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篇要目:
*************************************
1041.太平塔
宋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1042.天寿寺塔
宋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
1043.长庆寺塔
宋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1044.仙人塔
宋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
1045.程大位故居
明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1046.黄村进士第
明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1047.法云寺塔
明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
1048.桐城文庙
明至清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
1049.洪氏宗祠
明至清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1050.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
明至清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
*************************************
1041.太平塔

太平塔坐落在安徽安庆潜山县彰法山的皖光苑内。始建于晋咸和间(326-334年)。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太平塔遭遇火灾,5年后,人们在旧塔基上重造塔身。当时这里叫“怀宁”。宋宁宗即位后,设安庆府,这里又成了安庆府的治所。直到元至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323年,怀宁的部分区域被划出,单独建县,定名潜山,沿用至今。

据旧志记载:“太平塔始建于晋咸和间(326-334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阁、石华表。” 太平塔为七层八楼阁式砖塔,高43米,砖仿斗拱结构,外旋中空,弧檐翘角。塔体内外壁镶嵌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生动。塔内砌有台阶,穿楼绕廊,可上可下。登上最高层,远眺天柱,群峰峥嵘,风光无限;俯视市区,楼宇林立,井然有序。 太平塔是安徽省境内现存的古塔中年代最久远。 景区内还有现代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陈列馆,陈列了他的花瓶、鱼缸、笔砚、印章等遗物和各个时期出版的著作及手稿、书信等,以及孙起孟、林默然、张友渔、赵超构、高占祥、蒋纬国、陈立夫等等海内外知名人士的题词、赠画与研究专著。 为了纪念张恨水先生,在塔下依照原貌仿建了张恨水故居和心远亭、莲花池、题字碑林等。

1994年,潜山县文物局在维修太平塔时从打开地窑遗存的碑刻中考证,太平塔为童师和尚的舍利塔。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太平塔第一次毁于兵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重建。因当时战争频繁,云物凄凉,元安庆郡守余阙曾登塔赋诗感叹曰:“萧寺行春望下方,城中云物变凄凉。野人篱落通潜口,贾客帆樯出汉阳。多难渐平堪对酒,一樽未尽更焚香。凭将使者阳春曲,消尽征人鬓上霜。”太平塔第二次遭劫是明洪武年间,后又重修。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抵安徽桐城,十九日派遣部分部队进攻潜山,知事李允嘉、典事沈所安等11人在太平寺被擒。农民军烧毁了太平寺,塔内板楼等同时被焚,唯砖石塔体幸存,这是太平塔第三次遭劫。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太平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42.天寿寺塔

天寿寺大圣塔位于安徽省广德市江南府南侧。天寿寺大圣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天寿寺创建于唐代天佑年间(905年左右),塔随寺名,故称天寿寺大圣宝塔。

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1986年重修。复修后的大圣宝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面积46平方米。

嘉靖年间在寺内设“僧正司”,是当时苏浙皖一带颇有名声的古刹,暮鼓城钟,香火旺盛,信奉佛教,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及观世音菩萨。这独具中国风格的相传用“堆土法”建成的新建筑——古塔古刹,早已成为佛教的象征、供奉“舍利”和“押风水”的宝地,可惜毁于日本侵华战争中,菩萨不能自保,寺也荡然无存,大殿、经房及僧居均被焚毁殆尽,只剩一座砖塔矗立在天寿寺的旧址上,成为沧桑兴衰的历史见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天寿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43.长庆寺塔

长庆寺塔,位于黄山市歙县城西练江南岸西于山。此处原有10座寺庙,其中长庆寺旁有一塔,即长庆寺塔。今寺毁塔存,又称十寺塔。该塔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年)由歙县黄备人张应周捐善修建,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

长庆寺塔历代均有修葺。楼阁式,实心方形,高23.1米,底层平面每边5.28米,须弥座五层,束腰高66厘米,有间柱、角柱。塔身为砖砌,第一层较高,自下而上迭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墙面绘佛像彩色图案。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间以五层斜角牙子。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复以筒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制风铃。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长庆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44.仙人塔

仙人塔,位于安徽宁国市城东50公里的仙霞镇柘亭。地处雾灵山前坡的仙人塔景区内海拔1400米左右的“V”型山谷之内,沟谷两侧山崖陡峭,崖高均在百米之上。仙人塔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
(627—649年),现塔修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
(1143年),清代曾有大修。塔高26米,塔底占地面积162平方米。塔刹有铭文3000余字,多为捐款人姓名、款额及诗句等,具有重要得研究价值。

仙人塔为七层六面楼阁式空筒体结构,砖木结构,由须弥座、平座、塔身、腰檐、塔刹构成。塔基内地宫早年被盗,现已中空。砖砌须弥座,束腰嵌如意形门。塔体内壁用砖出挑承托木楼层。平座均为叠涩出挑。每层塔身辟门,一至三层设有穿壁绕平座。

首层蹬道两侧,设有佛龛。一至二层的塔转角有圆形倚柱,柱头间有阑额与普拍枋,普拍枋上为四铺作斗縅,泥道縅砖质,华縅木质出挑,承托木撩檐枋。二层以上檐部均为砖质菱角牙子叠涩出挑,承托木椽。檐上覆筒板瓦,飞檐翘角。塔刹通高 5米,以生铁浇铸,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瓶、圆光等构件组成,其中覆钵、仰莲、圆光上有铭文3000字左右。塔内的木楼层以及三至六层的檐部现均已损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仙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45.程大位故居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屯溪市内前园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490年历史,几经原样修缮,现辟为旅游景点,占地540平方米 ,宅第主楼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俗称“一脊两堂”),二层,砖木结构,门楼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马头山墙。西侧为把祖楼,五开间,倚主楼而建。入口处就势建“宾园”一座,园内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临宾园原有人工水渠一道,当地程氏后裔称该渠为“宾公渠”,公号“宾渠”即派出于此。

