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路142弄丁家弄等住宅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北丁家弄位于永康路142弄,北通复兴中路。远在明末清初,有丁姓农民在此耕种为生,日久人口渐多,习称丁家湾。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期间,有徐姓、张姓两家族迁来居住,从事农耕,当时这里仍较荒僻,除丁、徐、张几户农户外,余均为农田、荒地、小沟浜;到20年代以后,小河浜已全部被填没,筑成道路,陆续建造一些楼房,到建国前,这里空地均建成楼房及本地式瓦平房。旧式里弄。1985年弄内的瓦平房被动迁拆除30余间,现弄内尚存瓦平房8间及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10幢,三层楼房2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永康路140弄 |
守民村 |
新式里弄 |
1933年 |
混合四层 |
8幢 |
1401平方米 |
永康路142弄 |
四达村 |
新式里弄 |
1933年 |
混合三、四层 |
15幢 |
2082平方米 |
永康路142弄 |
明月村 |
新式里弄 |
1937年 |
砖木三层 |
1幢 |
380 |
永康路142弄 |
星村 |
新式里弄 |
1944年 |
砖木三层 |
9幢 |
1281平方米 |


四达村建于1933年,由陈、姚、丘、沈四姓合资建造,定名四达村,寓有四家均发达之意。新式里弄。为15幢混合结构楼房,其中1~11号为三层楼房,12~15号为四层楼房。抗战胜利后全部分幢出售。建筑面积2082平方米。
永康路142弄四达村
守民村在永嘉路街道北部,永康路142弄内(即北丁家弄21~27号)。占地1180.05平方米。有居民48户,143人,属北丁居委会。建于1933年。由沈守民父子购地造屋,取名守民村。有混合结构四层楼房8幢。沈自己住1幢,其余出租。1956年公私合营时作价入股给房地产公司。建筑面积1401平方米。
明月村在永嘉路街道东北部,即永康路142弄39~42号。又名后星村。占地约666.7平方米。有居民15户,54人,属北丁居委会。1937年蔡姓租地造屋。新式里弄。有砖木结构三层楼房4幢,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有42、45路公交车辆可达。
星村在永嘉路街道北部,即永康路142弄29~37号,占地593.36平方米。有居民33户,108人,属北丁居委会。新式里弄。1936年由江苏省建设厅董修甲建造。共有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9幢,建筑面积1281平方米。抗日战争开始后售给沈姓医生,沈又委托律师经租。1956年由区房管局管理。
北丁家弄
复兴中路1313弄丁家弄、东侧是复兴中路1295弄桃源邨,进复兴中路1315弄内有又一村(辣斐花园/志卫花园)已经拆除。
存一旧电线杆,“观看着”新1315弄与复兴中路1295弄、永康路142弄的接通。
又一村在永嘉路街道北部,即复兴中路1315弄11~22号。占地1000平方米。有居民41户,110
人,属桃源村居委会。建于1939年,因弄内先造了桃源村,后造12幢住房,故名“又一村”。是新式里弄,有砖木结构三层楼房12幢,分南、北两排,中有水泥通道,与复兴中路1313弄、北丁家弄相通。南与永康路142弄相通。建筑面积1524平方米。交通有42、45、96路公交车辆可达。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复兴中路1315弄 |
又一村 |
新式里弄 |
1939年 |
砖木三层 |
12 |
1524平方米 |

复兴中路1295弄桃源邨,联排的新式里弄住宅建筑,建于1936年,砖木三层坡顶,共83幢房(门号),建筑面积12400平方米。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前一篇:永康路109弄原雷米坊
后一篇:永康路141弄文安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