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国保--(9.古建筑)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本篇目录:
***************************************
133 81.泉州天后宫
清
福建省泉州市
134 82.牛街礼拜寺
明至清
北京市宣武区
135 83.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陕西省西安市
136 84.同心清真大寺
清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
137 85.净藏禅师塔
唐
河南省登封市
138 86.云龙寺塔
唐
广东省仁化县
139 87.凌霄塔
唐至宋
河北省正定县
140 88.朝阳北塔
唐至辽
辽宁省朝阳市
141 89.灵光塔
渤海
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142 90.闸口白塔
五代
浙江省杭州市
************************************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 ,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原山门马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来代构件。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35.1米,进深19.8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

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泉州天后宫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2.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是回族伊斯兰建筑,居北京四大清真寺之首。牛街清真寺的总平面布局很有特点。寺在牛街东侧,大殿必须坐西向东,入口就只能设在殿的后面。寺门以望月楼代替,楼前有木牌楼三间,隔街为照壁,以强调入口。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赐名“礼拜寺”。经过历代不断翻修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宏伟壮观的古建群体。

绕过影壁,便到了清真寺正门。正门在望月楼下,上悬“达天俊路”金字匾,该门平时紧闭,只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开启。笔者由便门走入清真寺,到了第一进院落。一进寺内,10余米高的望月楼矗立眼前,望月楼上悬挂着“牛街礼拜寺”蓝底金字匾额,楼为六角形亭式,双层飞檐,亭顶覆以上黄下绿的琉璃瓦,孔雀绿色的斜脊六角攒尖,上有金黄色琉璃陶宝顶。每年伊历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乡老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走过甬道,便进入了第二进院落。院内正西为礼拜殿,朝向圣地麦加,是清真寺最为重要的部分。大殿有五楹三进,可容千人礼拜。有三层屋顶,殿顶衔接处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为殿顶的一个特殊装饰。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俗称窑殿。窑殿正面壁龛上,满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

大殿外,有南北碑亭两座,亭内碑石记载了该寺历史沿革,惜字迹已斑驳不清,笔者幸得寺内工作人员热心介绍,这才对礼拜寺千年历程有了粗略了解:牛街礼拜寺建于辽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阿拉伯筛海(筛海,阿拉伯语译音,对年高有德的宗教学者的称呼)纳苏鲁丁创建。明正统七年(1442年),曾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
83.西安清真寺

西安清真寺,在非常著名的西安回民街里面,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清真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四大清真寺之一。大寺坐两朝东,整个寺院是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四周有青色砖围墙,占地面积约18亩。全寺沿东西向分为四院,建筑总面积共约4000多平方米。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因寺内存有一方落款为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鉷所撰的《创建清真寺碑》,有始建于唐的传说。大寺坐西朝东,整个寺院是一东西向的长方形,四周有青色砖围墙,占地面积约18亩。

第二进院落中央竖立石牌坊一座,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天监在兹”,两侧坊楣刻“钦冀昭事”和“虔诚省礼”。牌坊前后有甬道,两侧建有两座石碑、嵌于砖构龛内。一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冯从吾所撰《敕赐重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来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5个大宇;一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代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明礼部侍郎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5个大字。
省心楼位于第三进院中央,是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琉璃攒尖顶巍然挺立,十分壮观。宣礼楼,又名邦克楼,是“穆安津”(宣礼员)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在传统阿拉伯清真寺中,应该在寺院的四周各建一座,但化觉巷清真寺的“省心楼”却只有一座,而且建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体现了其中国建筑特色。省心楼下栏杆内,有二龙戏珠石刻,相传是唐代遗物。

第四进为全寺主体,西边合基之上建有礼拜大殿,单檐歇山式,绿琉璃顶,斗拱五踩,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后楼窑殿,宽深各三间,大殿平面呈凸字形,面积达1300平方米,可容千余人礼拜.顶棚置天花,地面铺装木板。顶棚藻井共由600余幅彩绘组成,全为阿拉伯文组成的几何图案。
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西安清真寺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4.同心清真大寺

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初在原喇嘛寺基础上修改的。从照壁、礼拜殿脊檩处墨书题词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两次重修。同心清真大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同心清真大寺本是宋、元遗物。当初,这座同心清真大寺建在小土山上,高出地面十丈,四周民房聚集,花草繁多,清水河映照着同心清真大寺古寺的倒影,十分美丽壮观。

