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朱家角镇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朱家角镇涌泉桥(北桥)井亭港三桥(永安桥、中龙桥、涌泉桥)位于漕港河北,同跨井亭港,连接东、西井街,呈东西向。因井亭港地区时属昆山,故《珠里小志》、青浦县志等地方志未见记载。南桥“永安桥”是龙首,中桥“中龙桥”是龙腹,北桥“涌泉桥”是龙尾,富有神话色彩。此三桥形制为清代以后建筑,一色花岗岩,重力式桥台,桥面架石梁,板式桥栏,四角有抱鼓,两堍铺石级,桥梁简单实用,便捷两岸交通,是往课植园必经之路。

1912年,时年52岁的 马文卿来到 朱家角井亭港,择地百亩,开始兴建当地人称“ 马家花园”的“课植园”。这位原籍江西的成功商人,在人生过半的时候,捐官道台,并在这非故非亲的朱家角定居,以兴建这座规模恣肆的园林消磨人生,以“课植”为名。

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大部分构成。厅堂内建筑十分考究,雕梁画栋,工艺精细,屋顶面采用双层瓦片行板结构,有冬暖夏之奇效。以碑廊为界,北部为厅堂区,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是以各种造型的瘦、漏、透太湖石堆砌而成,形成迂回曲折,如入迷雾的格局。

和心亭(鎮園之寶)

西井街121号金华水彩艺术馆

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古镇朱家角,是我国目前唯一专业收藏和展示当代国际国内水彩画经典作品的水彩画艺术馆。它是原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课植园(园名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中“课园”一部分改建而成的非国有美术馆。

朱家角镇西井街115号“鼓诗香藕”是私人机构。原来也是课植园一部分。

永安桥(南桥)位于青浦区朱家角古镇漕港河北,跨井亭港,连接东西井街,为井亭港三桥的龙首,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单孔梁式平桥,花岗岩砌筑,桥身全长15米,桥堍宽2米,桥面宽1.5米,孔拱跨度4米,矢高3米,桥栏前有抱鼓石,两边台阶各12级,桥面由三块长条石铺设而成。

吴氏住宅,青浦区文物保护点,位于漕港河北岸,东井街55号,现在是朱家角镇东井街社区居民委员会

朱家角镇东井街55号书香井亭。

1910年由一吴姓木材商人建,后卖与蔡氏,由蔡其忠、蔡其恕兄弟两人居住。解放初期由政府接管,现为当地居委会办公之所。石库门,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两进深。前埭五开间,面阔18米、进深6.5米,七架梁,硬山顶,铺小青瓦;东厢房为三开间,面阔7.6米,进深6米,七架梁;西厢房为三开间,单披,面阔9.3米,进深3.1米。

后埭由东西厢房和北房构成凹型布局,均为二层楼。北房为五开间,面阔18.3米,进深11.2米,九架梁,硬山顶,铺小青瓦;北面为木窗嵌玻璃槛窗,东面仍留有花结嵌玻璃长窗四扇。

东西厢房均为三开间,面阔8.55米,进深6.15米,五架梁,硬山顶。三面环有一枝香轩,大梁下及轩廊下均有精美牡丹纹木雕。廊柱和石鼓墩均为方形。天井阔6米,进深8米,铺长方形花岗石。后有花园,进深8.8米。2017年公布为青浦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阿婆茶楼位于朱家角古镇东井街122号,始建于清末,是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明清特色老茶馆。这座茶楼曾是解放上海的作战指挥部,见证了首长们运筹帷幄的战斗往事,承载着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记忆。阿婆茶楼,延续了江南特有的阿婆茶文化,将江南独特的生活方式演变成一种文化形式,在茶楼文化中显现出来,让前来朱家角游玩的游客能真正体验一把千年传承下来的浓浓江南水乡情。阿婆茶楼还是“传旗”修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妇建阵地,这里秉持“旗袍修身,文化养人”的理念,会经常举办各类活动,旗袍秀、评弹、手工艺等项目,提升妇女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女性搭建起共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朱家角放生桥至今还是保留着在农历的初一,十五放生的习俗,特别是在一些佛诞日之时,都会有非常多的人在那天放生一些鱼类或是其他的小动物。

朱家角镇北大街208号江南第一茶楼。茶楼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三开间。二楼分前后,均为九架梁、硬山顶,铺小青瓦。中间为天窗,阁楼为后来搭建。南面门面为红砖砌三个拱券门,原均为木质长门,现左右已改为玻璃窗。二楼南北面均有走廊及栏杆,一、二楼檐口下均有雕花装饰。

圆津禅院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初供辰州圣母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津禅院,清顺治、康熙年间,圆津禅院逐渐扩建。从第三代住持语石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往往流连,吟诵聚会。1995年修复开放,2001年正式登记。现院中恢复有赵孟頫手书的“涌月”石刻的“涌月井”和清华阁等古迹。

