部的,读书时课本里都学腻了。修建红旗渠就算是第九大奇迹,也无非就是半山腰里的一条水渠。除了河南的人外,别说红旗渠了,就是安阳市又有多少人听说过呢,类似失败的选题还有很多,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征》系列、马瑞芳说聊斋、孙丹林的《楹联的故事》等,故事老套讲得又不出彩。后期播出的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青讲述的《中国四大传奇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祝和牛郎织女,选题初衷还是不错的,可惜主讲人讲的太过平淡缺乏新意,故事远不及电视剧的抓人,观众自然不会买账,试想,和我在电视剧里看到故事无异,我为什么还要搭工夫赔电费的去凑这份热闹呢。
时下,栏目又请出易中天重新出山“救市”,讲述《诸子百家》。易中天讲的确实很卖力,可惜由于选题过冷,诸子百家又纷繁复杂,观众远没有像对品三国和汉代风云人物那样叫好。作为翻身之仗,如今《百家讲坛》又把宝押在了曾经讲过《玄奘西游记》的刚刚42岁的钱文忠和他的《三字经》身上。作为《百家讲坛》里最年轻的教授,作为“季羡林大师的入室弟子”,钱文忠确实有一定人气,但对于《三字经》这个选题我并不看好。钱文忠和他的《三字经》系列最终能否拯救《百家讲坛》于水火,让我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