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路405弄严家屋里厢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上海著名民族资本家严裕棠先生的后代,既严庆祥侄孙女,旅居美国的严嘉慧女士,描写了镇宁路405弄严家老屋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变迁。她22岁前住着的弄堂房子时,已经是在海外游历多年之后,异国的许多地方反而让她想起上海,想起那个家。而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学院学习的时候,她居然在燕京图书馆的地下藏书库里读到关于她祖辈的文字,让她唏喣不已。

她开始对弄堂的历史变化、空间布局和它所反映的家庭秩序、弄堂生活充满了好奇。一篇关于弄堂的课题论文便成了寻根的机会。她惊奇地发现,“镇宁路屋里厢”记录了一个上海家族的兴衰史,又是和十八世纪以来上海城市发展历程是相吻和的。

“镇宁路屋里厢”是一幢很普通的弄堂住宅,建于1936年。在这之前,她的祖先已在上海这个地方生活了近一百年了。上海原先作为小渔村的时候我的祖上居住在江西婺县(现为安徽省)。十九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开埠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移民潮水般地涌入。

家族第一代移民严惠章离乡背井,长途跋涉到上海追寻更好的生活,从此开始了严家和上海不可分割的关系。严家和同乡到上海后,就杂居在静安寺附近地带,因为同乡人都姓严,那里就称严家宅。估计严惠章当时是为有钱人家做花匠营生。


老房子一共九幢连成一排,现在新楼盘都称“联排别墅”,其实别墅这种叫法并不贴切;但它也不是特别典型的弄堂建筑,因为没有传统弄堂的牌坊,而且又是一字排开(现门牌单号43--59),似乎更象英国的排屋。严裕棠有九个小孩,虽然老三和老五在襁褓中就夭折了,但中国的传统是保存序号的,所以这九幢数目的来由猜想就大约源于此吧。1936年建成后,先是出租给房客,一直到1942年严裕棠的孩子们才陆续从福凯森路(现武康路)的花园洋房搬出,带着各自的家眷和佣人来到这弄堂房子自立门户。

这九幢弄堂房子从外表看非常朴素,红砖墙青瓦顶,除了每户的门洞四围有一圈150毫米宽的混凝土雕花装饰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一丁点儿的多余了。这样的简单,就是在那时,也略微有些寒酸,似乎和严裕棠这样的商业巨贾的小开们的身份不相称的。这也许正是严裕棠的初衷。

上海当时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善,贫富分化严重,官场腐败,抢劫、绑票经常发生。古语说,树大招风,有许多富人为躲人耳目,故意将自己的住宅低调处理。我想,经历过两次绑架而侥幸逃脱的严裕棠在安置自己的儿女们时,不会不考虑安全问题的。再加上严裕棠家训极严,倡导生活俭朴,这样的安排,也不能不说是他教育子女的一番良苦用心。

家里过了一会儿清静日子,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抄家后,我家被迫挤到二楼居住。五户工人阶级家庭在政府怂恿下搬了进来。住宅的空间布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适应多家庭居住的需求。小学的看门老头一家住在汽车间;起居室和餐厅之间加建了一堵墙,六口之家住进了原先的餐厅;一对年轻夫妇住起居室的凹室。这两家都可以进入花园——花园日后也浇成混凝土地面。三楼住五口之家;晒台上加建了两间混凝土房间,一间用作三楼的厨房,一间派给另一户三口之家。新的木楼梯把晒台上的房间与二楼的走道连接。

爷爷仍然住在二楼的主卧室。不管他当时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他依旧是受尊敬的一家之长。我父亲已经成婚,父母亲住在朝北的卧室。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女儿的地位低于儿子,所以住在亭子间旁的米面间。亭子间,原先是储藏室,现在被用作餐厅,也是接待客人的客厅。卫浴设备基本上由二楼居民独用,但因为整个住宅只有一个浴缸,所以也可以说是整楼居民共用的。最多的时候老家住过二十七个人。一楼的厨房由一楼和二楼的居民共用,饭菜烧好后,我们爬楼梯将饭菜运到二楼的餐桌上。

前一篇:愚园路1407弄延陵村
后一篇:愚园路909弄藜照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