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目:
************************************
281镇海堤
唐至清
福建省莆田市
282名山室
宋至元
福建省永泰县
283泉州港古建筑
宋至元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284圣寿宝塔
宋
福建省长乐市
285无尘塔
宋
福建省仙游县
286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明至民国
福建省福州市
287培田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福建省连城县
288南山宫
明至清
福建省华安县
289西陂天后宫
明至清
福建省永定县
290狮峰寺
明至清
福建省福安市
***************************************
281.镇海堤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福建莆田荔城区黄石镇境内,蜿蜒横卧在兴化湾南岸木兰溪入海口,全长6公里。镇海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黄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镇69个村共25万人口,22.5万亩田地受益。可谓历经沧桑,迄今已有1200多年。它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
镇海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是在莆田南洋围垦东北角最易被风潮冲毁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堤岸有报功祠,系清道光年间邑人陈池养修堤后重建,祠内纪念历代修堤人九位,并用石刻记载了历代修堤的有功人士四百多人事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镇海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2.名山室
283.泉州港古建筑

泉州港古建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东及石狮市境内,古称后渚港,负山面海,扼晋江、洛阳江出口处,宋元时期商贾云集,是泉州出海重港。郑和航海曾在此停泊。出土文物有泉州湾宋代海船及宋元外侨宗教石刻、外销陶瓷。附近金山上有南宋观象台望云楼故址。明代抗倭旧址金山寨,寨墙周长85米,花岗石砌成,保存尚好,附近还有古码头遗址。

江口码头由文心码头、美山码头组成,位于泉州丰泽区法石社区。南宋始建,历宋、元、明、清四朝,一直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其中,文兴码头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面。

码头岸边立有一座宋代宝箧印经塔颇具特色。美山码头,系由临江筑就的石构墩台以及与墩台东西两侧各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向南延伸到江中的码头道组成。
真武庙俗称上帝公宫,位于泉州丰泽区法石社区。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重建,内祀真武帝,是历代泉州郡守祭祀海神之所。庙依山而筑,坐东向西。主体建筑由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组成,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真武殿面阔、进深各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前后左右施廊。
六胜塔又名日湖塔、石湖塔,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滨海的金钗山上,正对着晋江出入海口的航道畔,与万寿塔遥遥相对,宋元以来一直被往来于泉州港的商船视为航标。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始建,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被元军毁去大半,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重建,(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重修。

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通高36.06米。塔座为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塔身各层均设四门、四龛,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转角处有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浮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为双挑;塔檐脊端各安一尊小坐佛。塔内用条石砌八角形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
万寿塔俗称姑嫂塔,又名关锁塔,兀立于石狮市永宁镇塔石村的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是著名的航海标志之一。南宋绍兴年间僧介殊建,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空心石塔,通高22.86米,每层开一券顶门,构造独特,古朴粗犷。塔中有内置坐佛的佛龛一个,沿塔壁置旋环梯可直达塔顶。塔门朝西,前有石构门亭与之相连。门亭平面呈长方形,三开间,四坡顶,与塔底层四周环廊相连,廊盖单坡顶,角脊翘起。环廊内有置坐佛的方形佛龛七个。保留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维修塔碑一通。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泉州港古建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4.圣寿宝塔
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位于福州市长乐区吴航街道南山(塔山)。塔身八角七层,仿楼阁式建筑,石构,高27.4米,一层塔壁饰有佛教故事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圣寿宝塔当年是俯瞰太平港的瞭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进入太平港的航标塔。塔八角七层,石构仿木楼阁式,高27.4米,建在近一丈高平台上。塔基为大力士座,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刻图案。各层的塔壁浮雕及壁龛内的圆雕,多取材于佛教故事。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第一层塔壁上浮雕文殊、普贤、五十罗汉、十六飞天乐伎及佛教故事画面。一至六层有二十五面塔壁浮雕莲花座佛,分列两排,每排四尊,共二百尊。塔身转角各立一尊石雕护法天王,执剑或按剑,戴盔披甲,足踏宝莲,顶护宝盖。各种浮雕造型生动风格古朴。塔身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檐各层檐下仿木构,转角用瓜棱柱,柱下端有石础,柱头有斗拱铺作,塔壁设佛龛,龛内浮雕佛像,端坐宝莲上。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圣寿宝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5.无尘塔

无尘塔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城西北约50公里处的九座山太平院西侧。唐
咸通六年(865年)正觉禅师创建,为历代僧人圆寂静化之处。原有木制横额,其上“无尘”二字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敕书,现已不存。福建现存年代最久的石塔之一。

