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凯歌归来

(2008-12-07 20:03:10)
标签:

《梅兰芳》

传记片

杂谈

分类: 影评/剧评

凯歌归来       余少群版的梅兰芳,让男人欲娶,女人想嫁
   
     陈凯歌注定是和国粹京剧有缘的。十五年前,他以自己里程碑式的作品《霸王别姬》荣登法国康城影展“金棕榈”奖 、 “国际影评人协会”奖等十个奖项,确立了在第五代导演中的“一哥”地位。令人遗憾的是,荣耀和光环加身的陈凯歌却因十二年后备受争议的魔幻大片《无极》而败走麦城,很长一段时间他似乎淡出了影迷的视线。沉寂三年后,在这个寒意料峭的冬日,陈凯歌再次借着他钟爱的京剧艺术,与大师梅兰芳一起充满自信的走入久违了的公众的视野,而且一出场就赢得了满堂彩——上映两天全国的票房已过千万,上座率高达90%。观众评价普遍较高,他们从《梅兰芳》中看到了陈凯歌水平的回归,在商业大片与文艺片之间找到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契合点。

相对于武侠片和言情片,传记式电影是比较难拍的。动作片赋予了导演广阔的创作空间,动作可以打他个翻江倒海,情节可以离奇得云天雾照;言情片更是无所顾忌,为了好看可以让男女主角爱的死去活来,甚至赤裸相见,只要影迷叫好票房就有保证。而传记片却不能,过于写实,情节会比较生涩观赏性差;过于虚化,又要顾及主人公的后辈们的反映。在真实素材和虚构情节的取舍、分配上,《梅兰芳》的处理恰到好处。梅兰芳作为京剧大师,一生跌宕起伏,陈凯歌在选取重点事件上颇为准确。影片一改传记片倒叙的传统手法,而是规规矩矩的采用了正序的方式讲故事,用那封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贯穿全片,截取梅兰芳传奇一生中遇到的三个关键时刻为看点。第一部分以初露锋芒的梅兰芳与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为主;第二部分讲述了梅孟恋的点点滴滴;第三部分则表现了梅兰芳蓄须明志,对抗侵略的铮铮傲骨以及与好友邱如白的恩怨纠葛。

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第一部分是最精彩的。在影片的宣传海报上,黎明和章子怡是主角。其实人物塑造最成功的不是黎明不是章子怡,而是初涉电影的越剧青年演员余少群和扮演京剧前辈大师十三燕的王学圻。余少群的扮相清灵过人,美态与媚态兼备,再加上眼神与言语间流露出的叛逆与聪慧,更接近于人们心目中的梅兰芳;而王学圻则以丝丝入扣的演技,传神地演绎出旧时伶人的神韵与风骨以及浮华表层背后的荒凉,不动声色却处处端出自己的身段与骄傲。孙红雷的表演也很有跨度,他打破了在观众心目中固有的冷酷与冷峻,把从不爱看戏到痴迷梅兰芳、控制梅兰芳、再到理解梅兰芳的邱如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在张扬人物的疯狂上,孙红雷表演得堪称优秀。或许是第一部分余少群版的梅兰芳太过精彩,黎明的表现却中规中矩,甚至有些拘谨,与观众的预期差距不小。应该说第二部分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戏还是比较耐看的,虽然虚构的成分比较多。现实中的梅兰芳和孟小冬不仅相恋结婚,后来还离了婚。而影片中陈凯歌呈献给观众的却是一段很干净的感情。孟小冬为了成就恋人的事业黯然离去。或许正是这种残缺的爱情让观众在感伤中震撼,在遗憾中动情。它的效果要比先成眷属,再留离恨好得多。

虽然不乏瑕疵,但作为陈凯歌艺术生活片的回归之作,总体上《梅兰芳》堪称经典,甚至可以与《霸王别姬》比肩。

在第五代导演中,陈凯歌和冯小刚是公认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我坚信,在拍摄《梅兰芳》的日子里,陈凯歌肯定无数次的和大师进行浸入灵魂的对话,正是有了这种意念中的神交,才有了《梅兰芳》的精彩。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能耐得着寂寞和守着自我的人。《无极》之所以成了陈凯歌的滑铁卢之作,和陈凯歌在眼花缭乱影视题材中迷失自我,失守自己的阵地不无关系,以生活片见长的他何必要去凑武侠片的热闹呢。虽然他试图用自以为另类的手法去讲故事,把武打的场面拍的很唯美,画面很斑斓,最终也没能超越《霸王别姬》为自己竖起的丰碑,还被绊倒在歧路上重重的摔了一跤。所幸,经过三年痛苦的沉重的反思,陈凯歌最终回归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怀念路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