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3.留园)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假山为土石山,用石以黄石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纪周秉忠叠山遗迹。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冠云峰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遗物,高6.5米,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

绿荫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

花步小筑 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

可亭,《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 1953 年整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

曲溪楼《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
三米 左右,南北长十余米。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

冠云峰





小蓬莱《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系解放后新题。盛氏时园中亦有小蓬莱者,据考证系指今西部土山。

濠濮亭《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至乐亭

清风池馆

五峰仙馆

朝南屏风上篆刻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左右两边纱隔嵌有彩色窗心画,用的不是纸张,而是奢华的绢帛,是真正意义上的“纱”隔。这些书画均出于名人大师之手,艺术造诣非常高,形成雍容大气的南“兰亭”北“书谱”。
仙馆北厅,挂有清代名臣、苏州籍状元陆润庠撰写的著名楹联: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上联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在书卷中的岁月,是最有意思,最具趣味了,下联则谈品行、道德风尚,用花来比喻,一定自己认为是花里神仙。

涵碧山房

汲古得修绠

东山丝竹:原在园内“东园一角”,俗称“牡丹园”内。创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这是园林中第一座近代室内双层三面看楼戏台。据记载,整座戏厅坐南向北,共三间,戏台筑于厅南中间,属凸字三面伸出,后面还附建了戏房,上下两层,各有三间。戏台以北为观众席。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馆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馆为盛氏时所建。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


古木交柯”为留园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后一篇:第一批国保--石刻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