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20-02-15 07:14:03)
标签:

文化

历史

旅游

图片

杂谈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篇要目:
************************************
281镇海堤         
唐至清                      福建省莆田市
282名山室         
宋至元                      福建省永泰县
283泉州港古建筑      
宋至元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284圣寿宝塔        
宋                        福建省长乐市
285无尘塔         
宋                        福建省仙游县
286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明至民国                     福建省福州市
287培田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福建省连城县
288南山宫         
明至清                       福建省华安县
289西陂天后宫       
明至清                       福建省永定县
290狮峰寺         
明至清                       福建省福安市
***************************************
281.镇海堤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福建莆田荔城区黄石镇境内,蜿蜒横卧在兴化湾南岸木兰溪入海口,全长6公里。镇海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黄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镇69个村共25万人口,22.5万亩田地受益。可谓历经沧桑,迄今已有1200多年。它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镇海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是在莆田南洋围垦东北角最易被风潮冲毁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堤岸有报功祠,系清道光年间邑人陈池养修堤后重建,祠内纪念历代修堤人九位,并用石刻记载了历代修堤的有功人士四百多人事迹。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镇海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2.名山室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名山室,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大洋镇棋杆村高盖山,素有“永泰第一山”之称的高盖山上,坐南朝北,架木结构,由大殿、灵龟洞、血盆洞、观音洞组成。名山室始建于汉代,据传汉徐登、赵炳在山上麒麟崖壁下辟东西两石室,后得道飞升。唐文德元年(888年)建有道观,1926年重建。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名山室东室内保存有宋元时期福建省仅见的浅浮雕造像,上百尊的人物、动物浮雕仍清晰可见。雕刻内容有释迦牟尼和佛系列,以及早期残雕。据国家级考古专家温玉成实地考察:石窟浮雕中有一组佛像是中国惟一的“白莲宗”(流传于宋代的宗教,与“白莲教”颇有渊源)七祖佛造像。另有仅存的宋代男观音石刻,由于曾经经过偷盗,真品藏于名山室道观之中。该处也是佛道共生的典型之一。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灵龟洞,有一长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图,是中国仅存“白莲宗”造像遗迹。“白莲宗”南宋盛行江南,“莲社七祖”为宗门之祖,教义大多不抵荤酒,不杀物命,近于为善。有说是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过。包括游观农务、牧女献糜、世尊诞生、太子纳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禅河大悟、习炼降魔、二商粥食、希会宝地、佛现金刚等组画。其中七佛图更是雕得栩栩如生,是一幅生动的佛教史卷。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名山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3.泉州港古建筑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泉州港古建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东及石狮市境内,古称后渚港,负山面海,扼晋江、洛阳江出口处,宋元时期商贾云集,是泉州出海重港。郑和航海曾在此停泊。出土文物有泉州湾宋代海船及宋元外侨宗教石刻、外销陶瓷。附近金山上有南宋观象台望云楼故址。明代抗倭旧址金山寨,寨墙周长85米,花岗石砌成,保存尚好,附近还有古码头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江口码头由文心码头、美山码头组成,位于泉州丰泽区法石社区。南宋始建,历宋、元、明、清四朝,一直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其中,文兴码头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面。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码头岸边立有一座宋代宝箧印经塔颇具特色。美山码头,系由临江筑就的石构墩台以及与墩台东西两侧各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向南延伸到江中的码头道组成。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真武庙俗称上帝公宫,位于泉州丰泽区法石社区。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重建,内祀真武帝,是历代泉州郡守祭祀海神之所。庙依山而筑,坐东向西。主体建筑由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组成,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真武殿面阔、进深各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前后左右施廊。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六胜塔又名日湖塔、石湖塔,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滨海的金钗山上,正对着晋江出入海口的航道畔,与万寿塔遥遥相对,宋元以来一直被往来于泉州港的商船视为航标。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始建,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被元军毁去大半,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重建,(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重修。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通高36.06米。塔座为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塔身各层均设四门、四龛,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转角处有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浮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为双挑;塔檐脊端各安一尊小坐佛。塔内用条石砌八角形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万寿塔俗称姑嫂塔,又名关锁塔,兀立于石狮市永宁镇塔石村的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是著名的航海标志之一。南宋绍兴年间僧介殊建,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空心石塔,通高22.86米,每层开一券顶门,构造独特,古朴粗犷。塔中有内置坐佛的佛龛一个,沿塔壁置旋环梯可直达塔顶。塔门朝西,前有石构门亭与之相连。门亭平面呈长方形,三开间,四坡顶,与塔底层四周环廊相连,廊盖单坡顶,角脊翘起。环廊内有置坐佛的方形佛龛七个。保留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维修塔碑一通。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泉州港古建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4.圣寿宝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位于福州市长乐区吴航街道南山(塔山)。塔身八角七层,仿楼阁式建筑,石构,高27.4米,一层塔壁饰有佛教故事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圣寿宝塔当年是俯瞰太平港的瞭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进入太平港的航标塔。塔八角七层,石构仿木楼阁式,高27.4米,建在近一丈高平台上。塔基为大力士座,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刻图案。各层的塔壁浮雕及壁龛内的圆雕,多取材于佛教故事。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第一层塔壁上浮雕文殊、普贤、五十罗汉、十六飞天乐伎及佛教故事画面。一至六层有二十五面塔壁浮雕莲花座佛,分列两排,每排四尊,共二百尊。塔身转角各立一尊石雕护法天王,执剑或按剑,戴盔披甲,足踏宝莲,顶护宝盖。各种浮雕造型生动风格古朴。塔身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檐各层檐下仿木构,转角用瓜棱柱,柱下端有石础,柱头有斗拱铺作,塔壁设佛龛,龛内浮雕佛像,端坐宝莲上。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圣寿宝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5.无尘塔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无尘塔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城西北约50公里处的九座山太平院西侧。唐 咸通六年(865年)正觉禅师创建,为历代僧人圆寂静化之处。原有木制横额,其上“无尘”二字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敕书,现已不存。福建现存年代最久的石塔之一。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无尘塔为八角三层空心石构建筑,高14.22米,直径6.45米。塔基为莲花舒瓣和波浪式雕刻,8根塔柱均为瓜棱式造形。塔的各层均有塔檐突出,拱形斗拱支柱,下为叠涩,上绕栏杆。底层设子午南北开门,东西设窗,下部八面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护门将军不放在底层门的左右两旁,而镶在底层东南、西南二个方向的石壁上。二、三两层四面开门,从底层至塔顶有螺旋式石级以登。塔尖为莲花葫芦顶。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有明显的唐代遗规。塔东太平院大雄宝殿前,有2座建于晚唐的婆罗门六角实心石塔,高6米,八面刻佛像,造型雅观。塔南百山麓还保存有一座唐代和尚石墓,形似铜钟,结构别致,也是研究唐代石构建筑的宝贵文物。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无尘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6.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名称

