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篇要目:
*************************************
1451.肖金塔
宋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
1452.塔儿湾造像塔
宋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
1453.双塔寺造像塔
宋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
1454.崆峒山古建筑群
宋、明至清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
1455.周旧邦木坊
明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
1456.洮州卫城
明至清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
1457.威远楼
明至清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
1458.兴隆山古建筑群
明至清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
1459.青城古民居
明至民国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
1460.五泉山建筑群
明至民国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
************************************
1451.肖金塔

肖金塔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街道中心,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肖金塔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原为七层,高30.18米,现存六层,高21.7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身每面有砖制仿木斗栱、上承叠涩出檐,檐口做出飞檐、滴水,无瓦件盖顶,檐上施平座和栏杆。塔身各层有门或雕刻板门与直棂窗。

塔体檐角以细白砂石雕成飞天和龙头,下设铁吊环,悬挂风铃。塔体外观逐层收分,一层面阔2.24米,六层面阔1.46米。砖塔由一层券门入内,第二层正面勾栏底部有砖刻文字。塔室为空心筒式结构,各层楼板已毁,仅留卯口痕迹。

肖金塔在造型和结构上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宋代建筑与砖雕艺术结合的体现,对研究西北地区砖石结构建筑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肖金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2.塔儿湾造像塔

塔儿湾石造像塔位于甘肃庆阳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堪称中国造像塔之最的石造像塔而闻名。

《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达两米。第二层以上逐渐缩短,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缘,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为石雕刹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三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

塔身第一层,每面约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纤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即一佛居中,坐在莲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结跏跌座,身披袈裟。有的袒露右胸及右肩,手印各弃。佛左右两侧或女或坐十数身罗汉,有的拱手,有的踞坐,有的比手指划,有的苦心思索,有晶倾心吐谈,有的匍甸跪拜,表现出对佛无比的虔诚。

塔儿湾石造像塔历经风雨近千载,风姿依然不减当年。当你驱车走进苗村川,就能看到那一抹清秀纤细的塔影掩映在子午岭莽莽的林海中,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古塔和巍巍雄岭的和谐和庄严。

2013年3月5日,塔儿湾石造像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3.双塔寺造像塔

双塔寺造像塔位于甘肃庆阳华池县城东60公里王台村。寺院始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 ~ 1189 年),时名“石塔院”,金大安年间更名为“兴教院”,后于清乾隆年间毁于地震。遗址曾清理出土石碑、经幢、陶石建筑构件等 370 余件,其中金大定十年(1176 年)陀罗尼经幢 7 件。双塔并列于王台村东侧山腰小台地南端,相距8米。旧有寺院,早圮,现留石雕残佛像三身和寺院遗迹。

两座造像塔通体均由红砂岩石雕凿,由莲座、塔体、塔檐三部分组成。由东向西编号为一、二号。1 号塔较大,高十三层,分层雕刻,榫卯套接而成,各层塔身均置于圆形仰莲盆中。通高 12.6 米,第一层为八面体,每面宽 40 厘米,第二层以上为十面体,向上逐层收小,顶有石质刹柱,刹座上置覆钵、相轮、宝珠。各层有塔檐,塔檐凸出于塔身及塔座,檐上有反叠涩两层挑檐,形成坡度,檐角雕有蔓花。塔顶部有石质刹柱,刹座上置有覆钵、相轮、宝珠。塔身的各层面雕满大小不等的佛、菩萨、弟子、供养人、伎乐天等及佛涅槃和本生故事,全塔共雕佛像约3500 余身。2 号塔塔体形制同 1 号塔,体量较小,被盗后塔顶、佛像遭到严重损坏,现存十一层,残高 12 米。底座为四方形,第一层塔身每面宽 0.5 米,向上各层呈八角形,逐层收小,各面挑出塔檐,平面呈八角形。各层塔身均坐于圆形莲盆中,第一、二、三层塔身各面皆雕佛、比丘,第四层仅在一面开龛,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第五层以上各层均无佛像,总计佛像 615 身。通体雕满佛像的石质造像塔,在甘肃省境内仅此一例。

佛塔通体以红砂岩石料打制、凿磨镶砌而成,体型瘦长,犹如圆锥,雕作华丽,每层浮雕大小佛像,共三千五百多身,均为说法图和供养人。

第一层八面,每面宽40厘米。顶有石制刹柱,刹座上置覆钵、相轮、宝珠。各层塔檐凸出塔身,塔身置于圆形仰莲盆中。

二号塔与一号塔相同,第一、二、三层塔身各面雕作小佛、说法图、比丘,第四层一面开龛,雕一佛二弟子,其他各面空白。第五层以上无雕像,共雕大小像约六百余身。通体雕作佛像的石质造像塔,宋代建造风格在甘肃省只此一例。

