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路147号《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寓所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

新乐路147号是一幢修建于1930年代的建筑,房屋内部的设计,全然西式。或许因为早年公寓的设计中,附带有锅炉集中供暖,因此就忽视了上海冬日的采光和供暖问题。公寓内部结构设计上,分为一层楼四户人家,两户全北套,两户全南套。
当时吕其明一家分到的是全北套公寓,即三间房间的朝向都是面北。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物资匮乏等缘故,公寓的锅炉供暖功能又已停用。因此每到冬天,三间小屋终日没有阳光,阴冷异常,晒出去的毛巾滴水结冰。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上海之春”文艺汇演活动的出现,吕其明几乎每一年都有新作品在这一平台问世。1960年到1966年,他完成的电影音乐作品有《六十年代第一春》《红日》《霓虹灯下的哨兵》《白求恩大夫》《大庆战歌》等。
1965年2月,上海音协党组在研究各单位报上来的作品时,老前辈们建议吕其明赶写一部歌颂作品,黄贻钧建议,曲名就定为《红旗颂》。在兴奋和激动中,吕其明欣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创作任务。“当时,我对歌颂伟大祖国的作品向往已久,但题材太大,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不是‘上海之春’,没有老前辈们推一把,就可能没有了《红旗颂》。”吕其明后来这么说。
才满10岁,吕其明就随父去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先后在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全部由皖江地区向山东撤离,曾担任安徽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共产党员父亲吕惠生由于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不幸被捕,同年11月就义时年仅43岁。父亲牺牲这一年,吕其明才15岁,他入了党,决定接过父辈们身体力行所树立起的信仰旗帜。当想到先烈在红旗指引下战斗的场面,和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情景,无数往事涌上心头,在上海新乐路的公寓书桌上,吕其明选择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短短一周写就了《红旗颂》。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1/01/2713/214137704_7_20210127012017365_w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