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上海溶剂厂近代建筑群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杂谈图片 |
上海溶剂厂建筑群为近代西洋建筑群,共9栋,其中一层建筑4栋,两层建筑5栋。砖木结构,方形门窗,红瓦四坡屋面,清水红砖外墙,欧式壁炉烟囱,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7平方米。该文保点建筑现由上海世博洲际酒店管理。



1930~1937年魏喦寿任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开始研究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1935年受实业部推荐,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他试验利用甘薯生产酒精,采用纯种酵母菌提高发酵效率。抗战期间,1937-1945年魏喦寿担任中国国家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奉命在四川和云南筹建了内江、泸州、昆明三个酒精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生产出了酒精,为大后方起了示范的作用。为战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急需的能源。

1945年,魏喦寿受命去台湾接收日本经营的台北帝国大学,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他被聘为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并在农业化学系教授微生物学。1957年,他在台湾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直至1973年逝世前一直担任该所所长,为该所的发展竭智尽力,功绩卓著。

过南码头路往西。
建筑群前身是由国民政府实业部与印尼侨商黄江泉、黄宗孝于民国24年4月合资创办的中国酒精厂,厂址在浦东白莲泾1号,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酒精厂。民国31年11月资方与日方合作先后改名大陆酒精厂、昭和酒精厂,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归还,1954年10月定名为公私合营上海溶剂厂。

上海世博洲际酒店坐落于黄浦江畔,毗邻南浦大桥,拥有迷人江景。酒店共有384间现代风格的客房,套房与别
墅,均可观赏到与城市天际线相得益彰的迷人江景成花园美景。酒店拥有看盖一整层的时尚健康生活空间,包括
健身中心、州际水疗馆、室内恒温游泳池、按摩池及露台,还有户外慢跑道及占地近1200平米的繁茂花园和大草
坪,滨江人行道也仅邻酒店数步之遥,让宾客与户外有更多亲密接触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仁立于化园之中的9栋独立的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别墅,其前身是中国酒精厂,后改建成为上海
溶剂厂。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昔日上海的繁华与传奇,倘徉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着上海的过去与现在。而酒
坊,一个英伦风格的酒吧正隐匿于别墅群中,等待有您去发现与探索。
《大美晚报》和香港《早报》任编辑。1939年到印度尼西亚任《天声报》社编辑,创办《朝报》任经理兼总编
辑。1942年12月被日军逮捕入狱,至1945年9月因日本投降恢复自由,后任印尼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总干事兼
华侨治安总会主任。1947年回国,在上海任印尼建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中国酒精厂厂长。1949年后,任
上海市公私合营外贸总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溶剂厂经理,上海市贸易促进会副主任,上海华建公司董事长兼总
经理。1976年后,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主席,中华全国归
国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顾问,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上海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顾
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政协全国委员会华侨委员会主任、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主任。1980年加入中国
致公党。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楼梯为旋环形向上。
1930~1937年魏喦寿任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开始研究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1935年受实业部推荐,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他试验利用甘薯生产酒精,采用纯种酵母菌提高发酵效率。抗战期间,1937-1945年魏喦寿担任中国国家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奉命在四川和云南筹建了内江、泸州、昆明三个酒精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生产出了酒精,为大后方起了示范的作用。为战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急需的能源。

1945年,魏喦寿受命去台湾接收日本经营的台北帝国大学,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他被聘为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并在农业化学系教授微生物学。1957年,他在台湾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直至1973年逝世前一直担任该所所长,为该所的发展竭智尽力,功绩卓著。
1934年回国后,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1934-1937年应聘为建源公司上海中国酒精厂总化学师。在厂年余,生产蒸蒸日上。八一三事变,工厂被日机炸毁。先生一度失业,专门从事写作,间或在上海一些大学兼课。1940年转任新亚酵素厂技术总监,该厂为中国第一家从事酵母生产的工厂。抗战胜利后,兼任上海华星酒精厂技术顾问,及经济部上海工商辅导处化工组组长。1947年,工商辅导处撤销后,改任上海工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号楼

3号楼
1950-1951年,奉食品工业部委派,到东北协助糖厂和酒精厂复工事宜,又到西北各省勘定甜菜糖厂的建厂厂址。1952-1956年兼任华成化工厂(今上海酒精厂)技术顾问,并一直担任上海酒精一厂和二厂技术顾问至1957年。1955-1956年任上海第一地方工业局化验室技术顾问,1956年该单位改组为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后,任发酵研究室主任。1966年,该室自轻工所分出,成立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继续主持研究工作至1982年。1982年6月,应聘为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辞世前,为该系名誉系主任、教授。
到遮蔽作用的同时,也使当代建筑技术与旧有建筑间形成了巧妙的融合。
前一篇:北京西路1369号联华公寓
后一篇:建国中路137弄和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