故居为两层,一脊二党三开间,东西厢房列两边,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前堂为客厅,立有程大位画像和悬挂六角宫灯,横梁上程大位故居匾额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所题。两厢为程大位及家人住房。

楼上大厅内陈列有古今中外各式算盘、程大位著作、程氏宗谱及各种珠算资料、图片。在众多展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形状各异的算盘,大者有81档,1.75米长,小者如戒 指算盘,仅2厘米长,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故居西侧为宾园,程大位号宾梁,故名。园内回廊小泾,花草山石,景致幽雅。墙垣窗户均为算盘图案,既具特色,又体现故居主人珠算宗师的身份,构思巧妙。

程大位(1533~1606)明代商人,珠算发明家。字汝思,号宾渠,汉族,安徽休宁县率口(今黄山市屯溪)人。少年时,读书极为广博﹐对书法和数学颇感兴趣,一生没有做过官。20岁起便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因商业计算的需要,他随时留心数学,遍访名师,搜集很多数学书籍,刻苦钻研,时有心得。约40岁时回家,专心研究,参考各家学说,加上自己的见解,于60岁时完成其杰作《直指算法统宗》(简称《算法统宗》)。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程大位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46.黄村进士第

法云寺塔
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城东南6公里的金山乡后冲。清同治年间重修法云寺碑载:“潜北后山寺,又名法云寺,浮屠七级,建于晋咸和年间(326—334年)。为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7层,通高23米。二至七层四面均辟圭形门,每层每面各有10个砖雕神龛,龛内有一大二小3个佛像,形象逼真。咸丰之际,劫火四起,塔存而栋宇皆毁……”。重修的法云寺于1958年拆毁。

现存的古塔为四方形七级,通高28米,飞檐斗拱,属楼阁式建筑;塔基宽3.5米,高1.35米,为条石砌成。中有塔心室,中空至顶,每层每面砌有10个砖雕神龛,每龛有1大2小3个佛像,佛像系印模烧制图案,中为如来佛祖,左右为迦叶和阿傩,形象生动逼真。塔内所塑佛像共计有1680尊,形象生动逼真,塔顶稍坏,余皆完好。

维修前,塔身残高20.6米,底层单面阔3.2米,壁厚80至100厘米。各层设腰檐、平座,下置“砖制仿木斗拱”,腰檐均用砖砌坡形屋面。其中,二、三层腰檐用“重拱偷心造”,横拱为“鸳鸯交手”,“补间”五朵,转角铺作45度斗拱;五层“补间”三朵,其余技法和三、四层腰檐斗拱相同;六层腰檐不用拱;七层无腰檐。各层平座宽度在10厘米左右,其下砖砌“须弥座”、“束腰”、“圭角”等造型,这些造型构图别出,与各层的腰檐、斗拱相间,繁简得体,效果生动,不失为独具匠心之作。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法云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48.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亦称“圣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龙眠中路2号,始建于公元1314年,正值元延祐初年,后在元末兵火中销毁。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庙从城东郊外,移建于今天的庙址。地处桐城市广场北端,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已有近700年历史。文庙坐北朝南,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御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文庙门楼、 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桐城文庙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


门阀分左中右三道。中门紧闭后,可在门背后(即前进中间)搭置室内舞台,面对天井和中进。从前,村民即在此上演“叠罗汉”等民间文艺节目。中进五开间,有堂阶,可容千人看戏。全堂屋架的撑木、雀替及平盘斗上,都有奇花异果、珍禽灵兽等雕作,华美雅致。





三阳坑梅溪村洪氏宗祠

歙县三阳坑中村洪氏支祠(一排三祠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洪氏宗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50.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

奕世尚书坊为仿木石构牌坊,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为纪念明代户部尚书胡富(1454~1522年)和兵部尚书胡宗宪(1512~1565年)而立。主体结构由四根主柱、四根定盘枋和七根额枋组成,南北两向各有抱鼓。


石护之。坊楼为歇山式,用茶园石雕凿而成,斗縅承挑屋檐,正脊两端安置鳌鱼。主楼正中置恩荣匾,其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明代文征明手书。整座牌坊保存完好,雕刻技艺精湛。



徽商胡炳衡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建于清。前后两进,前厅后室,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四周封砌马头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传统民居。

胡炳衡宅具有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装饰纯朴、雅致。这里开辟一间陈列室专门介绍胡氏世家。

根据建筑风格来看,该宅当属清道光年间建筑物。此宅的后堂为原来建筑,室内的撑拱、雀替等木构件雕饰精美。前厅于解放初期因火灾焚毁,近年来予以复建。

步入大门为方形天井,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人字轩顶。穿过太师壁后面的过道为后室,系二层小楼,宅右有厨房、庭院、古井。整幢建筑保存完整,木构件、木门窗雕饰精美。

胡炳衡宅建于明代,院落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封砌马头墙,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是典型的徽派古民居。胡炳衡故居的主人胡炳衡与其子胡增钰在解放前常年在外,但仍继承祖传产业,此宅的产权在解放后土改时仍为胡锦涛父亲胡增钰所登记。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前一篇:第七批国保--古建筑(34)
后一篇:第七批国保--古建筑(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