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2019-12-09 10:29:16)
标签:

文化

历史

旅游

图片

建筑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未名湖燕园建筑
未名湖燕园建筑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园内,是近代著名学府一燕京大学原址。燕京大学以明代名园“勺园”故址为中心兴建校舍,于1920年开工,1926年建成,是近代仿古建筑的优秀作品。各群组大都为三合院式,总体布局合理,局部尺度适宜,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紧凑。建筑物多为二、三层,主要建筑用灰瓦红柱,石造台阶,浅色墙面,檐下有斗拱梁枋,施以彩画;次要建筑取民居园林形式,湖边水塔为八角密檐式。园内尚留一些明清旧园遗物,也有从圆明园遗址搬来的石刻小品。现未名湖区仍保持初建时的原貌。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北大最中式的大门是在西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的主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的,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西门外的石狮,不要以为来自圆明园,其实不然,它们是原燕京大学于一九二四年从民间购得的。在北大文书档案馆里,还存有当时购买这对石狮的契据,全文是:“立字人文翰章,兹因祖遗有石狮一对齐整无损。今因合族生计艰难,商同合族允可出售。今经介绍人贞德元等说合,卖与燕京大学使用。三面言明议价现洋柒佰元,先付定洋壹百元,俟起运时全行付清。再者起运经工人手重损坏,并连脚有失,本卖主概不负责。本买主按约履行付钱呈数。以此立字为证”。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华表一对,位于北大西校门内,是圆明园安佑宫遗物,最迟造于乾隆七年(1742年),1925年移到燕京大学,同时以来的还有现在主楼前的石麒麟和双龙丹陛石。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国立西南大学联合纪念碑。西南联合大学曾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钟亭,一座玲珑的六角钟亭,圆顶六角,上有彩绘。青铜钟古色古香,上部镌有十二对腾舞滚动的戏珠蛟龙;钟铭:“大清国丙申年捌月制”。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刻有八卦的图案,沿口铸成八瓣荷花状。两条粗壮青龙的钟钮悬挂在亭顶的一条横木上。大铜钟为当时水师报时的钟,1900年险被劫走,1929年1月成为燕京大学校钟,同年6月被搬到未名湖畔定居,9月建立六角圆顶钟亭。亭外古木苍虬,丛林翠枝与它和谐相伴,更显得古朴、厚重。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塑像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北京大学革命先驱李大钊雕像,
李大钊是早期的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翻尾石鱼路南侧的土山旁,有块小空地,排列着一副石五供及一座供桌,来源不详。石五供论个头,甚至大过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的皇帝陵寝,雕刻精美。供桌大小明显与石五供不相配。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湖北岸一座由四块石碑合成的石屏风面湖而立,上面刻有乾隆皇御笔题写的两幅对联,上联是“画舫平临苹岸阔,飞楼俯映柳阴多”,下联为“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它们原来是圆明园福海南岸的“夹镜鸣琴”景点的遗物。这四句诗文原是称述圆明园“夹镜鸣琴”这一景点的,圆明园先后两次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浩劫和焚毁,这四扇屏风当时被埋没于废墟荒野之中,燕京大学建校时才被发现,被运至燕园安放于未名湖北岸。历经周折后,被放置于这里。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未名湖西南坡下有一块诗碑,来自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山高水长”。燕京大学建校时从西门外挖出。山高水长是清朝皇帝宴请外藩使节及王公大臣观看游艺节目烟花和训练圆明园警卫的地方。诗碑长约两米,高约一米。正反两面分别刻有乾隆皇帝御笔“土墙”诗和“种松”诗。整块诗碑保存完好,字迹纹样清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俄文楼西南的静园大草坪西北角和东北角的竹林内,分别有杭爱的谕祭诰封碑(额篆“谕祭”,立于康熙二十四年九月初九日)以及墓碑(额篆“敕建”,立于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两碑相距约40米,显然是被移来的,未见水盘。这里是北京大学本校校园内唯一一处龟趺螭首墓碑。在墓碑南部有石羊、石虎各一,传是杭爱墓的遗物,有资料称:杭爱墓后来被划入和珅的淑春园。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西门内向东有一座三孔石桥,是校友所捐,故名“校友桥”。于1926年捐建,桥长15米,宽4米,样式为三孔圆券石拱桥,中券券心上有石雕吸水兽。栏板为清式做法,望柱断面为正方型,柱头方形印刻如意纹,桥端以抱鼓石收束。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湖的西南角,有一座翻尾石鱼,原位于圆明园。圆明园长春园的西洋楼景观“谐奇趣”主楼南侧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中央的装饰物。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在朗润园里放置多年,燕京大学1930班学生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以作纪念。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燕京大学成立以后,从邻近的圆明园等地移的汉白玉鱼洗,现在散在未名湖畔。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未名湖畔的清代石舫。在清代这里是淑春园,属圆明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这个园子赐给了和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遭破坏,仅残存石舫底座。