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遗址(45)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篇要目:
****************************************
441.茹家庄遗址
西周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
442.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东周至明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443.澂邑漕仓遗址
春秋至西汉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444.刘家营遗址
战国至秦汉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445.秦直道起点遗址
秦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
446.秦直道遗址延安段
秦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
447.祋祤宫遗址
秦至西汉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448.成山宫遗址
秦、汉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449.沙河古桥遗址
秦、汉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
450.银州故城
秦、汉、唐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
********************************************
441.茹家庄遗址

茹家庄遗址属于西周时期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村南约70米处的清江河东岸二级阶地上,西距清江河约1000米。东至蒙峪沟口,南至宝鸡桥梁厂家属区北门,西至清姜路,北至茹家庄三组。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 万平方米。

曾采集有西周时期的高领袋足鬲、折肩罐等残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同时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灰坑等。1988年11月发现一座窖藏,出土铜鱼尊、刖刑奴隶守门方鼎、虎、鹿狗及鸟形器盖等。为研究宝鸡地区西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茹家庄遗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2.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潼关十二连城是当地著名文物遗址,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位于距潼关县城东约3公里的禁沟西岸,其时代原定为唐代到清代之间。后有学者认为其时代上限应在汉魏时期或早到西周。东汉末年,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同时废弃函谷关。到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搬迁而废没。

潼关十二连城是当地著名的文物遗址,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位于距潼关县城东约三公里的禁沟西岸。此次,他们在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沿线获得重要发现——在距离“北七烽火台遗址”西北20米处的禁沟崖壁上,发现了约15厘米厚的汉代建筑材料堆积层,现场出土了绳纹板瓦等遗物。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为早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时代原定为唐—清。后有学者认为其时代上限应在汉魏时期,还有学者认为其时代当早到西周。专家组这次实地指导直接深入一线,通过细致的访询复查,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这次的重要发现,为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的年代定性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3.澂邑漕仓遗址

澂邑漕仓遗址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东洛河西岸二级台地上。时代:春秋-汉。遗址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其中心区域暴露长约150米,厚2米的灰层及水井等遗址。遗址南部钻探出东西长25米,南北宽10米,内有石础的夯土遗址。遗址北部发现陶窑5座及大量绳纹的板瓦瓦坯。采集有外绳纹、内麻点纹、菱形纹或布纹的板瓦、简瓦,连弧纹、平行双弧纹、云纹瓦当,“澂邑漕仓”文字瓦当,以及陶罐、翁、盆、壶、钵等残片。

2013年3月,国务院将澂邑漕仓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4.刘家营遗址

刘家营遗址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四合乡刘家营村,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北临越河、南靠山麓,东西长约五华里,南北宽约二华里,西面文化层表露。采集有板瓦、筒瓦以及大形陶瓮残片等,中部几处取过土的断层里,能看到瓦砾和陶片。

陶器以灰陶为主,绝大部分饰以绳纹。器物有云纹瓦当、板瓦、瓦井圈、砖井圈、罐、盆、瓮、鬲等。铜器多是炊器和容器,有双鱼纹釜、钫、箭镞、铁釜等。该遗址属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镇遗址。

2013年3月,国务院将刘家营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5.秦直道起点遗址

秦直道又名直道,秦驰道之一,为秦朝修建的军事交通工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咸阳(起点为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全部用黄土夯实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秦直道遗址南起云阳(陕西淳化县)途经陕西、甘肃、内蒙古,穿越15个县,北达九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郊),全长700余千米
。秦直道遗址地层关系较单纯,大部分地点分为3层。第1层为耕土或植被层(扰动层),厚15-30厘米;第2层为自然堆积层,厚25-60厘米;第3层为路土碾压层,一般厚15-35厘米。再下即为生土层。该地的生黄土纯净,质地细密、坚硬,不少地点夹杂有大小不等的礓石(钙结核)。

2013年3月,国务院将秦直道起点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6.秦直道遗址延安段

秦直道遗址延安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全长60千米,道基宽10-60?米不等,途经艾蒿店老芦堡、五里墩、沮源关等村庄。老芦堡、艾蒿店一带还保存有多处高达6米的烽火台遗迹。直道遗迹两侧还保存有6处垭口,3处兵站和1处驿站遗址。富县段长125千米,其路面一般宽30—40米,最宽处达58米。

该段遗迹出现了大量相互叠压的车辙印和脚印,靠河、靠山和靠沟的一侧均建有夯土护坡。在道路最窄的一段遗留有关卡的大量建筑遗迹。整段道路出现了3处人工毁坏的痕迹。甘泉县秦直道从墩梁西北再转东北方向,在安家沟下山,过洛河后,从方家河龙咀沟上山,北端与志丹县段相连,全长34千米。道路呈西南东北走向,修建方式为铲削山体的一侧以开路,然后在路面上填土以平路。山体一侧有沟谷的用夯土填平以增加路面宽度。志丹县境内的秦直道经永宁镇、双河乡、杏河镇进入安塞县,全长105千米。境内残存路面最宽处50米,最窄处5米,有明显的车辙痕迹。

2013年3月,国务院将秦直道遗址延安段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7.祋祤宫遗址

祋祤宫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西独冢村,遗址东西约2500米,南北约3000米,东临浊浴河,西临清浴河,地表留存大量的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空心砖、回纹方砖等建筑材料残片。村西有夯土台,高4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12米。夯土层厚5~11厘米不等。村民在耕作时曾发现瓦当残片。在东独冢村北耕地地表还留存有巨型石雕两座 。

从《耀州志》等史书资料和出土的文物来看,这是秦汉时期的宫殿遗址。1988年4月,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调查登记,以所在的村子命名,为“西独冢遗址”。后在考古调查时曾发现“祋祤”瓦当残件,就改为现名“祋祤宫遗址”。但是,在日常巡查中,也捡到了秦代的“卷云”、“葵纹”瓦当残片。

2013年5月,国务院将祋祤宫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8.成山宫遗址

成山宫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是秦汉宫殿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西部宫殿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成山宫遗址于1981年被发现。2000年,宝鸡市考古队和眉县文化馆对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试掘,出土文物砖、瓦、瓦当、陶水管等建筑材料和铁器。新建眉县博物馆

该遗址规模大,出土的瓦当数量多、规格高,为关中西部渭水南岸秦汉遗址所罕见。作为文献失载的一处秦汉宫殿遗址,成山宫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西部宫殿分布状况及其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出土的直径近80厘米的夔凤纹大半圆形瓦当,为研究成山宫的规格、用途及秦汉宫殿制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成山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49.沙河古桥遗址


2013年3月,国务院将沙河桥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50.银州故城

银州故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居无定河中游和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为当时重要的边关要塞。银州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以产良马而得名。俯视全城,分上、下两部分。上古城为小山岗,下古城是一片河旁冲积的平地,城墙用夯土板筑,夯层清晰,每层厚6.8厘米~12.13厘米,残高6~8米,厚9~10米,周长1583.3米;东城墙长326.5米,北墙长426米,外面加筑马面四座,长宽各4米,西墙及南墙结合部为弧形,边长830.8米,西面和北面各残留瓮城基址一处,东和南城墙的部分段落已被破坏,现一部分为农田,一部分被建筑物占用,但整个城址的轮廓完整、明晰。

2013年3月,国务院将银州故城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前一篇:第七批国保--古遗址(44)
后一篇:第七批国保--古遗址(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