地址

备注

衣锦坊水榭戏台

衣锦坊4号 衣锦坊北面东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

孙翼谋故居,2006年第六批国保

衣锦坊欧阳氏民居

衣锦坊29313335号 衣锦坊南面中段

欧阳花厅,2006年第六批国保

文儒坊陈承裘故居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

文儒坊4547号 文儒坊南面中段

陈承裘、陈宝琛故居,六子科甲宅,2006年第六批国保

林觉民、冰心故居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

南后街杨桥东路17号 双抛桥东侧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

林觉民、冰心故居,林长民及林徽因祖居,2006年第六批国保[3]

郎官巷严复故居

郎官巷20号 郎官巷北面西段

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郎官巷二梅书屋

郎官巷25号 郎官巷南面西段

林星章故居,2006年第六批国保

黄巷小黄楼 黄巷365637-5702

黄巷36号 黄巷西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

唐黄璞、清梁章钜、陈寿祺故居 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宫巷林氏民居(即林聪彝故居

宫巷24号 宫巷北面中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

2005年第六批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沈葆桢故居

宫巷26号 宫巷北面中段

1996年第四批省保,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光禄坊刘家大院

光禄坊283032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南后街叶氏民居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南后街176177号 南后街南段东侧

叶在琦故居,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黄巷郭柏荫故居

黄巷67号 黄巷南面东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安民巷鄢家宅院(即鄢家花厅

安民巷4748号 安民巷南面中段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宫巷刘冠雄故居

宫巷11号 宫巷南面东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塔巷王麒故居

塔巷旧1920号,新2830号 塔巷西段北侧 来源:福)

