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篇目录:
**************************************
461.富平万斛寺塔
唐
陕西省富平县
462.蒲城海源寺塔
金
陕西省蒲城县
463.户县化羊庙东岳献殿
元至清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464.合阳千金塔
明
陕西省合阳县
465.柳枝关帝庙
明清
陕西省韩城市
466.马庄华严寺
明至民国
陕西省韩城市
467.蒲城考院
清
陕西省蒲城县
468.米脂常氏庄园
清至民国
陕西省米脂县
469.福津广严院
南宋、清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470.武山圣寿寺
元至民国
甘肃省武山县
*************************************
461.富平万斛寺塔

唐万斛寺塔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峪岭乡漫町村东北2.5公里,贺家山村正西约1.5公里处万斛寺故址,建筑艺术高超,颇有研究价值。唐万斛寺塔系何年修建,尚无发现文字记载,寺碑毁失。塔为砖土结构,呈正方形,七级四角空心式,塔底四壁青砖均有脱落,可望见塔身雄姿。造型庄重,工艺精巧,气势雄伟,千余年来,仍巍然屹立,保存原貌,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高超,颇有研究价值。
2003年9月24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万斛寺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62.蒲城海源寺塔

蒲城海源寺塔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永丰镇温汤村西南,也称温汤宝塔,此塔为六边九层(残存八层)密檐楼阁式空心砖塔。残高30余米。有资料称塔建于金代。赵克礼先生实地考察发现该塔具有陕西现存宋塔的显著特征。塔身倾斜,塔顶损毁严重。

塔身一层东面辟券门,塔内中空,原塔室内置楼梯,可登塔,毁于清同治年间。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依柱、阑额、平座勾栏。各面当心间辟劵门或假劵门、板门,逐层上下交错,各层次间饰卧棂窗。层间叠涩檐出双排椽头、施五铺作双抄斗拱、当心间补间铺作一朵。九层以上损毁。
**************************************
463.户县化羊庙东岳献殿

化羊庙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原户县),又称东岳庙、泰岳行祠,因位于化羊峪口而得名。化羊庙始建于宋代,历经沧桑,屡毁屡修,元代重建,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曾先后七次修葺。解放后,原建筑大部尚存,至“文革”中几被毁尽,仅存古建19间,其中东岳献殿完好无损,成为陕西省内稀有的一座元代建筑。



在大殿的一角,竖立着一块“万岁牌”,如今作了补修和彩绘。相传,宋真宗赵恒无子,杨砺曾奏请真宗,向东岳大帝祈祷,最后果然得一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真宗为报答神恩,特赐“东岳天齐仁圣帝”金牌于化羊庙,高七尺,宽一尺,雕刻精巧,书法挺秀,肃穆大方。
******************************************
464.合阳千金塔

千金塔为叠涩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建造,共十三层,高约35米。第一层向北有券门,檐下有斗拱、额枋及垂花柱;第二、六、十层,南、北各有券窗各一;第四、八层东、西有券窗各一;北面券门正中上额处有“千金塔”三字。塔向东北方向倾斜,据专家称,是黄河河道地层切割和地球自转影响原因所致。塔顶长一柏树,高三米有余,根扎砖缝之间,亦是一大奇观。因为地理原因此塔倾斜,可与比萨斜塔媲美。
465.柳枝关帝庙

柳枝关帝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柳枝村,始建于明代,清代曾修葺。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献殿、寝殿。献殿面阔三间12.85米,进深四椽6.45米,悬山顶,灰瓦屋面,琉璃花脊,中饰有宝塔,抬梁式五架梁构架,檐檩施大通木,柱头置七踩双下昂斗拱。
****************************************
466.马庄华严寺

马庄华严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马庄村,建制沿革无史料可考,据其建筑风格应为元明遗存。明、清两代重修。院落坐北朝南,由献殿、正殿及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534平方米。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式构架,三椽栿对劄牵用三柱;斗栱五铺作,双昂重栱计心造。单檐悬山顶,灰陶筒瓦屋面。前、后檐门窗后期全部改造。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三檩用两柱。单檐硬山式屋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通檐四椽栿。斗栱六铺作,出双昂,重栱计心造,无补间铺作。单檐悬山式屋顶,灰陶筒瓦屋面。前、后檐门窗后期全部改造。
*****************************************
467.蒲城考院

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东槐院巷17号。始建于清光绪十七(1891)年,占地6200平方米,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主体建筑有门厅、考舍、伦秀堂、浴室院、官厅等七十余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童生考试场所。现已成为一座集研究科举制度、展示科举文物、宣传传统文化及开展研学活动于一体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蒲城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同州府”渭河以北五个县考生考试时都要搭考棚;平时则作为省府巡视来蒲歇息的“行辕”,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来承建。

如果把当时科举考试按其等级划分的话,那么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是殿试,而处于最基层的则是县试,通过了县试,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和院试,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统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当时这里举行的便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蒲城考院就是在科举制度下考童生出秀才的地方。


入二门,迎面是一道可启闭的木雕屏门,用于考试时监考官从此门进入,第二院落是考院建筑群最主要的部分,两边相互对称各12间,共24间“考舍”组成的“文考区”,就在这个地方,来自各地的童生或坐轿、或步行、或骑马,带着干粮来到这里进行考试,这里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现为科举史话——文生考试展示。
***********************************************
468.米脂常氏庄园