顶有石制刹柱,刹座上置覆钵、相轮、宝珠。


2013年3月5日,双塔寺造像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4.崆峒山古建筑群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城西12公里处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内,初建于唐宋时期,现存主要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遗存,清代曾不同程度予以修葺。崆峒山古建筑群由皇城建筑群、雷声峰建筑群和凌空塔组成,现存16处文物点。

崆峒山古建筑群是道教文化延续发展,以及和佛教相处共存的珍贵历史见证,其营造布局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层次丰富,做法考究。佛教凌空塔与道教皇城遥相呼应。单体建筑、寺庙院落与山峰景观融为一体,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磨针观
皇城建筑群位于马鬃山,雄踞马鬃山之巅,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7年),海拔高度2036米,为崆峒山宫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包括磨针观(飞仙阁、黑虎灵官洞、南崖宫)、十二元帅殿(三教洞、厢房、角楼)、灵官洞(牌坊、钟楼、鼓楼)、太白楼(南北厢房)、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老子八十一画壁画)、天仙宫(轩辕殿、三霄殿、厢房)等11处古建筑,规模宏大,错落有致。楼台殿宇在设计、构造、装饰和陈设方面匠心独具,被尊为古建筑艺术的瑰宝。

崆峒山凌空塔位于崆峒山塔舒华寺院内,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维修。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坐北朝南,高32米,底层周长32米,面积为554.3平方米。塔身中部有铭文“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一座,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凌空塔是研究古丝绸之路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崆峒文化向西传播的珍贵物证。

佛教舒华寺内凌空塔与道教皇城遥相呼应。单体建筑、寺庙院落与山峰景观融为一体,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1455.周旧邦木坊

周旧邦木坊位于甘肃省庆城县南大街水利局巷。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木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东西长14米,南北宽4.2米,高12米,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

木坊以四根通顶立柱支撑,原有戗柱不存,平板枋上为九踩斗栱支撑檐部出挑,最外部厢栱位置用装饰性的花板。坊顶铺青瓦,庑殿顶正面出垂脊。檐下正中镶匾,匾面正书“周旧邦”三字。

周旧邦木坊气势宏伟,结构复杂,建造工艺精巧,是研究甘青地区古代牌坊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周旧邦木坊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6.洮州卫城

洮州卫城位于甘肃临潭县城东3 5公里的新城乡新城村。俗称新城,与旧城(旧洮堡址)相对。据《洮州厅志》、《洮州卫城竣工碑》载,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西平侯沐英所筑,明、清两代多次重修。1913年后为临潭县城。

洮州卫城位于临潭县新城镇。据《卫城竣工碑》记载,卫城筑于明洪武十二年(1397),同时隍庙亦竣。洮州卫城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总周长5400余米,总占地面积2.98平方千米。卫城南城墙顺河而建,其他三面顺山而上,城三分之一位于山上,东北高,西南低。四周城墙及南门保存较好,城墙上有马面16个、角墩9个,东、西、北门存瓮城。城东北和西北山头有烽火台。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西平侯沐英、大都督金朝兴于东陇山之南川筑城,得到了当地藏族土司头人的大力支持。全城跨山连川,因形就势而筑,巍然屹立,气势雄伟。城周实测为5430米(原载九里),垣墙高9米以上,东西南北设四座瓮城,并有敌楼。城内外墩台相望,形成警报通讯系统。明中叶后,在海眼池南筑垣墙和水西门瓮城,成为甘南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城。

三国(公元220-265年)时期,在临潭已有挑阳、侯和两城,蜀将姜维与魏将邓艾曾战于侯和。北魏(公元420-532年)置洪和郡,北周(公元572-581年)改置美相县,隋(公元581-618年)废郡置州,成为挑州治所。唐贞观八年(公元749年)移州治于挑阳川,原址乃为美相县,属挑州管辖。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并入临潭县(即今临潭县旧城)。安史之乱后没干吐蕃,其后未见建制。故原城址自唐天宝至明初,长达600多年,被彻底破坏。在实测城址时,发现洮州卫城是在原洪和城基础上扩建改筑而成的。

2013年3月5日,洮州卫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7.威远楼

威远楼又名鼓楼,位于甘肃陇西县城中心。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以渭州地修筑占渭砦后,韩琦筹划边防时,于城东一里处的北坊建一谯楼,名曰“威远楼”,取威震远方之意。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
威远楼是陇上著名古建筑,它巍峨壮丽,气魄非凡,屹立于陇西大城什字中心。因其年代久远和构造精妙,成为陇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孟卜有诗赞曰:“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 皇佑四年,出于加强武备,韩琦在城东一里处建一楼,起名威远楼,是威震远方之意。到了元初,汪世显父子扩建城桓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公元1341年,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报时的更鼓置于楼上,因此俗称鼓楼。