2009年第七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朱紫坊芙蓉园

花园弄19-23 来源:福州)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06年第六批国保

朱紫坊萨氏民居

朱紫坊22

萨镇冰、萨本栋、萨师俊故居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06年第六批国保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老城区西南部。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三坊七巷建于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筑罗城时,现存明清建筑约三百座。户院深三至五进,多至十一进,为封火墙建筑,俗称马鞍墙。前有门罩,进门后有石铺天井,正厅旁有花厅,花厅与后院间有花园假山。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占地约40公顷,因至今保留“西三个坊、东七条巷、南北-中轴”的古代城市里坊格局而得名。该格局发源于晋形成于唐,至明清达鼎盛,至今基本风貌得以延存。历史上在此居住名人达到四百多位。街区坊巷相连,粉墙黛瓦,民居精致,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集聚地、闽台渊源彰显地”。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门路交叉路口,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ç¦å»ºç¦å·é¼“楼三åŠä¸ƒå··å’Œæœ±ç´«åŠå»ºç­‘群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南后街北口,双抛桥东侧),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故居位于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文儒坊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坊名光禄,正是宋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杨桥巷现为杨桥路位于福州市,是福州该地扩成马路之后改名,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候曾在该地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与杨桥巷相联系的另外一座"桥",似乎无形,却绝对真实;同为绝唱,却无比壮烈。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郎官巷;为三坊七巷之一,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官巷西段北侧20号严复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郎官巷严复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塔巷,在福建省福州市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旧名修文巷,有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因此宋时知县陈肃改巷名为“兴文”,不久又改为“文兴”。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中国福州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黄允字彦丰为晋安郡守,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史料有载即福州黄巷祖居黄楼史料有载至少有六人(而实际名不见经传者在五代十国前福州黄巷黄家子孙远在百人以上)。或商贸垦殖,宋、元时期,特别是明、清以来,向外播迁日益增多。经查证,黄氏后裔广播于闽、台、江、浙、两广、两湖、赣、皖、云、贵、川、陕、齐、鲁、幽、燕之地和国外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主要地区,以及世界各地,拥有500多万之众。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福州小黄楼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黄巷36号。福州小黄楼相传为唐黄璞故居旧址。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唐昭宗大顺二年(西元891年)进士,避党争辞官归隐,潜心著述,著有《雾居子》、《闽川名士传》等。黄巢军过福州,以“璞有儒行,戒勿毁其居”,令士卒灭炬夜行。黄巷因此得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安民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地位较高人士。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安民巷53号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宫巷,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居住为多。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这是一条名字最为玄乎的巷。语音拗口且不说,巷名由来便有多种版本。据说在未有巷名之前,这里叫“魁辅里”。“魁辅”二字是文气扑面的好词,相当于今日“精英摇篮”之意。如沿用这个词,把里改成巷也就罢了,却不知何时何故,变出个“急避巷”来,后面还附会一个因果报应的生动故事以为佐证。说是魁辅里曾住着个长乐移居过来的穷儒,与科甲结缘之前如何地贫寒,年关向巷口屠夫的老婆赊了一块肉祭灶,势利的屠夫发现后竟追上门来,将锅里半熟的肉捞了回去,还丢下一堆污辱人格的话。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朱紫坊位于福州市津泰路南侧的安泰河沿,旧名三桥,为唐罗城护城河之一。