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上海,爱上上海——写在上海老房子俱乐部一周年(转载)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我们走读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1.5公里上矗立着的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汇丰银行大厦是最考究的建筑,见证了东方华尔街的重新崛起,“远东第一楼”和平饭店竟然把沙逊密室,九国套间都坦坦然展示在你面前,看吧看吧,只要你足够有底气!对了,经过外滩23号的时候,别忘了抬头看看,在外滩满载异国情调的大厦里,有一幢庄严、祥和、典雅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将中华民族特色的四方攒尖顶、斗拱、如意云纹表现的历历在目,外滩23号中国银行,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见证,也是对世人爱国主义的警醒。

外滩,从1846年这里建起第一幢带有外廊的房子到成为殖民时代遗留在东方最著名的天际线,到所有洋行大楼的旗杆上五星红旗飘飘的今天,仿佛沧海桑田。华灯初上,隔江相望,浦东陆家嘴灯火辉煌,超现代的建筑魔幻般的一幢幢竖起直插云霄,自豪的代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经济建设进程的重要标杆,一江之隔两种繁华,历史和未来在这里交融,两种风格的建筑在各自的时代长河中各领风骚,然而此时的繁华才是我们亲手创造的,我们正在感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走读北京路,它承载了半部中国本土银行史,浓缩了上海的近代史。它向你默默又坚定的阐述着中国民族金融家、资本家顽强崛起的故事。

我们走读苏州河,细数着水边的桥和水边的房。近代租界在苏州河两岸建立,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上海的文化更具有了国际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苏州河孕育了和积淀了海派文化。
行走在兴业路,有一幢看起来普通的石库门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然而正是在这幢建筑里,见证了中国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这里的空气因为历史的负重而肃穆凝重,这里的一砖一瓦因为伟人的指点江山而熠熠生辉。走出一大会址,跨入紧邻而设的新天地广场,这里时尚浪漫,人们欢声笑语朝气蓬勃,这不正是参加一大会议的共产党人所追求和期待的一片新天地吗?

我们走读老城厢,在乔家路的梓园,精致的木质百叶窗和大理石砌成的雕花阳台,在一层层被涂上油漆的背后,说着它当年的荣耀,1922年,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应主人,著名的版画家、慈善家、实业家王一亭先生的邀请,曾在梓园短暂的停留,第二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问题》,我们无法得知,上海老城厢的景色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点燃了爱因斯坦灵感的火花。

走读愚园路749弄,在这里有个血雨腥风里为了潜逃和藏匿而建的特务迷城,阴森诡异,隐秘狡黠会带你穿越到那个特殊年代,你似乎听见冷枪声,你似乎看到惨烈的暗杀,抗日志士们前仆后继,在这里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幕。然而,这个城市的春天早已来临,白玉兰花开得如此沉醉,旧建筑里住进了朴实的居民。那些恩怨和仇杀、阴谋和叛变、气节和热血的故事,好像已经很远很远了。但是我们会记住,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烈士,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是今天的烟火人间,这份最本源的华美。

走读在巨鹿路、富民路和长乐路一带,法国梧桐、法式洋房别墅是这里最醒目的标签。加上琳琅的店铺,成了城市里最美好的休闲生活区域,我们拿起相机行摄在巨富长,尽情寻找着深藏在不同角落里的精彩细节、探知它的风情。同时也深深感触历史风貌街区并非仅仅停留在怀旧的符号,他是城市有生命力和健康持续发展的载体,依然在当下呼吸着。

行走在百年的法国梧桐浓荫蔽日,闹中取静的街区,常常会看到那些深宅大院,你会想:这儿住着谁呀?以及它的那些尘封的历史,还有它的主人的故事,而它正静静地等着你去发现,等着你去遇到他,上海开放了很多名人故居。我们拜访了巴金、柯灵、张乐平、林风眠、草婴、等名人的故居,在名人的故居了解名人,是最佳的场景,隔空交流,是最美妙的时刻。名人虽然已经故去,但名人的精神财富和生活印记还留在了故居中,会有新一代的年轻人走进故居,从浩瀚的丰富的养料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走读嘉定孔庙,三座高耸挺立的牌坊,“仰高”建于明晚期,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
“兴贤”和“育才”建于南宋和元代,传颂了孔子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育才,选拔有才能的人。2000多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一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与骄傲!
走进古城名校松江二中,我们一一参观了恢弘典雅的云见第一楼、见证松二悠久历史的水塔钟楼、以及集成堂、一德院、树人园、思源楼和古色古香青砖青瓦的教学楼。百年学校、百年建筑、百年历史,在这里,桃李芬芳,春风化雨,一届届的莘莘学子在二中老师的辛勤教育下,求真、求实、自立、自强,用踏实的努力一步步丈量理想的高度,用执着的追求登上梦想的殿堂。

我们也走读在江南的古镇老街,烟雨中的亭台楼阁,白墙青瓦小桥流水,江南的建筑风格别有一番恬静内秀的韵味!深宅大院,布局设计,巧妙精湛,蕴意深邃。密集的水网编织出江南市镇的根基,水,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滋润出柔和温婉的风土人情。走在悠长的雨巷,江南的所有话语都写在了光滑的青石板路上。从天地初开的懵懂之地,到杀气腾腾的越剑吴钩,江南,也引领了中国的近现代启蒙运动,更在峥嵘的岁月里英雄辈出,在救国救民的征程中一往无前。

以上只是老房子活动的一些小小片段,更多的精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照片里、公众号里。一年里密集的走读活动,我们跟随俱乐部的专家学者们,倾听他们讲述建筑,也讲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精神内涵。走读上海,发现最美的上海。

最美的上海也在娄承浩理事长的笔下,在他几十年潜心研究的记载了优秀建筑和建筑师,和他积极呼吁保护老建筑,让历史的华彩能够得到保护和延续的厚厚的十多本著作里。
最美的上海在高参88老师的1600多篇的博文里,他的建筑博文是城市寻迹者的指路明灯。
最美的上海在两位摄影大神,基诺老师和寿幼森老师的镜头里,他们用照片记录了城市影像,留下了上海的不朽之美,赞美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最美的上海还在蔡震老师的水彩画里,画里有让人心动的城市美景,也有美景背后的记忆。最美的上海更在所有老房子俱乐部会员的脚下。
寻历史行迹,植守土之心,我们继续行走在路上,今天、明天、永远!
原创链接:走读上海,爱上上海——写在上海老房子俱乐部一周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