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路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旧址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旧址位于汉口路151号和江西中路222号,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别看它在上海众多历史建筑中历史不长,却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前卫设计风格,让大楼一经落成就闻名沪上。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性地用原主人的名字称这幢大楼为“浙一大楼”,然而这幢当年为银行而建的大楼,却未曾被原主人使用过一天。


1994年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浙江第一银行楼占地面积是166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223平方米(包括后来加建两层),楼髙8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底层是营业大厅,沿江西路大门是两扇铜质移门,二门中间是旋转门,登阶而上,首先是6扇玻璃大木门。大厅的地坪是用水磨石铺就。

中间是大理石贴面的大立柱。各楼层基本都辟为写字间。银行的保险库隐在夹层内。整个建筑的立面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在朴实简洁的外墙上,只有底层和夹层用石料贴面,楼层部分均用的是褐色的面砖。沿江西中路西侧立面是银行楼的主立面,但西晒,为此设计者在这里作横线条处理。而为了衬托建筑的高大,汉口路银行入口处立面采用竖线条处理。

底层上有一部分夹层,沿江西路一面底层设大窗,中有入口,内原为银行营业大厅。二层和夹层设有保险金库,三层为各类管理用房,楼上部分则为写字间。大楼外墙底层为石砌,其余由方形褐色釉面砖错缝拼贴。为了凸显银行的高大上,大楼面向汉口路入口处的立面作了竖线条处理,而沿着江西中路的立面,出于遮挡西晒的目的,则是作了横线条处理,对比明显。

大楼内部,楼层内的柱子皆用大理石外包到顶,经理室做斜纹对拼木墙裙,接待台都是深色柚木,一楼营业厅大堂部分两层通高,线条感明显;二楼平台处使用了玻璃砖,既考究又简洁,楼上朝汉口路办公室和沿江西路立面的窗后都有硬百叶。也许这就是银行想要的效果,不奢华却又能显示出对客户的重视。

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浙江的官银号改组成浙江银行,总行设在杭州。次年在沪北京路39号开设上海分行。辛亥革命后,浙行改称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1915年改组后名叫浙江地方实业银行,额定资本是100万元,官六商四。1923年3月官、商分开,各自营业,官股称浙江地方银行,下设杭州、兰溪、海门三家分行;商股称浙江实业银行,设上海、汉口两家分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实业银行总行迁至浙江丽水。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分行被迫停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总行于同年复业杭州,改名浙江省银行。上海分行于1947年3月恢复。1948年改名浙江第一商业银行。
有意思的是,解放后,陈植解散了华盖建筑事务所,加入了华东建筑设计院,这幢由他按照银行标准设计的大楼,最后竟然成为了他自己办公的所在地,也是难得的缘分。底层原由上海机电设备供应公司机配站使用,现是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的部门使用;其余楼层由华东建筑设计院使用。
大楼原主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家或许会觉得有些陌生,但其前身浙江实业银行是近代上海金融界著名的“南三行”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1908年,浙江省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困难,方便资金周转,由政府招商承办,设立浙江官钱局。


1910年,招揽民间资本,将官办的浙江官钱局改组为官商合办性质的浙江银行,总行设于杭州,并分别在广州和上海设立分行。辛亥革命后,浙江军政府对银行进行改组,改名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1915年正式更名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但其性质仍为官商合办。然而,由于官股在银行中权利过大,银行的经营管理屡屡遭受浙江地方当局的介入,

银行甚至被当作政府金库随意挪用钱款,导致官商股东之间产生分歧,矛盾日益突出。经过反复谈判,官商股东终于在1923年达成协议,把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一拆为二,杭州、海门、兰溪三行及其附属业务归官股所有,改名为浙江地方银行;上海、汉口两行的业务划归商股,改名为浙江实业银行。至此,官商股结束了集股合办银行的历史,资产负债完全分开,各自营业,正式分道扬镳。

成为商办的浙江实业银行由李铭出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将总管理处设在了上海,并在杭州设立分行。在李铭的主持下,浙江实业银行业务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举成为私人资本银行中的佼佼者。

浙江实业银行储蓄盒银行博物馆藏。

浙江实业银行股票银行博物馆藏。

李铭(1887-1966),字馥荪,浙江绍兴人,出生于银钱业的商人家族,祖上三代皆经营钱庄,家境殷实。1905年,李铭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在山口高等商业学校攻读银行学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实习。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日本归国的李铭得到了浙江军政府都督汤寿潜的赏识,委派他接管由清政府创办的浙江银行。对于当时浙江银行内官商合办的现状,李铭深感在官股影响下,银行难以有所作为,毅然放弃杭州总行经理一职,赴上海担任分行副经理。他坚信,唯有外商云集的上海,才是自己一展宏图的地方,这一选择,将其独到的眼见与才华表露无疑。1923年,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官商分拆后,李铭被聘为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并于次年被推举为董事长。

浙江实业银行将发展目标定位在“能否赚钱”上,经营业务主要面向外商,着重兜揽在沪外商企业的存汇款,并大力发展国外汇兑业务。李铭常说:赚中国人的钱犹如赚自己家里人的钱,只有赚外国人的钱,才算有本领,才是有意义。在他的主持下,浙江实业银行先是与德国和日本人打交道,后来与美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家建立了密切关系,连上海电力公司日常收入的大量现金,也从原存汇丰银行改存到了浙江实业银行。

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李铭、张嘉璈、钱永铭、徐寄庼、陈光甫是具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他们均在日、美等国学过商业或金融,接受西方共和制度的熏陶,同属上海金融界新派人物。为谋求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他们发起成立银行业聚餐会,借聚餐的机会,加深彼此间的理解与信息沟通,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江浙籍银行家为核心的金融关系网。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上海银行公会和全国银行公会,李铭更是担任主席前后共计十二年,是江浙财团名副其实的核心人物。

大楼东侧原来和庆云大楼链接,后拆除。
前一篇:闵行路、峨眉路、塘沽路新康里
后一篇:华山路淮海中路登云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