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居此,朱氏兄弟四人皆登仕版,朱紫盈门,故名。坊内有名士郑堂住宅,清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的故居。民国海军宿将萨镇冰晚年也曾居此。沿河古榕垂髯,明、清民居鳞次栉比。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朱紫坊是近代,“海军世家”,是萨镇冰、萨师俊、方伯谦、方莹等海军名人聚居地。曾任清“济远”舰管带的方伯谦是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首批海军留英学员之一,参加过甲午海战中丰岛和大东沟两场海战,后受诬陷被“军前正法”,殉难于旅顺。此后,方伯谦之弟方仲恒,侄方椿、方沅、方莹、方均、方槛、方振,侄孙方祥年、方永年等9人也服役于海军,先后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辛亥革命起义、抗日战争与人民海军建设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方伯谦故居清初营建于宋代朱敏功兄弟(三进士)宅址上,为三进一花厅,门前有照壁。首进厅营面阔5间,进深7柱,为穿斗式杠梁减柱木结构,双坡顶,大厅面积有100平方米。三进坐北朝南,为明代双层古建筑。方伯谦故居第二进大厅里悬挂着张爱萍上将手书“海军世家”横匾。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7.培田村古建筑群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背依卧龙山,村前为开阔的农田,河源溪把房屋和田野分开,体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格局。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古建筑群大宅都是内通廊式布局,院内各户相通,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所特有的公共性与群居性的文化精神。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天井院狭窄高敞的空间比例,宇坪院落卵石铺筑的建筑风格,门楼形态等则是受闽西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培田村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这么丰富的建筑特色并不是偶然的,受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的培田先民在长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元至正四年(1344年),客家先民吴拔仕由浙江省辗转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数百年间培田共建起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吴氏宗祠、6处私家书院、2道跨街牌坊、4座寺庙道观和一条千米古街。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培田村古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8.南山宫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南山宫,是道观,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华安县良村乡的南山腰,距县城13公里,坐西向东,面对笔架山,海拔300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明太仆陈天定曾流寓此宫二年,亲题匾额“德茂天初”。南山宫祀圣祖大仙(仙妈)和都统舍人神像,有签诗36首,据传为陈天定所作。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建筑仿皇宫 太和殿式,砖木结构。道宫基盘近正方形,四周均有走廊。宫内呈正方形,有彩绘天花板,正中是一圆锥形旋式藻井,藻井的斗拱计99个,上置八卦太极图,蕴含天圆地方之意。殿堂四根红漆棱形木柱,有云龙和八仙彩绘,宫内外木壁墙上均有彩绘,图画清晰可见。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宫中木作构件,挑梁椽榫较为古朴凝重,装饰构件相当简约明快,屋脊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物故事、重檐迭脊、翼角飞举。南山宫现存建筑风貌,基本上属明清风格,唯四支红柱及柱础工艺异于椽梁,经鉴定为宋代遗物。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南山宫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9.西陂天后宫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西陂天后宫,在福建省永定高陂镇西陂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西陂天后宫由大门、戏台、大宝殿和登云馆组成。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西陂天后宫,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定县的高陂乡西陂村。该村人口4000多人,绝大部分姓林,他们都是闽林始祖亦即海神天后(妈祖)的后裔。乡民因要渡洋涉水出国谋生,故祈求妈祖保佑,所以这座天后宫,就是由莆田湄洲祖庙分灵的,反映出涉海人家崇拜海神妈祖的心愿。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大门入口处有一座木质的永久戏台,十分雅致,呈半圆穹窿形,镶嵌立体图案,结构奇巧,有良好的集音作用,俗称“雷公棚”。台口柱联是:“一派是西河,潺潺声杂管弦曲;七层朝北斗,叠叠影随文武班”(按:西陂天后宫的二至五层,分别奉祀关帝、文昌帝君、魁星和仓颉),横额为“鸾凤和鸣”,戏台中堂横额是“钧天雅奏”。戏台两侧是演员化装室和住宿地,宽敞舒适。