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中路155弄上海新华艺专旧址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八一三抗战爆发,新华艺专迁薛华路薛华坊(今建国中路155弄)。不久,因校方坚拒交出进步师生名单,部分校舍遭日伪烧毁。民国30年拒绝向汪伪政府登记和申报师生名单,被迫停办。而于暗中改名坚持至民国33年最后一班毕业才告结束。学生有原驻美国大使黄镇,版画家陈烟桥、漫画家沈同衡、音乐家聂耳、王云阶、雕塑家张充仁等。1953年,根据汪亚尘提议,荣君立在上海召开原校董及校务委员会议,将校产捐赠浙江美术学院。

建国中路155弄原薛华坊,根据后路改名,弄名也随之改过。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建国中路155弄 | 建国坊 |
新式里弄 |
1936年前 |
砖木三层 |
28幢 |
4735平方米 |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310103805190000347 建国中路155弄25号住宅民国 打浦桥街道。




汪亚尘(1894~1983年) 别号云隐楼主。浙江杭州人。民国元年(1912年)来沪,任国画教师。后与人合办华达公
司,为戏院、照相馆画布景。民国4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学习。民国10年回国,任上海美专教授,主编《时事
新报》副刊《学灯》。

民国17年,偕夫人荣君立赴法、意、英、德、瑞士及苏联等国考察艺术,潜心于卢浮宫研究西方绘画,临摹世界
名画30余幅。民国20年春返沪,寓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55弄15号,自署云隐楼。不久,展出旅欧作品200余件,为艺术界所称颂。次年春,为上海新华艺专教授、教务长。期间,在夫人的支持下,将夫人余奁银元1.4万元,用以学校建设。太平洋战争爆发,闭门谢客,不与日伪来往。

民国36年赴美,先后在哈佛、耶办鲁、哥伦比亚等大学讲学,暑期绘画班,教授中国画艺术。画艺贯通中西,所绘以金鱼为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国立艺术馆、苏联美术馆均藏有其作品。1980年,回国定居。1981年,把精心创作的国画20幅分送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收藏,将在欧洲考察时临摹的世界名画30余幅捐赠上海美术馆。著有《汪亚尘艺术论文集》、《汪亚尘美术教授书》、《亚尘油画集》、《汪亚尘书画集》等。

建国中路155弄13号杨度旧居

1928年初,杨度从北京来到上海,以卖字和为人撰写碑文及墓志铭为生。杨度以汉隶和魏碑书法见长,文才出众,故慕名求字者络绎不绝。此时,杨度还担任杜月笙的私人顾问,杜月笙将自己在建国中路155弄13号的一栋房子提供给他居住。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的杨度,参加了很多左翼社会团体和进步团体的活动。1929年秋,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杨度入党之时,上海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将母亲送回长沙,做好了随时为革命献身的准备。他利用特殊的社会关系,为中共做了不少别人难以替代的秘密工作。由于身份特殊,入党后的杨度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将收集到的情报转送给中央特科。一旦遇有紧急情报又脱不开身,杨度便指派妻子徐粲楞或女儿杨云碧,以假装外出购买日用品为由,巧妙地将情报交给地下党组织。对自己的入党动机,杨度曾跟夏衍说:“我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入党的,说我投机,我投的杀头灭族之机。”
1937年11月14日校舍毁于战事,后校址在薛华立路155弄14至18号。
办美专。经上海美专离校的教职员诸闻韵、潘天寿、陈为章、俞寄凡、潘伯英等多方奔走,俞兰生的大力协助,
一所为挽救艺术,培育新人的新的美术学校——“新华艺专”于是年12月18日(民国15年12月)宣告成立了。

新校设立在上海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端,初定名为新华艺术学院,有国画、音乐、艺术、体育四个系,第一届招生300余人。1928年更名为新华艺术大学,校长俞寄凡,副校长张聿光。翌年秋,又更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新华艺专”),增设女子音乐体育系。因系数扩充,学生增加,原校舍不敷应用,旋在打浦桥南堍斜徐路上另租校舍,修建后迁入新址。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位于华界战区的“新华艺专”,为求安全起见,迁至法租界薛华立路薛华坊(今建国中路155弄内),租得9、14、15、16号客厅及18号全幢房屋作临时校舍,继续办学。后该校另租赁法租界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55弄内六间房屋为临时校舍,将各系合并继续上课。当时留校执教的教授、教师有汪亚尘、潘伯英、徐希一、汪声远、荣君立、姜丹书、周碧初、施中达、苏培玉、杨见龙等。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租界,局势十分严峻,“新华”曾落入敌方控制范围,1942年日军要求上海大专院校及从教人员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但不愿屈从敌伪的管辖,拒绝向汪伪登记及申报师生名单,薛华坊临时学校即停办。后因听说业余补习学校可暂缓登记,该校对外改称佩文绘画音乐补习学校。1944年日伪当局再次限令该校进行登记,敌伪人员曾多次向汪亚尘诱以名利,汪亚尘闭门谢客,凛然不为所动。该校主持者汪亚尘等为保持民族气节,与日伪划清界限,遂自动停办。至1944年12月8日,分散在外的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后,学校才全部结束。汪亚尘和学校教工的这种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民族气节,令人钦敬。

抗战胜利后,汪亚尘曾满怀希望重振“新华”,终因时局紧张、内战开打,未遂夙愿。1947年底,汪亚尘孑然一身远去美洲,传播中国绘画技艺,以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1953年,荣君立根据汪亚尘的意见,邀请了新华在沪校董和校务委员,商讨新华残存校产的处理问题,最后,决定如数捐赠给了杭州浙江美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新华艺专”历经烽火十八载,距今已80多年,回顾当年学校为光大中华艺术事业,广植艺术新人,迎逆而进,奋发不止,在中国艺术教育史册上谱下了光彩的一页。

前一篇:南京西路612弄静安新村
后一篇:泰兴路上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