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42)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篇要目:
**********************************
1111.锁江楼塔
明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
1112.庐山赐经亭
明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
1113.景贤贾氏宗祠
明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1114.三清山古建筑群
明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德兴市
1115.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
明至清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
1116.白鹭洲书院
明至清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
1117.万年桥和聚星塔
明至清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
1118.羊角水堡
明至清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
1119.龙溪祝氏宗祠
明至清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
1120.庐山御碑亭
明、民国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
***********************************
1111.锁江楼塔

锁江楼塔位于市东北郊一公里处的长江南岸。这里原有一组古建筑,由江天锁钥楼(即锁江楼)、文峰塔(即回龙塔)以及四条铁牛等许多附设建筑组成,现仅存锁 江楼塔。锁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由九江郡守吴秀创建,历时十八年才峻工。楼当时叫江天锁钥楼,高三层,周围铸有四条铁牛;塔叫文峰塔,因建在回龙矶 上,故欲称回龙塔。锁江楼塔为石雕砖结构,六面锥状,共有七层,高三十五米。每层塔的翘角檐边都悬一铜质风铃。全部建筑为古代青色厚砖砌成。极为坚固。每 层檐口,为石刻斗拱,塔内壁画有小型空龛及远眺拱门。塔内各层有梯可上塔顶远眺。

锁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由九江郡守吴秀创建,历时十八年才竣工。楼当时叫江天锁钥楼,高三层,周围铸有四条铁牛;塔叫文峰塔,因建在回龙矶上,故欲称回龙塔。锁江楼塔为石雕砖结构,六面锥状,共有七层,高三十五米。每层塔的翘角檐边都悬一铜质风铃。全部建筑为古代青色厚砖砌成。极为坚固。每层檐口,为石刻斗拱,塔内壁画有小型空龛及远眺拱门。塔内各层有梯可上塔顶远眺。登上塔顶拱门,只见匡庐巍巍,楚天浩浩,长江滔滔,浔城丽丽,正如古人和其衷诗云:"望中吴楚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在塔内底层东面墙上,现还保存一块明代碑刻,为德化县姓劳的人所撰,此碑因年久,经风雨浸损,今文字甚难辨认。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用铁牛镇水,故楼旁铸有铁牛四只。为倡导文风又在楼南建了这座文峰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6月,侵华日军溯江西上,连发重炮轰击九江。锁江楼塔中炮数处,其中两处弹洞直径达3.5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塔顶距塔中心线偏离75.5公分,依然昂立在浔阳江头,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建塔工匠的非凡技艺。相传这组古建筑与当时九江常遭水患有关,那时江州民众被肆虐的长江洪水所害,为锁住长江兴水患的孳龙,永保风调雨顺,于是祈求于神灵,在离长江仅三米远的回龙矶上建锁江楼和塔。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6米。塔体六面七级,六角尖顶。底层青石砌筑,塔门向西。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凿斗拱,砖砌牙檐,翼角微翘。翼角第六层东南外,皆凿有一孔,以系铃铎,时而江风吹来,玲声叮铃悦耳。塔顶为砖叠涩攒尖顶,塔刹乃铁铸就,由覆钵、露盘三重及水烟相串而成。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塔顶可眺望长江、湖北黄梅。


浔阳楼,江南十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滨江东路,紧靠长江之滨。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融名楼、名著、名酒为一体的景点。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的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

现在的浔阳楼,为1987年由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总体占地2000平方米。主楼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外三层内四层,九脊层顶,龙檐飞翔,瓦朱栏,四面回廊,古朴凝重,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浔阳楼曾由设计过黄鹤楼的工程师向欣然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他参照舆刊本《水浒传》插图和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楼北两面顶檐下各悬有由赵朴初题写的《浔阳楼》巨幅匾额。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锁江楼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12.庐山赐经亭

赐经亭位于江西庐山玉屏峰麓黄龙寺后一个小山顶。在明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为纪念眀肃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续入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文637函,颁布给黄龙寺,寺院住持释彻空因此事而建亭,亭内有一座石碑,上刻明神宗《护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经赞》,建筑造型简洁。

亭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边宽3.8米,通高6米,歇山顶,石结构亭中立一石碑,

歇山顶,石结构。

亭中立一石碑,上刻明神宗《护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经赞》。整个建筑选型简洁,气氛庄严肃。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庐山赐经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13.景贤贾氏宗祠

景贤贾氏宗祠,位于位于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景贤贾家自然村中部。 景贤贾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872平方米,是贾家古村之心脏,一切族中的大事和各种隆重的祭祀仪式都得在宗祠内举行,是村中最具权威性的古建筑。

景贤贾氏宗祠为赣派建筑风格,由昼锦堂、拜亭、寝宫、观音堂四部分组成,祠堂建有大型雨亭藻井,呈八卦造型,分为三层,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三进院为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四进院为观音堂,前置太平缸一口。






