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德国造建筑

(2022-12-29 23:59:20)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旅游

图片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近代上海处于东西方文化接触的要冲地位,因而比起中国的其它城市,上海的西方建筑显得更为集中与完整.在众多不同风格的外国建筑中,德 国的建筑独树一帜,以其华丽,典雅的造型,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色彩.以倍高(H.Becker)为代表的早期德国师,建筑于本世纪初开始在上海的设计活动。上海德国造建筑
1903年,德国总会会长龙特脱重提建屋计划,购入了仁记洋行在仁记路(今滇池路)口外滩的一块地皮为了建造这幢大楼,德国总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头名由倍高获得,后者曾求学于慕尼黑,在1900年来到上海发展。其具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设计方案被建屋执行委员会采纳,并确定由其负责新屋建造。德国总会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高三层,建于1908年,每个楼面设有廊式阳台,楼顶四端建有造型各异的巴洛克塔楼。一战后,德国总会被中国银行买下。1934年总会的建筑不适应银行的要球,于是决定拆除重建。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毕业于英国建筑学院的设计师陆谦主持,原设34层,将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大楼。上海德国造建筑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德国对华贸易的逐年上升,在沪德侨人数的日益增多,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于是德国政府于1902年购进四川路福州路转角的地产另建德国邮政局大楼。大楼由倍高洋行的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于1905年5月竣工。德国邮局为三层混合结构,大楼充分利用位于路口的特点,以福州路与四川路转角处为正大门和主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建筑立面沿用当时盛行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门窗、腰线、穹顶等部位采用巴洛克艺术装饰手法,饰以大量花饰、雕塑,显得豪华、繁杂,时人评为:“雕饰过分,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这确实是上海历史上最美的一幢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当时这座邮局的功能也可称中国甚至亚洲之最,底层营业大厅能容纳100余人,设邮政服务窗口、邮件收发室、电报间、和邮局主任办公室。二、三楼为邮政局理事与主任的大套房、邮政局职员住房等。从1905年大楼落成到2010年的今天,这座建筑仍在原地(今四川中路200号),但却在105年中饱经了沧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7年,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后,招商轮船局接管了德国邮局作为电报用房,经过改建,1924年开始营业,称为“电报大楼”。1949年上海解放后,大楼又被木材公司、金属公司等单位所用。
上海德国造建筑
大西路23号新維多利亞護理之家现华东医院。维多利亚疗养院大楼的设计是哈姆布子格,1933年启用大楼,大楼高八层,长约60米,可供100多名护士住宿,为钢筋混凝土层承重结构。大楼采用了德国包豪斯流派的建筑形式,立面朴实无华,用明快的水平线条稍加点缀,横贯南立面阳台连廊,表现了这种横向划分的艺术手法。
上海德国造建筑
大西路65号1931年建,乌达科设计。教堂的塔楼和入口处均朝华山路方向。由于塔四角的扶壁渐渐细上去,从路口看,塔楼显得比实际要宽一些。毗邻的上海德侨活动中心大楼淡色粉刷。乌达科就地取材,用红砖和青砖砌筑教堂外墙。在教堂西侧他又以同样的建筑材料设计了一座造型挺秀丽,有排窗的二层平顶楼房。楼内有两间房子供威廉学堂使用。教堂内粉刷成明快的浅色。尽管德国新福音教堂在文革中被坼毁,人们还可以在上海欣赏到乌达科设计的极有个性的其他两座建筑。1929年他在西藏路30号沫恩堂,1932年前后设计的哈密路天主教堂。这座位于西郊外侨公墓旁边的教堂现为兽医站。表面上看,这座教堂可谓是新福音教堂的翻版。
上海德国造建筑
德国花园俱乐部设计图完成于1903年,建造师贝克在设计花园总会时,第一次在上海采用了风格与英国斜桥总会不相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建筑式样。报社记者用古朴、典雅来评价这座花园建筑。约1907年1920年代拆除建法国花园俱乐部饭店。1920年代德国战败,由法国推倒重建现上海花园饭店。
上海德国造建筑
新华路179号住宅是外国弄堂里的一幢沿街住宅,建于1930—1935年。这是一幢具有德国民居风格的别墅建筑,假三层砖木结构,机制红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檐口处有折坡,并有棚屋形老虎窗,南立面山墙有半露明黑色木构架,线条较窄并有弯曲,是受德国民居风格的影响,其他部分均为白色水泥拉毛粉刷。二层阳台栏杆为红砖砌筑,成镂空十字图案,现改为宝瓶栏杆。原底层南向有宽敞门廊,由彩色水泥阶砖铺地,里为客厅和楼梯间,其西侧为一排辅助用房,东侧为厨房、卫厕等,北面有两间大餐厅和客厅、书房,内均设有壁炉。二层有卧室五间,设三座楼梯上下。三层有一间大活动室。三楼由山墙窗和屋顶老虎窗通风采光。在梧桐掩映下这幢德式建筑充满异国乡村别墅情调,过路人都会情不自禁停下脚步驻足凝望。
上海德国造建筑
宝隆医院1923年建1991年改建面目全非.