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湖心岛的东岸,有一座石舫,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价值珍贵。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通往湖心岛的小石桥又被称为“回头桥”,是圆明园的遗物——西式石平桥,原为西洋楼外观门前的五孔溪桥,桥栏早已丢失。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到北大一定要看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一塔一湖,是人们拍北大的必选之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博雅塔外观仿照北京通县的燃灯塔修建,原来是学校的供水水塔。1924年7月,燕园(原燕京大学校园)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后来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广泛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时过境迁,当时一个颇有争议的建议,却成就了中国最高学府中永恒的经典。校园内的建筑高度都低于博雅塔,据传是由于文物保护区的相关规定。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北京大学花神庙也称慈济寺,建于清代,因古时用于祭祀花神,所以民间也有称“花神庙”。花神庙后毁于一场大火,仅留存现今的门洞作为其遗址,成为了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一处重要景观。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校景亭。原名翼然亭,是清代鸣鹤园仅存的一个建筑。1926年,燕京大学迁来后,对该亭进行整理,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余幅,遂名校景亭。翼然亭是一个重檐四角方亭,四周树木阴翳,亭西有白石砌岸的长方形鱼池。乾隆曾登上翼然亭观赏四周风光,并以“翼然亭”为题赋七律一首。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华表北侧外文楼的北面与赛克勒考古艺术馆之间,有一汉白玉日晷。这座日晷原位于老北大的沙滩红楼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移放到现赛万提斯像东侧草坪内,1992年在赛克勒考古艺术馆建成后移到此处,并恢复了晷盘与晷针。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镜春园,主要指未名湖西北的大片园囿区。从未名湖的东北角(有一座可有可无的景观石拱桥)向北,第二排房子前转向西,有镜春园75号院(现为北京大学欧美同学会),门前有一对古石狮。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继续向西经过79号院,其西侧有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门前有几块古石墩。继续向西北侧有一座古石桥,石桥后面的建筑学研究中心西小院门前,有一座圆形汉白玉古石桌。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从古石桥的北面,可以看到建筑学研究中心西北侧的院子内,有一座方趺碑座和精美的西式石刻柱头,明显是圆明园的遗物,从这里可以下到湖底走过去,走过去就会看到,石刻柱头的北面,还有四座保存完好的“滚墩石”。真想不到这里竟有这样完好的石刻。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朗润园是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初为圆明园附园,称春和园。清嘉庆年间赐乾隆十七子永璘,因永璘封庆王,俗称庆王园。咸丰年间,转赐恭亲王奕訢,始名朗润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故,园收归内务府,曾做内阁、军机处会议之所。宣统年间,隆裕皇太后赐贝勒载涛。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1920年由燕京大学购入,1952年随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今保存基本完整。朗润园的东所目前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及至民国初年,徐世昌以租用为名拆毁鸣鹤园,这就引起了紫禁城小朝廷的戒心,深怕附近诸园再遭同样厄运,遂又把朗润园赏给了奕譞第七子(奕诒嗣子)载涛作为私产。载涛正是朗润园合并为校园之前的最后一个园主。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静园草坪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同时,它还是北京大学师生们一个重要的课余活动场所,北大百年校庆时的文艺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草坪两侧的建筑称为六院,是六处三合院落。这六座精巧玲珑的庭院中的一院、二院、四院和五院原为燕京大学女生宿舍,建于1926年,三院和六院是1952年根据当初图纸加建的。“六院”后为一些院系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四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国家哲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五院。据冰心回忆,当时的四个庭院内并非全是学生居住,还有部分燕大女教师也居住在这里。而且每座庭院中还有自己的食堂,女生们都是自己动手淘米做菜,然后在干净明亮的餐厅里集体进餐,女教师们有时也会和同学们在一起用餐。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静园六院是燕园内围绕静园草坪而建立,建于1926年;三院和六院是1952年根据当初图纸加建的。现六个院落已经成为一些院系研究所得办公所在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斯诺墓,这里埋葬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的一部分骨灰。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2001年06月25日,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