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路上康健园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分类: 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康健园位于徐汇区康健路(原金荣路),东迄柳州路,南沿冠生园路,西近桂林路,北靠漕河泾港,占地面积9.57万平方米。该园的前身为游乐场性质的私营康健园农场,始建于1937年,系上海魔术师鲍琴轩(艺名科天影)集资创办。1953年4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1956年公私合营曾名"康健园农场"。1958年定名为"康健园"。

1984年9月,市科技协会和市园林管理局达成协议,将园改建为以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公园,并在园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游艺机乐项目,1985年5月4日改名为"科普公园",1990年1月1日恢复原名"康健园"。公园建成后先后在1987年和2000年两次扩建。该园造园风格采用日本式的建筑,庭园式的绿化布局,因洼成池,沿阜垒山,亭榭散布错落有致。

公园介绍

荷花池位于康健园园内东南处,面积为893平方米,池中栽植朱砂莲、白莲,池西连接2只小睡莲池。荷花池南建一长方形亭,面积约30平方米,木结构,茅草结顶,南北两边栏杆,东西有两门,西门通骑驴跑道,东门通向园路。

康健园东大门进去,立即左拐,走一百米,围墙边,有一座解放战争时遗留的地堡,以前近郊确实很多,几乎随处可见。汤恩伯守上海时设立了三道防御阵地。命令士兵修筑水泥地堡,在各条街道要冲,则堆积沙袋,布置木马、铁蒺藜等障碍物。

1949年5月23日,三野于夜间发起总攻,四路大军同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打入市内。天亮时浦东已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军且战且退,战斗逐步进入市中心。到晚上路灯放亮时,解放军官兵已行进在南京路上。街区激战的枪声震荡在城市的上空,总攻发起两夜一天之后,占上海总面积一半的苏州河以南街区已在解放军的控制之下。军事进攻的同时,中共地下党组织正按计划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策反活动。汤恩伯眼看着亲手打造的防御体系不日就被瓦解,只能被迫从吴淞口撤退。临走前,汤恩伯将指挥权交给了临时任命的淞沪警备部副司令刘昌义,面对解放军强大的攻势,刘昌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争取下,25日与解放军接洽后,于第二天率手下4万余人宣布战场投诚。在解放军的全线猛攻之下,对手精心部署的苏州河防线土崩瓦解。27日拂晓,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军淞沪警备司令部。随后,解放军迅速肃清了其他拒不放下武器的守军残部。上海最终获得完全解放。上海近郊水泥地堡没起丝毫作用遗留至今。

这两尊石像据说经专家们的鉴定是一文一武,每一尊都有两米多高,看起来威风凛凛,上面还有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很有历史价值,原本这里并不属于上海,只是因为修建这座公园的时候,建筑工人把它们当成了建筑材料,埋在了公园里。
康健路沿小河一路往西就到康健公园,“金荣亭”就隐匿在侧门的门口,亭子邻近公园一条小河,绿荫幽静处。“金荣亭”建于上世纪30年代,采用近代中式设计、西洋钢筋水泥建造的中西合璧亭子,整座凉亭风格依旧,显现出当年主人家的气派:4排座“美人靠”标致端正,田字格栅和屋顶花囱蜿蜒曲折,屋檐上的两条飞龙更是神采奕奕,活灵活现。现登记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六间头位于康健园西南临水处,共6座,系日本式建筑,俗称六间头。6座建筑的面积大小不等,最大的83.1平方米,最小的40.6平方米,共327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红色平瓦结顶,但其建筑外观各异,室内都有卫生间、卧室,临水有凉台。

建筑周围红绿相间,高大乔木与栀子花、美人蕉等,相映成趣。康健园南部有占地3000平方米大草坪,草坪东南是骑驴的跑道。

大土山位于康健园园北首处,高20余米,周长250米,系开掘园河堆积而成,1956年后在山上加叠一些黄石、太湖石、石笋。山四周遍植树木,东、西、南三处铺筑盘山石道。山顶上有石笋及太湖石景,并设置石桌、石凳,为登高远眺的最佳处。山东有六角楼、游戏机室,室前为紫藤棚架,棚下置十多组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

园中部园河形似横S形,河通漕河泾港,水面积为8658平方米。河旁驳岸高低不一,河东西各有一小岛。
前一篇:四川中路261号联合大楼
后一篇:早期上海的街景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