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西陂天后宫,造型奇特,是全国少见的独树一帜的塔式建筑物,俗称“文塔”。它建在山清水秀、十里平川的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永定河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成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7层塔式结构,通高40余米,为楼阁式的。一、二、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四层以上为八角形,四、五层是砖木结构;六、七层用大圆杉木为轴心,数十根方木条向八方辐射成年轮状,纯木构筑。塔顶葫芦用瓷都景德镇特制的圆缸垒成,分红、黄、蓝、白、青诸色,用8毫米粗铁索拴牢。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底层为天后宫主殿,长12米,宽14.4米,高6.5米(内高5.3米),墙厚达1米,殿中间四根杉木擎天大柱拔地而起,直达塔顶,支撑着塔的中心。中轴线自南而北,庙堂叠进,共有房屋36间。塔南为登云馆,塔北为大厅堂,两厢是上、下酒楼。主殿供奉妈祖神像,神龛上高悬“神昭海表”的匾(原匾题为雍正御书,中钤有玉玺,今此匾无之)。正殿大门的楹联是乾隆御赐的联句:“忠信涉波涛,阅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塔的南北各有一大天井,北端宫门画梁雕栋,溢彩镏金。大门彩绘诗幅有“维神显圣寄斯宫,四海江湖著大功”之句。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西陂天后宫的建筑结构及其艺术成就,是国内的天后宫中所罕见的。它的壁画、雕塑、石刻、造型,从山水风光、花卉鸟兽以至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无不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妈祖文化的实迹,而且在建筑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清华大学古建筑系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师生都来到这里参观、绘画、摄影、学习、研讨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同时,戏台屏风上彩画的仕女图,古朴风流,与戏台规制均为难得的研究戏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西陂天后宫,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太平区农民武装暴动集结地点和区乡红色政权所在地,现已列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修缮,美奂美仑,香火尤盛。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
2006年05月25日,西陂天后宫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90.狮峰寺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狮峰寺又称狮峰广化禅寺。位于福安市柏柱洋狮峰山麓,距县城30公里。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题寺匾“广化禅林”,并赠诗,诗中有“方池影动鱼窥客,半岭声来竹引风”之句。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寺院占地1.3万平方米。坐西朝东,傍山而立,建筑雄伟。虽时历千年而庙貌尚存。为闽东佛教千年古刹,属闽东佛教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大殿建筑风格独特,历史价值极高,属国内罕见,寺中还留有大量丰富的历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寺名“狮峰寺”三字。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狮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观音阁四个主体建筑组成,这四大建筑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分置两侧,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典雅,表现出明显的唐末建筑风格。游人进入雕梁画栋的天卫殿,但见弥勒袒腹,笑口迎人;菩萨、天王神威凛凛。过牌楼,背立一尊护法韦驮塑像,仪容整肃。过天井,历阶而入,便是富丽堂皇的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前面看天王殿屋脊,重檐三迭,犹如塔楼,造型富丽。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到处一尘不染,可谓名副其实的净地。大殿进深13米余.宽10米余,高14米。有2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其中8根柱围达2.2米,高5米以上,支撑着木结构的屋顶梁椽。大殿外围尚有石柱16根,柱围11.8米,支托着飞檐翘角。大殿四周的窗梁板墙,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人站在殿中,只见斗拱交迭梁架井井,高托着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顶部描龙画凤,栩栩如生,图案虽经年累月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风采。大殿属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式,与福州华林寺大殿有异曲同工之妙。列整齐地伸出,一如宋代的建筑格式。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9)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狮峰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