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国保--古墓葬,石刻及其他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六)古墓葬共(7处)
56 1.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陕西省韩城县
57 2. 杨粲墓
宋
贵州省遵义市
58 3. 宋陵
北宋
河南省巩义市
59 4. 李时珍墓
明
湖北省蕲春县
60 5. 郑成功墓
清
福建省南安县
61 6. 清昭陵
清
辽宁省沈阳市
62 7. 成吉思汗陵
1954年迁建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
****************************************
(四)石刻及其他(共2处)
44 1. 常德铁幢
宋
湖南省常德市
45 2. 地藏寺经幢
大理(公元937-1094年)
云南省昆明市
****************************************
1.司马迁墓和祠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东南1公里处,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之墓和祠。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第二坊上书“龙门才子故里”六个字,第三坊上书“河山之阳”四个字。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祠庙的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内祀司马迁的塑像。塑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殿宇和山门都是宋代的建筑结构。祠内还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
司马迁墓位于司马迁祠院后,经西晋、宋、金、元、清五次修葺。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称“五子登科柏”。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中国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司马迁祠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祠内有古今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品与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评价,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
*************************************
2.杨粲墓

中国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的墓。位于贵州遵义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1957年发掘。播州杨氏自唐末至明万历年间,统治播州长达725年,是西南地区著名大土司。杨粲为第十三代,南宋嘉泰初年袭播州安抚使职,官终武翼大夫。其墓建于淳祐年间。

杨粲墓由于早年被盗过,随葬品幸存不多。1957年清理发掘时,在两室棺床淤土中,获得陶瓶、影青瓷碗、残铁三脚、带柄铜镜、"崇宁重宝"、"崇宁通宝"钱等文物。另在两室墓底腰坑内发现两具铜鼓,鼓面朝下,平放在铜钱上。男室铜鼓重12.25斤,通高28厘米,面径44.5厘米。鼓壁夹垫剪破的铜钱碎片,字多模糊,可辨识的有"元"、"通"单字,应为北宋哲宗所铸之"元通宝"。女室铜鼓重17.75公斤,通高30厘米,面径49.5厘米。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司马迁墓和祠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宋陵

宋陵,北宋皇帝(960-1127年)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寝,宋陵地处郑州、洛阳之间的巩义市,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开洛高速贯穿东西,南有嵩山,北有黄河,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人誉为"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风水宝地,

这个巨大的陵墓群,几乎涵盖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著名大臣如寇准、包拯等人的陵墓也在其中。围绕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近千座,地面石刻现存近千件,是一座浩瀚的大宋历史博物馆。
*******************************************
4.李时珍墓


陵园两侧为李时珍纪念馆,长廊壁上嵌有《本草图》石刻,陈列馆内附有李时珍生平事迹及所著《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以及众多中草药标本。南依群山,北临湖水,终年轻雾缭绕。位于园林深处,呈椭圆形,周围砌有青石条护墓。墓前有明万历年间李时珍的儿子所立的墓碑,上部及两侧以条石镶框。墓边有其父母合葬墓。墓系前立纪念碑,

过百草园的药物长廊,便进入墓区,绕过一片落叶松林,既见小山坡上苍松翠柏之中的李时珍墓。由台阶拾级而上,登上第三层平台,正中即是李时珍与妻子吴氏合葬墓,其父李月池母张氏合墓居其左,墓碑碑文清晰。墓地周围,松柏常青,药圃花卉,清香四溢、生气盎然。第二层平台正中矗立着大理石纪念碑,碑顶屹立着李时珍半身塑像,两旁为六角纪念亭。墓园荷花池前巍然耸立着青石牌坊,上刻“医中之圣”四个大字,牌坊下面分别雄峙着两对石狮。牌坊位于墓的正前方约150米。
5.郑成功墓


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二十二日迁葬今地郑氏祖茔内。随同迁葬的有其子郑经等灵柩。墓室三合土构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风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为郑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华表1对,高14米,顶端雕坐狮;石夹板9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