一进到此。

二进院为拜亭,拜亭前为斧刃砖地面,镶成八卦形图案。

雨亭藻井

三进院为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

供奉祖先牌位

奉先思孝

四进院为观音堂,前置太平缸一口。
****************************************
1114.三清山古建筑群

三清山古建筑群,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德兴市,三清山自玉京峰向北以下(北山),为历史文物分布区。这些文物主要包括星罗棋布在林壑间若隐若现的宫、观、殿、府、庙、亭、台、塔、坊、丹井、石雕、题刻等在内的石构建筑群,目前已发现的有230多处。这些古建筑分布在数十平方公里内,各个建筑单元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与三清山的山形地势融为一体,气象恢弘。古建筑糅合儒道佛3家建筑特色,小巧玲珑,简洁明快,古朴野趣,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原始质朴风貌。

从登山处步云桥直至天门三清福地,共兴建宫观、亭阁、石刻、石雕、山门、桥梁等200余处。古建筑群以三清宫为核心,包括石殿、摩崖石刻及造像、石雕、石塔、石牌坊、石墓、石井等多种建筑类型,均就地取材,以三清山的花岗岩建造。其规模与气势,可与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神像

神像

三清宫

飞仙台

王祜墓

风雷塔

詹碧云墓

龙虎殿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三清山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15.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位于江西抚州市乐安县,两坊并排屹立,表现不同材料、不同年代的历史气息,龙图学士牌楼门是我国南方明代木结构和木雕刻建筑重要的实例,刺史传芳牌楼门则突显了清代成熟的砖雕技艺。

龙图学士牌楼门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单檐式全木结构,庑殿顶,四角飞檐起翘,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为呈八字形的砖砌翼墙。牌楼门为单檐砖脊小青瓦庑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

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风格的五层如意斗栱,明间上部为十攒斗栱,次间额枋上为六攒斗栱。中门之上阳刻“龙图学士”4字匾额。

刺史传芳牌楼门为四柱三间单檐三楼式砖石结构,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砖砌翼墙呈八字形,由四柱构成中门和两侧墙体,牌楼门宽11.41米、高8.05米。

牌楼门为单檐庑殿式屋面,明间平板枋上有风格典型的五层砖雕仿木如意斗栱支撑起檐,次楼为四层仿木如意砖斗栱。牌楼门下枋上有“刺史传芳”4字。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16.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吉安市内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之头,南宋吉州知军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它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白鹭洲既以白鹭为名,所以宋代在洲上创建书院时,也就依洲名而称之为“白鹭洲书院”。

江西书院跨越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坐落在吉安市由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是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经600年的历史兴衰,也曾影响一时,在江西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在书院原址,是江西省的一所重点中学——白鹭洲中学。

白鹭洲书院自宋代创建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其间累经修建。据《庐陵县志》记载:“白鹭洲书院,在郡城东白鹭洲上。宋淳祐元年辛丑,知吉州军江万里建。奏于朝,置山长;理宗御书白鹭洲书院,以赐。院内立文宣王庙、棂星门、云章阁、道心堂、万竹堂、风月楼、浴沂亭、斋舍。”后增建“六君子祠”,祀程颐、程颢、周敦颐、张载、邵雍、朱熹等六人。

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吉州占44名,大多为白鹭洲书院学生,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高兴地说"此天之祥,及宋之瑞也",亲笔题写了"白鹭洲书院"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上。

云章阁高8.7米,占地274平方米,是原书院藏书、山长讲学和就寝之处,现仍完好如初。风月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博得众人赞叹,它雄踞洲的北端,三层方形建筑,楼高14.7米,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底层称为“浴沂亭”,二层名“风月楼”,三层曰“魁星阁”。楼顶雕龙画凤,层楼飞檐,雄伟壮观。登上风月楼顶,极目四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北面远眺井冈山大桥横卧江上,西面与钟鼓楼遥遥相望,南面可见崭新的吉安大桥飞架赣江东西,真是水阔天高,令人心旷神怡。

风月楼


历史悠悠,白鹭洲书院几度沉浮,造就了江万里、文天祥、刘辰翁等历史众星。后人访谒白鹭洲书院,诗文多感慨系之:“自昔庐陵地,名贤史册香,文章宗永叙,节义重天祥,滟滟清波漾,振振白鹭翔,江公风范在,千古仰遗芳”。

中山院

历史沿革

**************************************
1117.万年桥和聚星塔

万年桥和聚星塔,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城东北五里的武岗山上下,万年桥横跨盱江两岸,全长411米,桥高10米,桥面宽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所以第一眼的感觉就是--“长”!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个春秋,是江西省境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三百多年来,万年桥作为勾通赣东、闽西乃至浙江的交通枢纽,对促进三地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聚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空心七级八角飞檐式砖塔。塔基为八方形,基部外径围25.6米、内径围6.8米。塔高30米,共7层,呈八角形,塔檐由砖叠涩出挑,呈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最上层为铁质塔刹。此塔近期应该有修缮过,外表呈土黄色。

