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古建筑(2)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图片杂谈 |
分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7处)
********************************************
58
11. 安济桥(大石桥)
隋
河北省赵县
59
12. 安平桥(五里桥)
南宋
福建省晋江县
60
13. 永通桥(小石桥)
金
河北省宁晋县
61
14 .嵩岳寺塔
北魏
河南省登封县
东魏
山东省历城县
唐
陕西省西安市
唐
陕西省西安市
唐、五代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
66
19.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隋、唐、辽、金
北京市房山区
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包括兴教寺其他建筑
五代江
苏省苏州市
包括云岩寺其他建筑
*********************************************
11 安济桥(大石桥)
赵州桥坐落于河北省赵县县城南部的洨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因此得名赵州桥,又因大桥用石头砌造而成,故当地俗称大石桥。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 ,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建于公元595-605年(隋开皇后期至大业元年,主拱由28道拱卷纵向并列砌筑,桥长64.4米,净跨37.02米,桥身座落在天然地基上)。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1961年3月4日,安济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
13. 永通桥(小石桥)

永通桥造型与著名的安济桥相似,只是规模比安济桥略小,俗称“小石桥”,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5年)。相传安济桥(大石桥)为鲁班所修,小石桥为鲁班的妹妹鲁姜所修。当时兄妹争胜,限一夜之内完工,妹妹技艺不如哥哥,所以小桥处处仿照大桥而建,天快亮的时候,还未完工。这时天神过境,暗中相助,妹妹竟然胜了哥哥,造的桥比大桥更精美。这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却说出了两座桥各自的特征与相互关系。永通桥为单跨敞肩拱,全桥由21道纵向并列的拱券石构成,跨度长约26米,弧矢约5.2米,桥宽约6.3米,大拱肩上设有四个敞肩拱券。桥上有22根正方形的望柱,桥身及栏板有优美的浮雕如河神、飞马、游鱼等,形象十分生动,大多是明正德二年(1507年)的遗物。由于永通桥十分精美,历代文人题刻很多。

*******************************************


嵩岳寺塔塔高近40米,历经1400余年,风雨侵袭,仍巍然屹立。在结构、造型方面是一座很有学术价值的古建筑。窥视全塔,挺拔刚劲,雄伟秀丽,不仅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且该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响,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我国早期佛塔受古印度塔的影响较大,嵩岳寺塔正是中印古代佛教建筑相融合的早期实物见证。


于是找到师父把情况告诉了他。老和尚一听,觉得挺蹊跷,便说:“你在这儿升一下给我看看。”小和尚在师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脚的,可就怎么也飞不起来,他只好说:“这儿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觉奇怪,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塔房,不一会儿,果然见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身体越升越高。小和尚开心得大叫:“师傅,快看!”老和尚却没吭声,只是留神四处观察。当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层时,老和尚顺眼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塔棚口上,一条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声:“黑蟒!”黑蟒受惊,一下子缩了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吓瘫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门锁上。老和尚招来众和尚,把情况一说明,当下一合计,决定用火烧来除掉巨蟒以绝后患。大伙说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里砍了许多柴来。他们打开塔门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烧死了黑蟒,也烧掉了塔棚和木梯,从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没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1961年3月4日,嵩山寺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四门塔,坐落在神通寺遗址东南方向的青龙山南麓,位于山东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公里处,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庭阁式石塔,与赵州桥同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四门塔原属神通寺,该寺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是山东境内最早的寺庙,后来庙宇毁于清末大火,剩下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遗址。

四门塔位于泰山之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市南郊30公里的柳埠镇,山清水秀,文物荟萃,民风淳朴。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劳动生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四门塔旁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还发现过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并有唐高祖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时操练兵马的跑马岭为纪念黄巢起义驻兵的黄巢村、黄瓜峪、菜峪、车子峪、裁缝峪。


**************************************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还有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塔座登道的东侧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西安博物院北门
**********************************




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房山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 (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得名,又称石经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1961年云居寺塔与石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甚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

云居寺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辽代佛塔5座,堪称一绝。图为辽塔。

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石经就成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图为存放辽金石经的地宫入口处,上方为开山琬公塔。


1981年11月27日,在对藏经洞之中的雷音洞进行修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套函,其中藏有两颗释迦牟尼肉身舍利。1999年9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为妥善保护云居寺所藏辽、金石经,将之全部回填地宫。

1961年3月4日,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兴教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兴教寺内,是佛教传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和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兴教寺为佛教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兴教寺塔即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玄奘舍利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墓塔全部是用砖砌筑而成的,塔通高21米,平面呈四方形,五级,楼阁式,每层的边长5.2米,向上各层逐级内收,收分较大,因此塔身稳重坚固。塔身下为低矮的台基。第一层塔身的南面辟有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着玄奘的塑像。二层以上塔壁作枋木结构,每层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间。檐下用砖隐砌出最简洁的斗拱,在其它建筑物上少见。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进的做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曲的弧形曲线,檐角缀风铃。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每层挑出较大的叠涩出檐,砖层较多,更显楼阁式塔的意味。塔顶置巨大的方形塔刹,刹座为四瓣仰莲,上面承托覆钵、莲瓣、宝瓶和宝珠等。各层均为实心,不能登临。

1961年3月4日,兴教寺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虎丘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

虎丘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

虎丘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该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经专家测量,塔尖倾斜2.34米,塔身最大倾斜度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风雨侵蚀等。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

********************************
前一篇: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
后一篇:第一批国保--古建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