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渡路185号天主堂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分类: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2925180000053 董家渡天主堂 清 小东门街道

198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正立面为三段式。下段以四对爱奥尼克式柱划成三间--使大门开有三个入口。进门旁的双柱当间有砖砌的中国式对联,外端的两对立柱间则塑有神龛;中段墙面正中嵌入一只圆形大时钟,其上两端各耸立一座钟楼,楼内铜钟据说是一个半世纪前的原物;上段山墙做成具有典型巴洛克气质的卷涡式样,中央辟出一额,直书"天主堂"三个大字;顶上竖起铁十字架,长近四米,据说有一吨来重。大堂内部采拱顶而非穹顶,辅之以青绿藻井图案构成天花;堂内粗壮的立柱测算来约有四米周长,其中一柱内还有楼梯可上唱经楼。唱经楼是位于进门上的一道夹层,这里遥对远处的祭坛,侧望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堂内墙面高处的精美浮雕。作为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这些浮雕表现了十分中国化的莲、鹤、葫芦、宝剑、双钱等内容。

董家渡天主堂在上个世纪曾是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座堂。自本世纪初徐家汇天主堂落成后,它的传教中心地位才被取代。

董家渡天主堂由西班牙籍传教士范廷佐设计,法国传教士罗礼思监造。因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原名“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董家渡天主堂原为罗马天主教上海代牧区主教府,曾是远东最大的教堂。

太平天国时期,不少以沙船为营生的教徒迁到了这里,后来信天主教的不少望族也陆续聚居于此,其中以陆伯鸿(1875~1937)最为著名。1937年上海沦陷前,董家渡教堂有教徒1700余人。八·一三事变后,教徒纷纷迁入租界。陆伯鸿迁入法租界,因坚持抗日主张在寓所附近遭枪击身亡。除陆伯鸿外,求新造船厂的老板朱志尧、半淞园的创办人沈志贤都是热心慈善事业的天主教徒。

前一篇:人民路1号童涵春
后一篇:虎丘路142号光陆大戏院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