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南路475号邮票大王周今觉寓所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作为长房长孙,周今觉必须打理家业,于是常年经营房地产和投资工业。但是他真正的兴趣爱好是数学和集邮。1900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数学学术团体“知新算社”,他被推选为社长,此后还两次去日本考察和交流算术,回来写成《日本调查算学记》,这大概是近代中日数学交流史的最早记录。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对集邮发生了兴趣,并在集邮界异峰突起,获得中国邮票大王的美名,在家中也形成了集邮的传统,带出了一支集邮队伍:他的二儿子周煦良、三儿子周炜良、外孙唐无忌、曾外孙唐承达都成了知名的集邮家。

1923年九月间,为慰藉因病卧床的三子炜良,周今觉外出买回一包邮票,未料自己对集邮也产生兴趣。在邮学家、邮商陈复祥指点下,立志大力收集华邮。1924年元旦起,接连在上海《晶报》上发表以“邮话”为题的集邮文章。周今觉集邮热情的迅速高涨,向国内邮商李辉堂、陈复祥、区甘源、朱世杰等购买了大量中国早期邮票。并悟出集邮“捷径”——购买他人的整部邮集。1924年起周今觉陆续购下英国集邮家施开甲的华邮集藏,勒夫雷司(C.L.Lovelace) 号称世界第一的三巨册华邮藏品。

此后,周今觉又陆续从国内外邮商或集邮家处充实了许多名贵华邮,“华邮四宝”、“民国四珍”等重量级邮票,红印花小字当壹元、“临时中立”大全套等等。尤其是1927年从极其难缠的费拉尔遗孀手中,以2500两白银购获的华邮第一大珍品“红印花小一元”四方连邮票孤品,一跃而执华邮藏品之牛耳,从而奠定了他华邮之王的地位。

周今觉集邮藏品非常丰富,平时注重集邮研究,认真撰写学术论文和编撰邮票专著,并积极创办集邮组织和出版各种集邮刊物,为宣传集邮和提高中国邮票的国际地位不遗余力,遂得到集邮界的广泛认同,并获得“邮王”的美称。周今觉于1927年加入英国伦敦皇家邮学会,并于1931年成为该会的首位中国会士。此外,周今觉从1930年起,还分别被德国柏林、奥地利维也纳、法国巴黎以及美国纽约等地举办的国际邮展聘为董事、赞助人或评判员,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邮展评审员。

1948年5月23日下午,久别邮坛的周今觉突然前去参观由交通部邮政总局主办、新光邮票会参加展览的“中国邮票展览会”(又称“上海邮展”),引起轰动。5月27日晚上,主办方在香港路银行公会餐厅举行晚宴,招待新光邮票会为这次邮展出钱、出力、出品的会员和各著名集邮家,周今觉应邀出席。主办方代表和新光会同仁争相向周今觉致意。席间,周今觉应请即兴发表了关于中国集邮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及如何提高华邮在国际集邮界的声誉和地位的讲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未料翌日即告中风,虽请名医治疗,但仍缠绵病榻八个多月,1949年2月9日逝世,享年70岁。
周稚芙最喜欢的旗袍款式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摩登。上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结合的标志性体现便是在海派旗袍服饰上面。精细考究的面料,加之花扣和立领的巧妙设计,便呈现出海派旗袍最初的容样。1934年,周稚芙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侄子唐明善结为夫妻,住在忆定村(江苏路)里面最后一栋。后来生了孩子(上海市集邮协会创始人之一唐无忌先生),就搬到了台拉斯脱路(现太原路台拉新村)一栋三层洋房,安静宽敞且造型考究。一家三口在此一住便是三十多年,一直到十年浩劫的降临。由于政治出身等原因,儿子唐无忌执教的那所中学的红卫兵就来抄家。四天后,家中便一无所有,就连周稚芙最爱的那几十件旗袍也一并抄走了。不久一家人被从太原路赶出来,搬到了襄阳南路两间朝北的阴冷房间。尽管丈夫每日愁眉不展,她却依旧乐观开朗,只要全家平平安安在一起,只要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她就觉得很开心。艰难的处境是暂时,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反转,随着时间一切会过去,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自从三十年前丈夫去世以后,她一直和儿子唐无忌一家生活在一起,孙子结了婚也生了孩子,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周稚芙如今97岁,生活在上海,依旧神采奕奕、乐观开朗。祝福周老,平安康健。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唐无忌对赶赴上海征集展品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筹备组组长倪文才说:“这是我向你们捐赠的第二批展品。今后,我还会有N次的捐赠。”唐无忌先生,全国第一位专职集邮工作者。他是将孩提时代由外祖父、我国“集邮大王”周今觉先生培植起来的集邮兴趣,转化为人生职业的成功型人士。1981年,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之际,他从一所中学数学教师的岗位上,被遴选出来担任邮协副会长兼秘书长,任期长达27年。
唐无忌先生从教24年,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等荣誉。他在上海市邮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这个岗位上同样出彩,多次成功策划了上海市大型集邮活动,并于1987年恢复了停滞33年的邮品拍卖活动,且执槌担纲主拍之职,积极有效地活跃了邮品交易市场,获得“沪上第一拍”的美誉。
唐无忌先生是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上海市集邮协会集邮展览委员会主任。为了普及上海市集邮活动,提高集邮爱好者的集邮水平,他经常组织邮学研讨会,并深入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举办集邮知识讲座,为上海市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在组织、策划大型集邮活动的同时,唐无忌先生也身体力行地对新中国普通邮票的版式进行研究。他编组的《新中国加字改值普通邮票(1950-1951)》邮集,曾在国际邮展中得到赞誉。他还将儿子唐承达培养成为集邮界的后起之秀。唐承达编组的邮集《清代邮戳(1897-1911)》邮集,摘取了“99世界邮展”的银奖。
已是耄耊之年的集邮名誉会士唐无忌先生,去年夏天得悉高邮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全力支持下,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信息后极为认同:这是集邮家的最好归属之地。去年夏秋之季,唐无忌先生身体欠佳,一度住院治疗,不便接待来访者。今年1月8日,倪文才等首次登门拜访他。虽然是初次相会,但是双方交谈十分投机。唐无忌先生在向倪文才交接完捐赠展品后,十分谦和地表示,等到春暖花开之日,将捐赠第二批展品。
不料,春节过后,唐无忌先生再次住院治疗。在此期间,他给倪文才发来安慰信息:稍安勿躁,出院后立刻整理展品。5月初,倪文才又一次收到唐无忌先生的微信:第二批捐赠展品已整理完好,随时欢迎来沪……唐无忌先生第二批捐赠的展品中有10件集邮用品:1、英国吉本斯邮票公司“定位器”(研究邮票版式之用);2、射线量齿尺;3、毫米精准度量尺(以上3件都是周今觉先生的遗物);4、吉本斯镀金邮票镊子;5、贴邮票的“胶水纸”一袋(未拆封);6、早期黑玻璃“水印盘”;7、可微调型放大镜;8、小型固定放大镜;9、模拟量齿尺;10、紫外线探测器。
是日,唐无忌先生谈锋甚健,谈吐诙谐幽默。他说,创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对集邮家其人其事进行集中展示、宣传很有必要,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集邮事业加快发展。他诚恳地对倪文才说:“你们团队为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付出的辛勤劳动,感动着每位集邮家和集邮界人士。
身为集邮会士,我责无旁贷地支持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建设。”说到情浓时,他伸出有力的大手,紧紧握住倪文才的双手:“我会有N次的捐赠。”
园大不足两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