上海德国造建筑
      上海旧德国领事馆位于黄浦路原9-10号,相当于现今的海鸥饭店的位置,正好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北岸,往南能眺望外滩全景。它的西面是从未搬迁过的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今天的俄罗斯领事馆,东面紧邻的是原美国领事馆(建筑今已拆除),再隔壁是原日本领事馆(建筑还在)。德国领事馆建于1881年,由德国建造师贝克.培迪克设计,由两幢外表相似的楼房组成,高三层,除屋顶上各有6个类似普鲁士士兵头盔的青铜装饰件以外,其他方面和早期上海绝大多数的西洋建筑相同。它用灰红两种颜色的砖块砌成清水外墙,以白灰嵌缝,这种嵌缝工艺即美观又有实际用途。底层台基较高,并采用架空地板,东面及南面有宽敞的凉廊,在夏季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并在晚间用于消暑纳凉。屋顶采用当时新式的瓦楞铁皮铺成,20年代大修时改铺中国的蝴蝶瓦。
上海德国造建筑
江西中路138号谦信大楼谦信洋行是当时德商在华最大洋行。主入口石砌装饰为文艺复兴时期式样。矩形窗、拱形窗以及敞开拱券构成几组面积不等的图案,立面显得散乱,缺乏韵律感,石廊柱支撑着敞廊的穹窿,矩形窗装配有折迭式百叶窗,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两层楼高的文艺复兴式门廊标志着正门入口,然而与长方形主体建筑的风格不协调。
上海德国造建筑
1914年7月,由俄罗斯外交部出面在上海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北堍公共租界黄浦路南侧一方购置土地,用于建造新的总领事馆大楼。同年,新的总领事馆馆舍于黄浦路20号即动工兴建。整幢馆舍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总体设计。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1916年12月,高四层,面积达3264平方米的总领事馆新馆舍竣工。1989年9月25日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上海德国造建筑
俄国领事馆设计图1914年.
上海德国造建筑
复兴中路原机械学院,倍高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08-1916年建造。平面呈三面围合状。中部主入口处1、2层饰塔司干柱式,顶部为大尺寸度德国式圆弧形老虎窗。
上海德国造建筑
上音歌剧院旁,一座宛如小型城堡的德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始建于1926年的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是倍高洋行设计的典型德国文艺复兴风格花园住宅,曾被用作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上海德国造建筑
1899年—1904年,在上海江西中路九江路路口建造礼和大楼,设立总办事处。公司后来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材厂,以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也经营医药和颜料,出口我国特产核桃、杏仁等。 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礼和洋行的产业转入和该洋行关系密切的印度贸易行——八巴利洋行。
上海德国造建筑安利洋行的前身是德商瑞记洋行,1854年,德籍犹太人安诺德兄弟(J.Arnhold&P.Arnhold)和同母异父的卡贝尔格(P.Karberg)在上海合资设立了德商瑞记洋行(Arnhold Karberg&Co.)。瑞记洋行主要从事军火、五金、土特产的进出口贸易,在天津、汉口设立分行。洋行通过控股德商司尼夫莱奇(H.Snefhlage)的祥泰木行(China Import & Export Lumber Co.,Ltd),垄断了中国的木材进口。 1894年瑞记洋行在上海开办瑞纶丝厂,1903年又开办了瑞记纱厂和瑞熔机器造船厂。
上海德国造建筑
中山东一路15号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倍高洋行[德]倍克和宾午设计,1901~1905年项茂记洋行承建,混合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横纵三段式构图,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
上海德国造建筑
外滩14号汉口路口1880年建德华银行。
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大楼,1919年,该楼由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其后交通银行将其总行迁至此处。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总行重建为装饰艺术风格的六层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新楼始建于1946年,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大楼,这幢新楼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
上海德国造建筑
威海路30号威廉学堂,建造师为汉斯.埃米尔.里勃。业主是德国侨民社团。建于1910-1911年,主立面朝花园。教室楼装饰简练的北立面朝向街道,红瓦楼顶,圆顶拱柱托着平直的天花板。
上海德国造建筑
伊尔蒂斯纪念碑1898.11.21落成,50年代末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