明初,因楼木朽败,施工重记建。首先砌一巨型砖墩台基,台基之上架木构筑高楼,其外观更加雄伟,故改名为“雄镇楼”。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清康熙55年加以扩建,改修为砖基三层木构楼,成为现今模样。并将错就错1102年所铸铜钟移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俗明钟鼓楼。威远楼距今约有900多年历史,经历代维修和扩建,现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楼内梁架扶持制约,结构紧密,垂脊兽头,昂首高蹲,戗脊套兽,栩栩如生,为陇西一雄伟建筑。

据说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地方官绅要把重达4吨的铜钟移到楼上,但由于楼基高10多米,谁都束手无策,一衣衫褴褛的老农夫在一旁冷笑。郡守见状便问老农莫非有什么好法子。老农不冷不热地回答:我已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啦,还会有什么好法子。郡守闻言,恍然大悟,急令人运土堆积,大铜钟沿着土坡缓缓运到了楼上。此钟现还悬挂于威远楼上,为国家一级文物。
有关于威远楼的铜钟,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地方官绅要把重达4吨的铜钟移到楼上,但由于楼基高10多米,谁都束手无策,一衣衫褴褛的老农夫在一旁冷笑。郡守见状便问老农莫非有什么好法子。老农不冷不热地回答:我已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啦,还会有什么好法子。郡守闻言,恍然大悟,急令人运土堆积,大铜钟沿着土坡缓缓运到了楼上。至今,大钟仍挂在城楼之上。

相传这威远楼的匾额与嘉峪关的匾额题字出自同一大师之手。

威远楼正面的大脊为正脊,在正脊的正面,即童人的南边有一个麒麟,北边却没有。在此麒麟背后也同样有一个麒麟,两个麒麟背靠背,这是否是同一块脊砖?由于无法登顶,故不敢肯定,如果两个麒麟是雕刻在同一块脊砖上,那么北边的麒麟就不知道去了哪里,也许是被毁了。如果两个背靠背的麒麟在两块脊砖上,那就说明是放错了位置。

楼顶悬挂着写有“鞏昌雄镇”四个大字的匾额,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四个字竟有三个字为缺笔错字,如此重要的匾额怎么会出现此等低级的错误呢?为何这鞏字的“凡”缺了一点,雄字的“厷"也缺了一点,鎮字的“真”缺一横?

2013年3月5日,威远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58.兴隆山古建筑群

兴隆山古建筑群(俗称东老爷山) ,位于庆阳市环县境内,它是庆阳市境内古建筑中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落,也是陇东现代革命圣地之一。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东北部四合原乡,北接宁夏盐池,东临陕西定边,自古有“鸡鸣听三省”之美誉,距县城75公里,海拔1774米。

兴隆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清康熙、道光年间曾进行过两次修复和扩建,现存15座建筑,占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划分三个区域,一是东南峰外围建筑区域,现存有牛马王庙,城隍庙;二是中峰东南坡上分布的建筑群,它们不规则地分布在许多小平台上,依次由下而上有前门楼、碑坊、中门楼、三进门楼、关帝庙、药王洞等建筑;最高处即是中峰峰顶主建筑群,以无量祖师大殿、献殿和山门为中轴线,旁有佛殿、菩萨殿、钟楼、鼓楼,共同构成了对称规整布局。
1459.青城古民居

青城古民居位于甘肃兰州榆中县青城古镇,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历史价值。现存的50多处民宅四合院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其中有明代建筑一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楼的有16处这些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高氏祠堂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过厅还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200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优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50多位武举人及许多贡生。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古镇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城皇庙内的古建筑。青城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开发。


集成堂

三圣堂

青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



戏台

罗家大院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馆。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电视剧《老柿子树》在此院拍摄,成为剧中四个儿子居住的场所。


*****************************************
1460.五泉山建筑群

五泉山建筑群位于甘肃兰州城关区五泉山公园内,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多次增建重修。现有庄严寺古建筑群、浚源寺古建筑群、二郎庙、文昌宫古建筑群、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卧佛殿、嘛呢寺古建筑群、酒仙祠古建筑群、千佛阁、三教洞、清虚府古建筑群、万源阁、青云梯、木牌坊、山门、半月亭、企桥、秦公庙、太昊宫古建筑群、子午亭、八卦台、澄碧滴翠水榭和漪澜亭共25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2013年3月5日,五泉山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前一篇: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5)
后一篇:第七批国保--古建筑(7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