无尘塔为八角三层空心石构建筑,高14.22米,直径6.45米。塔基为莲花舒瓣和波浪式雕刻,8根塔柱均为瓜棱式造形。塔的各层均有塔檐突出,拱形斗拱支柱,下为叠涩,上绕栏杆。底层设子午南北开门,东西设窗,下部八面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护门将军不放在底层门的左右两旁,而镶在底层东南、西南二个方向的石壁上。二、三两层四面开门,从底层至塔顶有螺旋式石级以登。塔尖为莲花葫芦顶。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有明显的唐代遗规。塔东太平院大雄宝殿前,有2座建于晚唐的婆罗门六角实心石塔,高6米,八面刻佛像,造型雅观。塔南百山麓还保存有一座唐代和尚石墓,形似铜钟,结构别致,也是研究唐代石构建筑的宝贵文物。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无尘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6.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名称
|
地址
|
备注
|
衣锦坊水榭戏台
|
衣锦坊4号
衣锦坊北面东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
|
孙翼谋故居,2006年第六批国保
|
衣锦坊欧阳氏民居
|
衣锦坊29、31、33、35号
衣锦坊南面中段
|
欧阳花厅,2006年第六批国保
|
文儒坊陈承裘故居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
|
文儒坊45、47号
文儒坊南面中段
|
陈承裘、陈宝琛故居,六子科甲宅,2006年第六批国保
|
林觉民、冰心故居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
|
南后街杨桥东路17号
双抛桥东侧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
|
林觉民、冰心故居,林长民及林徽因祖居,2006年第六批国保[3]
|
郎官巷严复故居
|
郎官巷20号
郎官巷北面西段
|
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
郎官巷二梅书屋
|
郎官巷25号
郎官巷南面西段
|
林星章故居,2006年第六批国保
|
黄巷小黄楼 黄巷36号5637-5702
|
黄巷36号
黄巷西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
|
唐黄璞、清梁章钜、陈寿祺故居 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
宫巷林氏民居(即林聪彝故居)
|
宫巷24号
宫巷北面中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
|
2005年第六批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
沈葆桢故居
|
宫巷26号
宫巷北面中段
|
1996年第四批省保,2006年第六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
光禄坊刘家大院
|
光禄坊28、30、32号
|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
南后街叶氏民居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
南后街176、177号
南后街南段东侧
|
叶在琦故居,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
黄巷郭柏荫故居
|
黄巷6、7号
黄巷南面东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
|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
安民巷鄢家宅院(即鄢家花厅)
|
安民巷47、48号
安民巷南面中段
|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
宫巷刘冠雄故居
|
宫巷11号
宫巷南面东段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
|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
塔巷王麒故居
|
塔巷旧19、20号,新28、30号
塔巷西段北侧 来源:福)
|
2009年第七批省保,2013年第七批国保
|
朱紫坊芙蓉园
|
花园弄19-23号 来源:福州)
|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06年第六批国保
|
朱紫坊萨氏民居
|
朱紫坊22号
|
萨镇冰、萨本栋、萨师俊故居 2005年第六批省保,2006年第六批国保
|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老城区西南部。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建于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筑罗城时,现存明清建筑约三百座。户院深三至五进,多至十一进,为封火墙建筑,俗称马鞍墙。前有门罩,进门后有石铺天井,正厅旁有花厅,花厅与后院间有花园假山。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占地约40公顷,因至今保留“西三个坊、东七条巷、南北-中轴”的古代城市里坊格局而得名。该格局发源于晋形成于唐,至明清达鼎盛,至今基本风貌得以延存。历史上在此居住名人达到四百多位。街区坊巷相连,粉墙黛瓦,民居精致,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集聚地、闽台渊源彰显地”。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门路交叉路口,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南后街北口,双抛桥东侧),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故居位于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当然有特殊意义了。
287.培田村古建筑群
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背依卧龙山,村前为开阔的农田,河源溪把房屋和田野分开,体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格局。

古建筑群大宅都是内通廊式布局,院内各户相通,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所特有的公共性与群居性的文化精神。
天井院狭窄高敞的空间比例,宇坪院落卵石铺筑的建筑风格,门楼形态等则是受闽西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
培田村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这么丰富的建筑特色并不是偶然的,受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的培田先民在长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元至正四年(1344年),客家先民吴拔仕由浙江省辗转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数百年间培田共建起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吴氏宗祠、6处私家书院、2道跨街牌坊、4座寺庙道观和一条千米古街。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培田村古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8.南山宫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南山宫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9.西陂天后宫
西陂天后宫,在福建省永定高陂镇西陂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西陂天后宫由大门、戏台、大宝殿和登云馆组成。
西陂天后宫,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定县的高陂乡西陂村。该村人口4000多人,绝大部分姓林,他们都是闽林始祖亦即海神天后(妈祖)的后裔。乡民因要渡洋涉水出国谋生,故祈求妈祖保佑,所以这座天后宫,就是由莆田湄洲祖庙分灵的,反映出涉海人家崇拜海神妈祖的心愿。