**********************************
7.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西里尔蒙古文:Чингис хааны онгон,英文:Mausoleum of Genghis Khan) ,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始建于鄂尔多斯的祭灵白室,起初一直处于隐避状态。根据历史文献所载,成吉思汗归天后,分别在漠北草原和木纳山南(今鄂尔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宫帐,视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进行最高规格的供奉祭祀。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始建于鄂尔多斯的祭灵白室,起初一直处于隐避状态。根据历史文献所载,成吉思汗归天后,分别在漠北草原和木纳山南(今鄂尔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宫帐,视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进行最高规格的供奉祭祀。

1264年(元至元元年)忽必烈取得了政权争夺斗争的胜利,并将蒙古都城从漠北的哈拉和林迁到了燕京(今北京),随后改称“大都”。1266年(至元三年)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太庙,在听取了伯颜等人的建议之后,将太庙“定为八室”,这无疑从制度上、法律上对八白室做了根本的定型。

“成吉思汗八白宫所供奉的神物,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一些变化,但其核心一直没有变,即成吉思汗与夫人的宫帐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八白宫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整体,其基本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八室的同时,还“钦定太庙八室四季祭祀的制度”。“四时大典”的制定,也为迄今为止的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定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范。 蒙古很多文献认为“鄂尔多斯(木纳火失温)乃是成吉思汗八白宫始建的地方”,《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1996年版)也记载:“成吉思汗去世后在鄂尔多斯建立了八白宫”,“从此,成吉思汗白宫也就被称之为‘乃蛮查干鄂尔多斯’,即‘八白宫’”

195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广大蒙古人民的要求,向中央政府政务院呈上恳请将成吉思汗陵迁回伊金霍洛旗的报告。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当即批准这份报告,并批示拨付80万元专款以新建成吉思汗陵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建请灵和建陵委员会。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自选址,并为陵园奠基。1954年4月7日请回伊金霍洛故地,4月23日,成陵回迁之后首次大祭在伊金霍洛举行。

1955年春,成吉思汗陵建筑工程正式开工。陵园的建筑由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工程局负责并承建。由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设计室工程师郭蕴诚设计。成吉思汗陵重建工程于1955年10月30日竣工,1956年陵园落成。1956年5月将成吉思汗及几位夫人灵柩安放在陵宫内。同时,将分布在鄂尔多斯各旗的成吉思汗八白宫、哈日苏勒德及其它圣物集中在成吉思汗陵,并举行仪式和陵宫新建筑落成典礼。
********************************************
1 .常德铁幢

宋代佛教经幢,在湖南省常德市滨湖公园内。原位于距城区约 8公里处的沅水东岸德山山麓乾明寺故址左侧,1979年
1月迁此。铁制经幢留存极少,铁幢建在高1.42米的石台上。台呈束腰形,以九层石块砌成,边缘雕有云莲纹。铁经幢作圆柱形,上小下大,高4.335米,重1520.8千克。其底部直径
0.9米。
**************************************************

古幢为方锥形石幢,幢由五段紫砂石精雕细刻而成,通高6.5米,幢体呈七层八面,宝塔形,层级间有界檐。在基座与第一层之间的界檐上,以汉字直行楷书镌刻有《造幢经》及《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多篇经文。第一层四大天王像身后,以梵文(也有学者说应为古藏文)阴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外,整个幢身层次分明地雕满佛教密宗佛、菩萨、天王、力士、鬼奴及地藏储神像共300尊,大像高约1米,小像不足3厘米,比例协调,刀法遒劲,线条流畅,造形生动优美,备受国内外推崇赞誉,素有“滇中艺术极品”之称,实为中国绝无仅有之艺术杰作。1987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决定搬迁古幢公园内的工厂,在古幢公园内建盖昆明市博物馆,对古幢加以重点保护。昆明市博物馆于1997年9月20日始完成一期工程的对外开放!
*******************************************
前一篇:第二批国保--古遗址
后一篇:外马路348号原江海南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