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遗址(12处)与前国保合并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古遗址
一、古遗址(12处)
**********************************
1944.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
隋至清
1945.宋辽边关地道
宋、辽
1946.“骑马城”遗址
金
1947.小城子遗址
金
1948.刘秀屯宫殿基址
金
1949.半拉城遗址
金
1950.元上都遗址(扩展项目)
元
1951.功臣寺遗址
唐、五代
1952.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
唐至北宋
1953.上垟窑址
北宋至元
1954.锁阳城古渠道遗址
唐
1955.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
明、清
***********************************
1944.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
第一批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是一座采石场遗址。大石窝镇的名字起源于此处开采石材的大深坑——“大白玉塘”。大白玉塘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最深处大约20米。房山区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西部及北部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西占山,均属于太行山分支。
大石窝镇出产的“汉白玉”、“艾叶青”、“明柳”、“砖碴”、“芝麻花”、“青白石”、“螺丝转”等品种的石材,其中汉白玉最珍贵。大石窝镇也是汉白玉的故乡。大石窝镇的石材开采、雕刻的历史可溯至汉朝。北齐时期的560年,大白玉塘的汉白玉被云居寺用来雕刻石经。
此后,历代皇宫都用汉白玉建造宫殿,汉白玉成为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雕刻的专用石料。例如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紫禁城中的石阶、柱座、护栏都用汉白玉制作。大白玉塘的开采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在大石窝镇留下近千处采石坑遗址。
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其中“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编号7-1944-1-001,时代为隋至清,地址为北京市房山区,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
1945.宋辽边关地道
第六批边关地道遗址
宋辽边关地道为青砖结构卷顶,由甬道和洞室两大部分构成,内部结构复杂。最大的洞室长
目前,祁岗地段发掘修复了30
米,邢村大台地道发掘修复了200米。斯飞坐标将边关地道遗址定位于雄县县城北部的宋辽边关地道。也有道理,毕竟这里是边关地道目前开放的一处。购票入内,经过一处庭院,进入地道。
边关地道遗址重点试掘了5处,发掘总长度达173米,发掘出的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叫迷魂洞和藏兵洞;迷魂洞,设计曲折繁复,敌人进去后分不清方向,会被困在里面,入口在地面下约4米处,洞口只有半米左右的高度;藏兵洞,主要是在里面隐藏兵力和囤粮,洞内能容纳100-200人,洞口高度不到1.3米,宽度仅容一人通过,成年人必须弯腰低头才能进入,每隔几米,洞壁上都挖有拱形的浅洞,必须在这里转身,否则只能倒退着走出来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宋辽边关地道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边关地道遗址***************************************
1946.“骑马城”遗址
“骑马城”遗址于2013年3月5日归入第二批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
1947.小城子遗址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公园”总占地约6.1平方公里,据记载为女真人所建金朝(1115年-1234年)的早期都城,12世纪初曾为东北亚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阳表示,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全国100项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具有唯一性,在全国考古界具有重要地位。经专家勘察探访,确定了会宁府城址、金太祖陵等九大遗址,这些遗存从都城历史传承演化、礼制、祭祀、陵墓、宗教、民俗等多方面全面反映了古代女真文化,整合后将可充分展示千年金源故都原貌。其中,会宁府城址、小城子遗址和刘秀屯金代建筑遗址三部分为中心。
小城子遗址于2013年3月5日归入第二批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
1948.刘秀屯宫殿基址
刘秀屯宫殿基址位于金上京故址东郊。经发掘与钻探得知,宫殿基址朝向正东南,由主殿(前殿)、过廊、后殿、正门及回廊组成,占地面积50000余平方米。本年度对主殿、过廊、后廊和东北角回廊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0000平方米。正门位于东北回廊正中;主殿与正门对称,位于西北回廊正中;后殿位于主殿之后;过廊为连接主殿和后殿之通道;回廊呈正方形,边长184米。主殿台基全部夯筑且高于地面,四周以多层青砖包砌,墙基宽约1.3米。其规模庞大,面积3823平方米。结构复杂,由正殿、露台、两侧挟屋和后閤组成,总体布局呈对称多边形。正殿呈长方形,面积2100平方米。表面清晰可见排列有序的刘秀屯宫殿基址是我国传统礼制建筑的罕见实例,它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宋金时期政治体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建筑风格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建筑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秀屯宫殿基址于2013年3月5日归入第二批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
1949.半拉城遗址
半拉城子遗址是金代古城址,位于阿城市阿什河乡半拉城子村西侧,西南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近5公里。由于城址西城墙濒临阿什河,历年来被河水冲蚀,损毁大半,故得名半拉城子。该遗址在1995年6月6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60年代搞水田建设,使该城址目前损毁严重,呈不规则形状,西城墙仅有南端一处俗称馒头山的角楼,残高10米。
半拉城子遗址于2013年3月5日归入第二批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
1950.元上都遗址(扩展项目)
归入第三批元上都遗址本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基址底部转角处的外缘用规整的条形砂岩围筑。基址西南角处出土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础,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腾龙。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全阁“飞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观者有“神营鬼构、洞心骇目”之叹,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阙中天壮上京”的赞叹,可见其曾经的雄伟与瑰丽景象。
该建筑基址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部,是宫城内体量最大的建筑,据考古研究推测为穆清阁遗址。
穆清阁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元人诗中称其为“北阙”。穆清阁遗址留存台基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面积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呈“阙式建筑”形式。经对东翼顶部的考古发掘,探明基址顶部曾有大型木结构建筑。
皇城·明德门是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皇城正南门,位置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总长24米,宽4.7~5.7米,两侧墙体用青砖垒砌,券顶坍塌,券门处留有高约7米的城门坍塌后的建筑残迹。门外设瓮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51米,墙体由块石包砌;瓮城门道长12米,宽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将军石,门道两侧留存石质排叉柱和木门柱基石等遗址。
皇城·东城墙该城墙总长1410米,中间为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2-14厘米,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石墙厚约0.5-0.6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好,残高约2.0-5.5米。2002年,曾对皇城东墙的北段368米的外侧墙体及两个马面进行了清理修复。
元上都遗址(扩展项目)于2013年3月5日
归入第三批元上都遗址。
****************************************
1951.功臣寺遗址