大门入口处有一座木质的永久戏台,十分雅致,呈半圆穹窿形,镶嵌立体图案,结构奇巧,有良好的集音作用,俗称“雷公棚”。台口柱联是:“一派是西河,潺潺声杂管弦曲;七层朝北斗,叠叠影随文武班”(按:西陂天后宫的二至五层,分别奉祀关帝、文昌帝君、魁星和仓颉),横额为“鸾凤和鸣”,戏台中堂横额是“钧天雅奏”。戏台两侧是演员化装室和住宿地,宽敞舒适。

西陂天后宫,造型奇特,是全国少见的独树一帜的塔式建筑物,俗称“文塔”。它建在山清水秀、十里平川的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永定河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成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7层塔式结构,通高40余米,为楼阁式的。一、二、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四层以上为八角形,四、五层是砖木结构;六、七层用大圆杉木为轴心,数十根方木条向八方辐射成年轮状,纯木构筑。塔顶葫芦用瓷都景德镇特制的圆缸垒成,分红、黄、蓝、白、青诸色,用8毫米粗铁索拴牢。

底层为天后宫主殿,长12米,宽14.4米,高6.5米(内高5.3米),墙厚达1米,殿中间四根杉木擎天大柱拔地而起,直达塔顶,支撑着塔的中心。中轴线自南而北,庙堂叠进,共有房屋36间。塔南为登云馆,塔北为大厅堂,两厢是上、下酒楼。主殿供奉妈祖神像,神龛上高悬“神昭海表”的匾(原匾题为雍正御书,中钤有玉玺,今此匾无之)。正殿大门的楹联是乾隆御赐的联句:“忠信涉波涛,阅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塔的南北各有一大天井,北端宫门画梁雕栋,溢彩镏金。大门彩绘诗幅有“维神显圣寄斯宫,四海江湖著大功”之句。

西陂天后宫的建筑结构及其艺术成就,是国内的天后宫中所罕见的。它的壁画、雕塑、石刻、造型,从山水风光、花卉鸟兽以至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无不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妈祖文化的实迹,而且在建筑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清华大学古建筑系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师生都来到这里参观、绘画、摄影、学习、研讨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同时,戏台屏风上彩画的仕女图,古朴风流,与戏台规制均为难得的研究戏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陂天后宫,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太平区农民武装暴动集结地点和区乡红色政权所在地,现已列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修缮,美奂美仑,香火尤盛。
2006年05月25日,西陂天后宫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90.狮峰寺
狮峰寺又称狮峰广化禅寺。位于福安市柏柱洋狮峰山麓,距县城30公里。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题寺匾“广化禅林”,并赠诗,诗中有“方池影动鱼窥客,半岭声来竹引风”之句。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寺院占地1.3万平方米。坐西朝东,傍山而立,建筑雄伟。虽时历千年而庙貌尚存。为闽东佛教千年古刹,属闽东佛教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大殿建筑风格独特,历史价值极高,属国内罕见,寺中还留有大量丰富的历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寺名“狮峰寺”三字。

狮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观音阁四个主体建筑组成,这四大建筑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对称分置两侧,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典雅,表现出明显的唐末建筑风格。游人进入雕梁画栋的天卫殿,但见弥勒袒腹,笑口迎人;菩萨、天王神威凛凛。过牌楼,背立一尊护法韦驮塑像,仪容整肃。过天井,历阶而入,便是富丽堂皇的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前面看天王殿屋脊,重檐三迭,犹如塔楼,造型富丽。

大雄宝殿内香烟缭绕,到处一尘不染,可谓名副其实的净地。大殿进深13米余.宽10米余,高14米。有2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其中8根柱围达2.2米,高5米以上,支撑着木结构的屋顶梁椽。大殿外围尚有石柱16根,柱围11.8米,支托着飞檐翘角。大殿四周的窗梁板墙,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人站在殿中,只见斗拱交迭梁架井井,高托着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顶部描龙画凤,栩栩如生,图案虽经年累月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风采。大殿属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式,与福州华林寺大殿有异曲同工之妙。列整齐地伸出,一如宋代的建筑格式。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狮峰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