同心清真大寺院入口处附近的墙上,有两块石雕横额,分别留有:“明万历年间重修”和“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蒲月重修”字样。这说明同心清真大寺现址至少也有四百余年了。

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同心清真大寺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5.净藏禅师塔


该塔坐北向南,高 10.34米。基座高2.63米,上部为须弥座,束腰各面均砌出
3个门。座上为仿木结构形制的八角形塔身,各角砌五面倚柱。塔身南面辟券门,可进入塔室。塔内平面亦作八角形,顶作穹窿式。券门之上,砌出额枋,枋中心置一直斗。券门下方也砌横枋,其下立间柱。在塔身的东、西两面雕砌出假门,其上砌出仿木结构的阑额,额上雕出人字形斗。塔身背面嵌塔铭一方,记述净藏禅师的生平。塔身的其余四面,均雕出破子棂假窗。塔身以上为叠涩砖檐,塔顶由须弥座和山花蕉叶等组成刹座。塔刹以石雕成火焰宝珠,雕刻精美。
*****************************************
86.云龙寺塔

云龙寺塔坐落在董塘镇安岗村后山坡上。广东境内唯一的国家级唐代古塔,据该塔的建筑风格和塔基四周残留着大量的唐代莲花瓣瓦当,故知此塔建于晚唐乾宁光化年间(894-898年)。清 同治《仁化县志》载:“此塔为仰山禅师塔。”距塔200米处有一寺庙,原名西山寺,清代更名为云龙寺,塔也因之更名为云龙寺塔,沿用至今。

该塔为平面四方形,砖构实心塔。各层四面用仿木构筑法,用砖隐砌出倚柱、门拱、栏额、普柏枋、檐枋、假门、栏杆、平座等,具有典型的唐代方形砖塔之风格,外形古朴端庄,造型独特,是研究广东早期古塔建筑形式的珍贵宝物。
*********************************************
87.凌霄塔

1982年2月,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经清理,出土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和金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函为断定该塔创建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公元762—799年),至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重修。文物资料对县志记载予以订补匡正。
****************************************
88.朝阳北塔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双塔街北端。因市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东塔、南塔、北塔。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十六国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龙城,因此朝阳有“三燕故都”之称)。“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

朝阳北塔即是典型的佛舍利塔。北塔为方行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舍利塔,该塔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檐和刹顶等几部分组成,其主体结构塔身上四面砖雕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精美异常,引人人胜。

朝阳北塔的第四世身应该是唐天宝年间的开元寺塔。唐天宝年间(742—756)营州柳城人又奉诏对隋代重建之舍利塔进行修缮。到了辽初,辽太祖神州元年(916),首任霸州彰武军节度使,韩知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机之诏命,修葺柳城,建置霸州,并同时整修了开元寺塔,改名为延昌寺塔。并于辽重熙十三年四月八日最后竣工。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朝阳北塔了。北塔所在地都曾被皇家视为圣地,而今天的朝阳北塔也因它是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的“思燕佛图”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代佛塔为外表的“塔中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五世同体的古塔。

在1988年11月14日对北塔进行修缮过程中,发现了天宫、地宫,出土了上千件奇珍异宝,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再现于世,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轰动了海内外。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塔、金银经塔和波斯玻璃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
89.灵光塔

唐代渤海国时代塔,位于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塔山公园内,此为清代长白府第一任知府张凤台题名。清光绪末年(1908年)发现,为砖砌楼阁式空心方塔,共5层,层层收分,通高12.86米。塔刹呈葫芦形,高1.98米。塔身均磨砖对缝,黄泥作浆,叠涩式塔檐,底边长3.3米,顶边长1.9米。塔内层间砌成平行叠涩顶并留有空洞,上下贯通。塔下存地宫,向南接甬道,有土阶可通往地面。是研究渤海与唐朝关系的重要古迹。具有重要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和观光价值。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0.闸口白塔

闸口白塔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与六和塔遥遥相望,是钱塘江的标志性建筑。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有《过余杭白塔寺》诗:“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高约10米,逐层划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廊秀丽挺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

1988年1月13日闸口白塔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前一篇:第三批国保--(8.古建筑)
后一篇:第三批国保--(10.古建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