常氏庄园坐落在陕西米脂城东北12公里处高庙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民国初年,由常维兴和其子常彦丞先后修建而成。其格局为上下两套四合院,紧凑对称规范。大门前沿用块石筑高畔,平台场地约三百多平方米,两端为石拱门洞,沿坡由西而入。
*************************************
469.福津广严院

福津广严院,又称柏林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三河乡柏林寺村,始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清代扩建,占地2500平方米。福津广严院座北朝南,现存的仅是原寺院中前院的四座建筑:前殿、东厢房、西厢房、大雄宝殿。福津广严院建筑仍保留着南宋的建筑风貌和特征,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建筑,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特别是研究南宋建筑具有重大的价值。

福津广严院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同面阔18.2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2.01米,面积21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殿前置月台,月台深3.2米,台明前有踏步三级为后人改砌。大雄宝殿内部平面采用了朱元时期常见的减柱造型式——即减去了前檐内金柱,增加了建筑的使用空间。但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之地震的影响,大梁出现拔榫及劈裂现象。现大梁下由后人加木柱挚顶。殿内梁架为砌上露明造,抬梁式结构,四缝六椽袱,后坡有牮牵和草乳松。明间两缝四椽袱与六椽楸间设驼墩支顶。脊瓜柱两旁置鱼背,檩下伴有攀间辅佐。每间有三垛;殿檐柱檐头做梭柱,且檐柱由明间至稍间有5厘米升起。殿檐下斗拱硕大,为工辅作单昂,柱头辅佐昂后跟四椽袱,铺间辅佐后尾做真昂挑于下平桁,从其斗拱尺寸和做法看,具有着较典型的宋元建筑特征。前檐装修明间为木板门,次间为隔扇门,尽间为直根窗。后檐明间门后人用墙体封堵,殿的两山墙及后檐墙均做15厘米的墙体收分。墙体为土坯墙砌筑,外粉麦秆泥。

福津广严院西厢房为硬山式建筑,灰青布瓦屋面,平面面阔三间,通面阔9.1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51米。结构形式为抬梁式,三架梁带单步梁,三架梁上坐瓜柱,支顶脊檩和后金檩,建筑墙体均为土坯墙,外粉麦秆泥。现存西厢房被后人改动较大,仅部分梁架留存,平面将北侧加建一间,梁架装修已失去了原做法。

福津广严院建筑仍保留着南宋的建筑风貌和特征,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建筑。该寺院虽历经沧桑,多有损坏,大部已失,但现存的建筑,特别是大殿建筑,主体大木形制接近于唐宋做法,主体构架仍为南宋建筑实物,与碑文记载契合。大殿外檐铺作仍保留着科口跳形制,这也印证了《营造法式》的记载。

中国现存南宋时期的木构建筑较少,除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和广州光孝寺大殿两例外,再无它例,且这些建筑物多处于南方地区。广严院处于南北方交界处,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西北古建筑文化遗存方面更是孤例。因此,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特别是研究南宋建筑具有重大的价值。

1993年,甘肃省省政府公布福津广严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甘肃省省政府公布福津广严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470.武山圣寿寺

武山圣寿寺位于武山县城关镇宁远大道中段(原南城门西侧),又名寿圣院,为武山县古代官办寺院。寺院在明、清、民国时期进行多次维修。原占地 3000 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院落式布局,与武山县南城门“拱极”门相连,自北而南依地势逐级升高,分上、中、下三院,上院位于最高处,主体建筑有十八罗汉堂;中院内主体建筑为燃灯佛殿,东西两侧为配殿及僧房;下院内主体建筑有天王殿、菩萨殿等,东西两侧有三官殿、股肱殿,钟楼、鼓楼等,菩萨殿内塑三大菩萨、二十四诸天王等。民国时期,寺院被改为仓库,建筑遭破坏。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武山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先后均设于寺内,许多建筑被拆除,现仅存中院然灯佛殿(亦称圣寿寺)及两侧配殿等。南城门门楼在2005 年被拆除,后又重建,保存清代“拱极”碑刻。

中院南北长 56 米,东西宽 36 米,占地面积 2016 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燃灯佛殿,建于一青砖砌筑的台基上,坐南向北,东、西两侧连接面阔两间、进深两间的挟屋,形成两小夹一大格局,总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间主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无廊,正面装木槅扇门,屋面覆盖灰筒板瓦,正脊用雕花脊筒子、瓦条垒砌,两端置吻兽,中部置琉璃子牙楼阁,垂脊、戗脊均用雕花脊筒子垒砌。

两侧挟屋均面阔二间,进深三间,五檩抬梁结构单檐歇山顶,屋面低于中间主殿,外端歇山面外露,内两端屋面、正脊和垂脊均与主殿屋面相接。主殿内墙面原有壁画和书法墨迹,其中正墙壁被白灰涂刷,无法辨识。四周檐下施五踩单翘单下昂斗栱,东西挟屋前檐有柱头斗栱 2 攒、补间 2 攒、转角 1 攒,斗栱形体均小于主殿,后檐有 4 攒斗栱,主殿的斗栱下昂嘴卷曲,挟屋的斗栱下昂嘴平直,斗栱及栱眼板上有彩绘及壁画,为明、清时期所绘,后檐保存较好,前檐斗栱及栱眼板在民国时期被破坏,仅存部分壁画残迹。现存门窗均为近年重新制作。西挟屋内供奉释迦佛、阿难、迦叶、文殊、普贤等,东挟屋内供奉地藏菩萨等像,均为当代重塑。
****************************************
前一篇: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6)
后一篇: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