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路“淞沪警备司令部”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1924年9月,爆发江浙战争。10月,卢永祥、何丰林兵败下野,护军使署由吴佩孚委派的第五混成旅旅长张允明接管,张自命为护军使。江浙战争爆发后,上海各界为消弭战祸,由上海总董、上海县参事和各法团及江浙两省议员建议北洋政府:裁撤护军使,迁移兵工厂,组织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定淞沪为特别区,作为江浙两省缓冲地。



纪念塔历史建筑。原址在龙华镇北,龙华路与宛平南路相交处南(今宛平南路1068号,龙华装卸站机械保养场内)。塔建于1932年春,由国民革命军第五师师长熊式辉所建。纪念塔以石砌成,高约20多米,呈六边形柱状,直径约两米,塔顶为圆帽形,上安有避雷针。四周护以铁栏杆。由中国著名建筑师奚福泉与鲁道夫·汉布尔格合作设计。
塔柱上镌有:“国民革命陆军第五师阵亡将士纪念塔”十六个大字。塔座上列有阵亡将士姓名,塔已于1966年8月24日被砸毁。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侵略军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与蔡廷锴将军指挥下奋起抵抗,激战一周,日军死伤万余人,三易主帅。同时,上海各界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募捐慰问和爱国宣传活动支援十九路军。宋庆龄等亲赴前线慰问抗日勇士,筹设几十所伤兵医院,数日内制成万余套棉衣送往前线。
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军部遗址,位于桃浦路127号车站新村38—40号处。后因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腹背受敌,被迫于2月2日放弃庙行、江湾、闸北等阵地。5月5日南京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警备司令部内有重兵驻防,没有军需处、总务处、军法处、审讯处、副官处等机构。其建筑形制为:面龙华路是何丰林于1920年所建大门,门两侧书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对大门高约8米、宽约15米的照壁,上书《中国国民党党歌》(蓝底白字)。距门两侧各约50米处,跨龙华路分建木牌楼各一,北书“世界大同”,南书“天下为公”。
入大门,右侧为一座高约10米嘹望塔。过嘹望塔,路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为驻军营房。南距嘹望塔约40米处、东距龙华路约30米处为龙华看守所(又称龙华监狱)。
看守所原为松沪护军使署军法课陆军监狱拘留所,建于1916年2月,周匝高墙,墙内有内墙,看守所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有营房(约驻一个排兵)、外门卫室、探监处(又称探望室)、看守所厨房和犯人厨房等;东部有内门卫室、犯人就诊室、办公室和3栋男牢房,呈“川”字形布局,由南往北排列1至3弄(或说男牢4栋,以“天”、“地”、“玄”、“黄”为代号)。
每排牢房西端均有一铁门,入铁门是走廊。两侧各有5间囚室,走廊尽头设一简厕。每室通常关押15人(设双层铺)。整栋牢房东西两面呈白形,四壁无窗,室内终年不见阳光,仅有气窗采光透气。西南为女牢,3间。看守所内其他建筑为平房,都贴墙而建。出看守所大门,折西有一条便道通审讯处和法庭(均在司令部内),折西北另一便道通刑场。
司令部办公所距大门约200米处房屋,为松沪护军使杨善德于1916年2月所建,坐北朝南,东、西、北筑有围墙,南建平房,平房内设副官室、军需仓库、医务室、号兵室和宿舍,东、西依围墙建有卫兵宿舍和热水间。中间是司令部主要办公用房,前后二楼为四合院式正方形两层楼房。前楼底层设传令室、总务处、会客室、副官处、军需处和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