功臣塔是中国江南地区现存最早的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区东南1公里,海拔157.7米的功臣山顶,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功臣山原名大官山,山南麓的钱坞垄是吴越国太祖钱镠的出生地。唐昭宗以钱镠功大,下诏改山名为“功臣山”。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钱镠建功臣寺和功臣塔,皆以山为名。

功臣寺遗址(含婆留井), 功臣寺遗址是在临安市功臣山南麓发现的一处大型廊院式建筑遗址,在对该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先后清理出部分早期建筑的基址、局部的围墙基础、砖(石)制的排水沟、砖砌路、天井铺地及一些砖瓦、吻兽和陶瓷器等历史文化遗存,经与文献史料相比对,可断定其为吴越国国王钱鏐“舍宅为寺”而建的功臣寺遗址。该遗址呈较为明显的廊院式平面布局,强调秩序和中轴对称。遗址由前殿、天井、钟楼类建筑物、大殿、天井、过廊、后殿及两侧厢房等建筑组成,著名的婆留井就座落在遗址的东南角。

婆留井井圈石质,八角形,高0.47米,直径1.29米,井深5米。井壁圆形,青砖砌成,直径1.5米。志载:钱鏐出生时有异象,其父欲弃井中,婆奋留之,故曰“婆留井”。

2013年3月5日,功臣寺遗址(含婆留井)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洋湖窑址群位于白洋湖西岸及杜、白两湖连接处的近岸山坡上,由唐至北宋时期的12处窑址组成。在1999年和2002年进行的石马弄窑址二期抢救性发掘中,清理出北宋早期龙窑一条、房基一座、釉缸一只,获得大量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标本,其遗存的文化内涵和同期上林湖窑址相同,且堆积更为丰厚。

里杜湖窑址群遗址位于杜岙村里杜湖西岸平缓山坡上,由唐和北宋晚期的15处窑址连成一片,瓷片堆积厚度最高达5米。其中发现的少数带“文”、“上”、“大”等字款和梅花点标记的唐代盖罐及以壶类产品为主的瓷窑遗址,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的名窑,以产青瓷著称,广布于古处州境内及其邻近地区,以龙泉县最为密集,其中瓷器品质最佳的窑场在瓯江源头龙泉溪上游大窑一带,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包括龙泉市小梅镇大窑、金村、垟岙头、高际头和查田镇溪口、上墩及庆元县竹口镇上垟区域内的龙泉青瓷窑址群,约有160余处,总面积达500多公顷。

龙泉市境内的窑址,以市区为界,大致可以分成东、南两区。东区分布于瓯江两岸,时代上主要是元明时期,虽然规模庞大,但产品普通,部分用于外销;南区是龙泉窑的核心区域,共有窑址160 多处,其中,龙泉的金村、高际头、大窑、垟岙头、溪口、上墩及庆元上垟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论瓷器品质之佳、规模之宏,大窑又是龙泉窑公认的中心窑场。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村南坝二队正南8千米处的戈壁荒漠中,分布于锁阳城东南。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锁阳城遗址。

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
(1)营沟头片区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包括:温永盛作坊、春和荣作坊、鼎丰恒作坊、洪兴和作坊、永兴诚作坊,龙泉洞)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泸州老窖酒厂内花园东墙角;南至泸州老窖酒厂三组、四组车间墙角;西至龙泉桥下老窖酒厂围墙;北至泸州市三星街。
(2)定记作坊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以四周围墙为界,东至大慈路77号民房,南至莲花池8号民房,西至铂金公馆,北临皂角巷59号民房。
(3)小市片区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包括: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作坊;生发荣作坊;鸿盛祥、富生荣作坊;醇丰远作坊;醉翁洞及纯阳洞)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归入第四批泸州大曲老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