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场大街99号郑生官宅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郑生官宅位于浦东新区新场镇新场大街199号,建于1912年,至今已逾百年历史。郑生官宅也被称为郑氏新宅,为了区别同在新场古镇上的郑氏老宅而名。郑氏老宅建造于清代末年,建筑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比只有750平方米的新宅大了一倍多,但是新宅的建筑工艺与装饰比老宅更时髦气派。

郑宅在新场镇所有古建筑中是楼层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建筑被高大的围墙包围,这些围墙高且长,形成一道幽深的小巷。原本白色灰墙被岁月侵袭后,呈现给我们的早已是一片片斑驳,然而正是这些灰黑、斑驳的围墙更被赋予沧桑感,抚摸着这围墙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百年之前。在这高高的围墙之中,有一扇仪门,这仪门高约7米,宽约2米,是新场这些古建筑中最高大的仪门。这仪门是以传统的徽派风格来修建,灰瓦、提额、砖雕无不彰显其精美。

郑生官宅区级文保不可移动建筑。

一进三开间门面房,二层楼,底层挑门,楼山木裙板、玻璃窗。入内中墙门,歇山瓦顶门楼,砖雕人物等图案。二、三进四合院布局,进深分别为7米和8米,高三层,硬山灰瓦顶,二、三层楼三面走廊,安铸铁栏杆,玻璃门窗,呈现西洋建筑风格。

古镇上保存完好、惹人注目的几座深宅大院之一。站在天井中仰望眼前这座回字型的建筑,不得不感叹它的高大与新颖。木质裙板铺就的墙体从一层铺到三层,从上到下一气铺成,虽然染上岁月的黝黑,但整体还是非常完整。在使用传统的木质材料外,也与时俱进的引用了新材料,铁艺栏杆与玻璃门窗虽然经历百年,但仍然完好且保持着简洁干净、敞亮通透。

踏上设在右厢房内的楼梯,登上三楼,踩在那厚实的木地板上,在咯噔咯噔声中又如同穿越到百年前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中。抬头仰望,灰黑色的屋面上最醒目的是那昂首驻足于屋脊顶端上两两相对的哺鸡脊,这种屋脊造型也是苏式建筑中常用的,与徽派建筑有着较大的不同。哺鸡脊是因为传说鸡为日中鸟,鸡鸣日出后给人类带来光明,也能够驱逐妖魔鬼怪。当然更多的是因为鸡是“吉”的谐音,赋予了吉祥的意义。

郑氏在新场是盐商世家,在旧时盐商都是大富豪,因此有财力建造这样高大精致的宅子。郑氏新宅建成后,房屋空关不少,善于经营的郑生官租给人家在这里办起了达明小学,学校持续了近20年,因为课堂在河东,而操场在河西,于是在河上架起了一座小木桥通行。

抗战爆发后,达明学校停办,到了上世纪中叶,这里又作为新场中学的校外学生宿舍,所以在四周的木墙壁上写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些红漆大字,以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

宅院造三层的大人家就数郑生官一家。郑生官靠祖上家业吃吃白相,为人处事总不想吃亏,白进不白出,所以有人背后给他取了个绰号象牙肥皂。


宅院建成后,房屋空关不少,郑生官动了出租赚钱的脑筋。他先让人在楼里开办达明小学,办学时间持续了近20年,课堂在河东,操场在河西,于是河上架起木桥。

抗战爆发后,学校停办。新中国成立前夕,郑生官本人离开新场。1949年4月下旬新场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住进该宅。部队在宅院不远处搭了个大马棚,该宅至今仍作为部队用房。

宅后原有一进小屋已被拆除,宅院临河有马鞍水桥。


宅院造三层的大人家就数郑生官一家。郑生官靠祖上家业吃吃白相,为人处事总不想吃亏,白进不白出,所以有人背后给他取了个绰号象牙肥皂。


宅院建成后,房屋空关不少,郑生官动了出租赚钱的脑筋。他先让人在楼里开办达明小学,办学时间持续了近20年,课堂在河东,操场在河西,于是河上架起木桥。

抗战爆发后,学校停办。新中国成立前夕,郑生官本人离开新场。1949年4月下旬新场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住进该宅。部队在宅院不远处搭了个大马棚,该宅至今仍作为部队用房。

宅后原有一进小屋已被拆除,宅院临河有马鞍水桥。

后一篇:浦东新场大街139弄王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