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2019-05-01 18:26:25)
标签:

文化

历史

建筑

杂谈

图片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董家渡天主堂,本名圣沙勿略堂,曾经是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范廷佐[西班牙]设计,砖木结构,1847-1853年建造。立面呈巴洛克风格,由两道水平檐口线脚分段,下面为爱奥尼式双壁柱,上为两个巴洛克式小钟塔及曲线涡卷状山墙,顶端为弧线三角形山花,立十字架。平面为拉丁十字式,采用中廊高、侧廊低的三廊形巴西利卡(Basilica)式布局。内部为罗马式,以半圆拱券为基本构图要素,结构均为木骨加以灰泥粉饰,屋顶也是木结构,门窗开口较大。
黄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教堂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925180000053 董家渡天主堂 清 小东门街道

黄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教堂
198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教堂正立面为三段式。下段以四对爱奥尼克式柱划成三间--使大门开有三个入口。进门旁的双柱当间有砖砌的中国式对联,外端的两对立柱间则塑有神龛;中段墙面正中嵌入一只圆形大时钟,其上两端各耸立一座钟楼,楼内铜钟据说是一个半世纪前的原物;上段山墙做成具有典型巴洛克气质的卷涡式样,中央辟出一额,直书"天主堂"三个大字;顶上竖起铁十字架,长近四米,据说有一吨来重。大堂内部采拱顶而非穹顶,辅之以青绿藻井图案构成天花;堂内粗壮的立柱测算来约有四米周长,其中一柱内还有楼梯可上唱经楼。唱经楼是位于进门上的一道夹层,这里遥对远处的祭坛,侧望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堂内墙面高处的精美浮雕。作为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这些浮雕表现了十分中国化的莲、鹤、葫芦、宝剑、双钱等内容。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董家渡天主堂在上个世纪曾是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座堂。自本世纪初徐家汇天主堂落成后,它的传教中心地位才被取代。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董家渡天主堂由西班牙籍传教士范廷佐设计,法国传教士罗礼思监造。因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原名“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董家渡天主堂原为罗马天主教上海代牧区主教府,曾是远东最大的教堂。 落成典礼时,法国的一艘叫贾西义的军舰特派两艘小炮艇停泊在董家渡江面,法国驻上海的领事敏体尼和武官也来参加。中国教徒也不少,从浦东和四乡来的大多乘小船,一时间黄浦江上舟楫纵横,非常热闹。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太平天国时期,不少以沙船为营生的教徒迁到了这里,后来信天主教的不少望族也陆续聚居于此,其中以陆伯鸿(1875~1937)最为著名。1937年上海沦陷前,董家渡教堂有教徒1700余人。八·一三事变后,教徒纷纷迁入租界。陆伯鸿迁入法租界,因坚持抗日主张在寓所附近遭枪击身亡。除陆伯鸿外,求新造船厂的老板朱志尧、半淞园的创办人沈志贤都是热心慈善事业的天主教徒。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49年后,董家渡教堂的宗教活动仍一定程度地进行。“文革”期间教堂曾是一家无线电厂,1985年复堂,复堂典礼时2000人参加了弥撒。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黄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教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