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光启路及周边民宅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光启路位于前南市区东北部。北起方浜中路,南至复兴东路。长405米,宽9.7~10.1米。原名老县前街,因系旧县署基改辟,故名。曾名县南大街、县前直街。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县基路,习称阁老坊。民国21年为纪念徐光启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商店,常年为露天菜场。
光启路北起方浜中路。光启路方浜中路至昼锦路的西侧被坼住宅有:光启路42弄蔚福里、光启路52弄富美里。

昼锦路111号明德中学,是我文革中度过的四年中学,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学生证,那个时候一般学校都是单页的,讲究的是朴素,而我们学校的学生证是双页的,雪白的,当时我非常愿意出示学生证。哈哈------

明德女子商业职业学校 创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秋,校址南市昼锦路,自建校舍。民国25年(1936年)因遭火灾,次年重建。八一三事起,学校全毁于日军炮火,乃暂赁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700号。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秋经校董决议,仍在南市原校址复建新校舍,民国37年(1948年)竣工。校长梅颂先,董事长邵汝斡。上海解放后,学校改为普通中学。

这位老师1993年还在,就是在教20年了。

明德中学历史悠久,第一次新生报到,进去就看见学校牌子上有“高级”二字实际不是高级,是有高中部而已;大礼堂楼墙里砌着奠基石上写有明德女子中学迁入此。

学院路东起东街.
学院路(Xueyuan Lu) 在南市区中部偏东。东起东街,西至三牌楼路。长469米,宽8.7~11.4米。因在原上海县署南,西段曾称县西街、院西街,中段曾称县东街、院东街,东段曾称老学前街。曾名县前横街。后以原敬业书院改名学院路。沿路为住宅。


此次聚奎新村加固修缮中,将原居民违章搭建的部分拆除,高度恢复至原有的3层住宅原貌。结构上,原有的横墙承重体系不变,保留的墙体在强度上进行了补强处理,原南面半砖墙位置设置了抗震构造柱,承重横墙下的原条形基础也进行了加固,原楼层的小梁薄板拆除,改为现浇混凝土楼板,这样既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又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


光启路78弄1号门楣:陈留望族,

昼锦路111号明德中学,是我文革中度过的四年中学,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学生证,那个时候一般学校都是单页的,讲究的是朴素,而我们学校的学生证是双页的,雪白的,当时我非常愿意出示学生证。哈哈------

明德女子商业职业学校 创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秋,校址南市昼锦路,自建校舍。民国25年(1936年)因遭火灾,次年重建。八一三事起,学校全毁于日军炮火,乃暂赁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700号。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年)秋经校董决议,仍在南市原校址复建新校舍,民国37年(1948年)竣工。校长梅颂先,董事长邵汝斡。上海解放后,学校改为普通中学。

这位老师1993年还在,就是在教20年了。

明德中学历史悠久,第一次新生报到,进去就看见学校牌子上有“高级”二字实际不是高级,是有高中部而已;大礼堂楼墙里砌着奠基石上写有明德女子中学迁入此。
昼锦路133~137号,是著名学者孙大雨祖传住宅。祖上曾为翰林,屋前置有官牌;原分东西两院,东院已翻建成学校;西院三开间五进深,建筑面积1185平方米。第一进墙门楼较低矮;第二进客厅,画栋雕梁;第三进住宅,比较简朴;三进房屋都用杉木。第四进曾于民国元年(1912)后翻建,洋松结构,高大宽敞,泥墁平顶。第五进平房原是灶屋,后临方浜。解放后,房屋租给上海塑料制品十厂使用,损坏严重。

学院路东起东街.
学院路(Xueyuan Lu) 在南市区中部偏东。东起东街,西至三牌楼路。长469米,宽8.7~11.4米。因在原上海县署南,西段曾称县西街、院西街,中段曾称县东街、院东街,东段曾称老学前街。曾名县前横街。后以原敬业书院改名学院路。沿路为住宅。

聚奎新村1-111号,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的聚奎新村,原为3层的砖混预制小梁薄板结构房屋,横墙采用以砖煤屑砖承重,前后纵墙为半砖煤屑砖,楼面、楼梯为预制小梁薄板。由于使用年代长,居民户数多,设施差,居民们搭建现象严重,4-6层吊脚楼比比皆是,使小区房屋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空斗墙一敲就碎,居民们生活在这样的违搭里面,危险性太大。

此次聚奎新村加固修缮中,将原居民违章搭建的部分拆除,高度恢复至原有的3层住宅原貌。结构上,原有的横墙承重体系不变,保留的墙体在强度上进行了补强处理,原南面半砖墙位置设置了抗震构造柱,承重横墙下的原条形基础也进行了加固,原楼层的小梁薄板拆除,改为现浇混凝土楼板,这样既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又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
光启南路(Guangqi
Nanlu) 在南市区中部。北起复兴东路,南至中华路。长800米,曾名县桥南街、太卿坊,后改名阜民路。1980年因与富民路同音且北接光启路,故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中、小学。

上海著名地方史研究专家薛理勇现场鉴定后初步推断,这是徐光启“阁老坊”或明沈瑜“太卿坊”的遗物,不管是什么,“都够得上是上海历史遗存的重大发现”。

光启南路乔家栅是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始于清宣统元年 (1909
年 )
,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最初的店主姓李,安徽人。由于他经营的汤团选用糯米、赤豆、鲜肉等都比较讲究,拌豆沙的玫瑰也是亲自用糖腌制的,因而一开张就生意兴隆,顾客近悦远来;李老板不仅在选料上肯下功夫,而且经常亲临生产现场察看,监督质量。如果发现有汤团竖着浮到水上面,厨师就要受到处罚。因为汤团竖起来是由于其皮厚薄不匀、制作马虎所致。经过严格把关,乔家栅的汤团始终保持厚薄匀称,褶裥清晰,吃口软糯、滑润的特色,受到顾客交口称赞。
王孝和烈士的二女儿王佩民多次说起,1948年9月30日,王孝和在提篮桥监狱英勇就义后,过了半年多时间,上海解放了。由于当时南市发电厂有个电力方面的职业培训班,她的母亲想学点电力知识,于是就离开了海州路来到了乔家路,租借了俞家弄71号的房子居住。王佩民一直居住到1968年搬离该居处。

俞家弄83号81号

俞家弄83号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