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德国造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旅游图片 |
分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近代上海处于东西方文化接触的要冲地位,因而比起中国的其它城市,上海的西方建筑显得更为集中与完整.在众多不同风格的外国建筑中,德
国的建筑独树一帜,以其华丽,典雅的造型,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色彩.以倍高(H.Becker)为代表的早期德国师,建筑于本世纪初开始在上海的设计活动。

1903年,德国总会会长龙特脱重提建屋计划,购入了仁记洋行在仁记路(今滇池路)口外滩的一块地皮。为了建造这幢大楼,德国总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头名由倍高获得,后者曾求学于慕尼黑,在1900年来到上海发展。其具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设计方案被建屋执行委员会采纳,并确定由其负责新屋建造。德国总会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高三层,建于1908年,每个楼面设有廊式阳台,楼顶四端建有造型各异的巴洛克塔楼。一战后,德国总会被中国银行买下。1934年总会的建筑不适应银行的要球,于是决定拆除重建。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毕业于英国建筑学院的设计师陆谦主持,原设34层,将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大楼。


大西路23号新維多利亞護理之家现华东医院。维多利亚疗养院大楼的设计是哈姆布子格,1933年启用大楼,大楼高八层,长约60米,可供100多名护士住宿,为钢筋混凝土层承重结构。大楼采用了德国包豪斯流派的建筑形式,立面朴实无华,用明快的水平线条稍加点缀,横贯南立面阳台连廊,表现了这种横向划分的艺术手法。

大西路65号1931年建,乌达科设计。教堂的塔楼和入口处均朝华山路方向。由于塔四角的扶壁渐渐细上去,从路口看,塔楼显得比实际要宽一些。毗邻的上海德侨活动中心大楼淡色粉刷。乌达科就地取材,用红砖和青砖砌筑教堂外墙。在教堂西侧他又以同样的建筑材料设计了一座造型挺秀丽,有排窗的二层平顶楼房。楼内有两间房子供威廉学堂使用。教堂内粉刷成明快的浅色。尽管德国新福音教堂在文革中被坼毁,人们还可以在上海欣赏到乌达科设计的极有个性的其他两座建筑。1929年他在西藏路30号沫恩堂,1932年前后设计的哈密路天主教堂。这座位于西郊外侨公墓旁边的教堂现为兽医站。表面上看,这座教堂可谓是新福音教堂的翻版。

德国花园俱乐部设计图完成于1903年,建造师贝克在设计花园总会时,第一次在上海采用了风格与英国斜桥总会不相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建筑式样。报社记者用古朴、典雅来评价这座花园建筑。约1907年1920年代拆除建法国花园俱乐部饭店。1920年代德国战败,由法国推倒重建现上海花园饭店。

新华路179号住宅是外国弄堂里的一幢沿街住宅,建于1930—1935年。这是一幢具有德国民居风格的别墅建筑,假三层砖木结构,机制红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檐口处有折坡,并有棚屋形老虎窗,南立面山墙有半露明黑色木构架,线条较窄并有弯曲,是受德国民居风格的影响,其他部分均为白色水泥拉毛粉刷。二层阳台栏杆为红砖砌筑,成镂空十字图案,现改为宝瓶栏杆。原底层南向有宽敞门廊,由彩色水泥阶砖铺地,里为客厅和楼梯间,其西侧为一排辅助用房,东侧为厨房、卫厕等,北面有两间大餐厅和客厅、书房,内均设有壁炉。二层有卧室五间,设三座楼梯上下。三层有一间大活动室。三楼由山墙窗和屋顶老虎窗通风采光。在梧桐掩映下这幢德式建筑充满异国乡村别墅情调,过路人都会情不自禁停下脚步驻足凝望。


江西中路138号原谦信大楼,谦信洋行是当时德商在华最大洋行。主入口石砌装饰为文艺复兴时期式样。矩形窗、拱形窗以及敞开拱券构成几组面积不等的图案,立面显得散乱,缺乏韵律感,石廊柱支撑着敞廊的穹窿,矩形窗装配有折迭式百叶窗,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两层楼高的文艺复兴式门廊标志着正门入口,然而与长方形主体建筑的风格不协调。

1914年7月,由俄罗斯外交部出面在上海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北堍公共租界黄浦路南侧一方购置土地,用于建造新的总领事馆大楼。同年,新的总领事馆馆舍于黄浦路20号即动工兴建。整幢馆舍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总体设计。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1916年12月,高四层,面积达3264平方米的总领事馆新馆舍竣工。1989年9月25日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1899年—1904年,在上海江西中路九江路路口建造礼和大楼,设立总办事处。公司后来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材厂,以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也经营医药和颜料,出口我国特产核桃、杏仁等。 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礼和洋行的产业转入和该洋行关系密切的印度贸易行——八巴利洋行。


中山东一路15号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倍高洋行[德]倍克和宾午设计,1901~1905年项茂记洋行承建,混合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横纵三段式构图,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

外滩14号汉口路口1880年建德华银行。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大楼,1919年,该楼由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其后交通银行将其总行迁至此处。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总行重建为装饰艺术风格的六层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新楼始建于1946年,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大楼,这幢新楼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
前一篇:四川北路虹口大楼的变迁
后一篇:在上海的英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