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对此桥的历史,造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诗中描写日落黄昏,渔歌唱晚,经过一天酷暑,人们轻摇蒲扇,步上桥头,尽情享受晚间清凉。真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消暑纳凉图。这里写了“古寺一桥通”,“古寺”即圆津禅院,“一桥”就是泰安桥了。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顶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淳厚。用于建造何家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
北大街283号、285号周记阿婆粽。朱家角古镇为满足游客们的咸甜之争,上市了鲜肉粽,蛋黄大肉粽等咸派代表;以及豆沙粽,赤豆粽和蜜枣粽等甜派代表。肥而不腻的肉粽,咬一口,肉香在口中四溢,唇齿留香。清香的赤豆粽,红白交织的色彩让人垂涎欲滴,配上白糖,更是一口甜蜜充满心间。
北大街287号涵大隆酱园。为水乡古镇典型的前店后作坊式建筑。创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创办人为吴氏,生产的“双套晒油”颇有名。目前该店主要经营自制的各种特色酱菜。酱园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由前庭、正屋、厢房及后仓组成,通面阔10.5米,通进深26.7米。石库门店门,外墙两侧书“酱园”两个黑色大字。梁下有精美雕饰,檐下及落地长窗上均有雕花,施金色。2001年被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大街327号手工艺展示馆.
北大街336号古镇饭店
廊桥(又称“惠民桥”)位于朱家角镇北大街桥梓湾处,横跨朱家角镇市河,桥东堍是商业中心北大街,西堍是漕河街(亦称庙前街)。这是古镇唯一的木结构小桥,也是最独特的木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上盖砖瓦、翘角,故称廊桥。行人既可避风雨,又可遮烈日,这样既为民通行方便,又为民歇脚避风雨,故又称惠民桥。
廊桥一端是廊桥饭店。

朱家角城隍庙庙前的城隍庙桥

朱家角城隍庙庙前有块影壁。

大凡城隍庙每个地方只有一座,但朱家角却有点与众不同,曾同时拥有两座城隍庙,一座在现漕河街69号,一座原在西井街77号,一镇两庙,个中缘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朱家角原有寺庙、道观、庵堂等,可查考的有20多座,大多已废或仅存残余部分及遗址。经修建及保存完好者有朱家角城隍庙、圆津禅院、报国寺、天主堂等几处。镇民信仰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根据《朱家角镇志》记载2000年朱家角镇寺庙情况表内容看,朱家角过去确实有两座城隍庙。西井街77号北城隍庙已废。

朱家角城隍庙是青浦城隍行宫,位于朱家角镇中,庙坐东朝西,正门面对市河,正门门庭中有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陈莲笙题写的“城隍庙”三字。它原坐落在镇南的雪葭浜,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徽州人程履吉迁至现址,为漕河街69号,位于朱家角古镇的核心部分,临河而建。清减丰年间毁,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占地面积为3450平方米。庙有头门、戏台、大殿,两侧为庑,建筑众多,布局雅致。庙内横梁下方悬有“福佑显灵伯”匾额,是清代乾隆皇帝所赐。

平安桥位于朱家角镇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砖、石、木混合结构,旧时这里称平安里,故名平安桥。桥身及桥基为花岗石条,两旁扶手用青砖砌就,中间扶手栏杆是两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饰,自然朴素。

平安桥也称戚家桥,相传此桥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行军路过所造,就地取材,所以造成砖、木、石混合结构,省时,且行军路过建造对材料、工艺都不可能讲究,所以桥石不平,行人过桥时桥上石板会发出”咭咯咭咯”之声,但桥现仍坚固耐用,保存完好无损,只因人们为了纪念戚家军为民造桥,抗倭功绩,故平安桥亦称戚家桥。

中观音桥位于朱家角镇大新街。建置的具体时间无资料可考,据老人回忆,中观音桥应初建于明清时期,现在所见的中观音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镇政府重建,位置比原桥西移了十公尺左右。中观音桥边茶馆、茶坊临水而开,很有特色,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该宅坐北朝南,前后二进,通进深32.6米,石库门院墙,混凝土结构二层。一埭三开间,面阔12.7米,九架梁,硬山顶。前楼出檐以混凝土牛腿支撑。后楼二层,三开间,前有轩,七架梁后加一架,一层铺地砖,二层为木地板。

朱家角邮局位于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西湖街35号。前身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办的大清邮局,光绪二十九年正式立为朱家角邮寄代办分局。朱家角邮局是华东地区地区最早的邮政机构,是当时上海十三家主要邮站之一,也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大清邮局旧址。

朱家角邮局分为上下两层,一楼是中国邮局的历史演变的介绍,内设有国际、国内邮寄大清邮局纪念明信片服务,寄出的明信片加盖大清邮政印章;二楼是多个朝代邮政介绍以及清代至民国的珍贵明信片和信件原稿展示。比较引人注意的还有邮局门外一个仍然在使用中的清代铜制铸龙邮筒。朱家角邮局 开放时间:9:00-16:30

陆士谔(1878-1944),男,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生于千年古镇珠溪镇(今朱家角)。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亦号云间龙、沁梅子等。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后来在沪行医,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一生创作了百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