聚星塔竖立在绿意葱葱的武岗山上。


聚星塔入口。

聚星塔飞檐式砖塔,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

内部看塔顶。

盱江边上的轩廊。

万年桥横跨盱江两岸,全长411米,桥高10米,桥面宽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也是一座公路桥。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万年桥和聚星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18.羊角水堡

羊角水堡,古称羊角水,又名羊角堡、羊角水堡、羊角水城堡。江西省会昌县明清古堡,位于县城东南70公里筠门岭镇羊角水村,是赣南仅存的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军事城堡。城堡内遗存有大量的军事及民居建筑及其它公共设施。历史上对保护当地居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赣南客家人誉为“平安堡”。由于地处偏僻,许多建筑得以保存。

羊角水堡三面临湘水,一面靠山,属会昌县湘水上游。湘水悠悠,似温暖的臂弯,搂着羊角水堡,这一搂,就是千多年。翻开历史的书页,找到西汉,便可得知,那时,名将周亚夫便在此驻军,可见此地实为军事要冲。羊角水堡乃赣闽交界地,可直达粤省,有“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之说,《会昌县志》里有“羊角堡虽一隅之地,当三省咽喉之区”的记载,时光流逝,到了明清时期,羊角水堡成为军事重地。

风雨桥。


清代周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进深29.8米,宽17米,占地面积506.6平方米,红石制成的门框,上下厅布局建筑,门外檐梁正中竖立双柱斗拱,

宗祠内部装修有藻井、轩棚、倒板及缕雕精美的木拱、雀替等,整座建筑美观庄重。,整座建筑美观庄重。

站在古老的城墙上,看湘水驮着满江金色,从东边迤逦而来,而古堡旁边的山坡上,橙树郁郁葱葱,秋天暖熙的风吹来,带着醉人的橙香,飘过寂寞的街巷,我想,这充满橙香的古堡,引来了游人,终会呼唤原乡人的回归,不久,它又将迎来新的繁荣。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羊角水堡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19.龙溪祝氏宗祠

龙溪祝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广丰县东阳乡龙溪村,是一处建于明成化年间(
1465-1487)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祝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康熙、乾隆两朝有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坐北朝南,占地
3.78亩。祠分三进,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一进戏台、二进中厅三进享堂,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乾隆两代多次修缮。宗祠占地2583平方米,分“前进——中堂——后进”三进。前进置有戏台,后进祀奉祖先神位,中堂悬有“朗峰世家”横匾。整座祠堂颇重装饰,雕梁画柱,古色古香,精美绝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龙溪祝氏宗祠与文昌阁位于东阳乡境内,为赣、浙、闽三省交界处。该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6-1487),明万历年间(1573-1619)整修,清雍正六年(1728)扩建,清嘉庆十四年(1808)重造头门,清道光九年(1829)修整中堂,次年修龛,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崇德、报功两堂及寝室。祠分前厅、中堂、后厅三进,装饰优美,雕画艺术精湛,内置戏台、跑马楼、厅堂、厢房、膳堂和马厩等。

戏台一进

戏台,台前有宽敞的前院,两侧厢房为二层结构建筑,跑马楼廊与戏台相通。

三进享堂

三进享堂则是供奉祖先神位之处。

供奉祖先神位之处。

两侧厢房,称“报功”和“崇德”,为褒彰祀奉乡贤和名宦而置。三进享堂则是供奉祖先神位之处。祠侧还有客房、膳堂、马厩等,附属建筑,一应俱全。这是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

功德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龙溪祝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20.庐山御碑亭

庐山御碑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整个御碑亭的建造风格比较独特,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为了纪念周颠仙等人就在这台上建起了御碑亭。亭中至今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碑。碑上刻着这位朱皇帝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这块御碑高约4米、宽1.3米、厚0.23米。御碑亭是彷木构歇山顶石亭,平面呈正方形。每边宽5.8米、亭高6米、整座亭子内外厚重,亭子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

仅在三面有门,一面没有门,在亭子正门外刻有两幅对联:外联是“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内联是“四壁云山九江棹,四亭烟雨万壑松”。综合说明了只有顺应民心的历史要求。也反映了老百姓强烈追求太平世界的愿望。

御碑亭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所建造的,根据他的表述建造这个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示对江西人的感激!原因很当然,我们不能够忽视皇帝人物的所有行动都是有自己深刻的政治原因!那朱元璋为什么建造这个建筑?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地区缺水,经济落后,中国有话讲:说凤阳道凤阳,凤阳自从出了一个朱元璋,十年就有九年荒!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下,朱元璋出家做和尚,到处流浪乞讨,最后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於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由于自己穷苦的出身,在当时封建大一同的思想下,老百姓和朝廷中的官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朱元璋就借运送碑石的契机来向天下来宣扬他的君权神授!证明他是上天指定的唯一统治人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庐山御碑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前一篇:第七批国保--古建筑(41)
后一篇:第七批国保--古建筑(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