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敬业堂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敬业堂位于浦东高桥镇的西街124弄2号,建于1920年,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层楼房,一进两厢三正屋,为庭院式布局的江南民居。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围墙较高。

宅主沈邦荣,在民国时期经营饭店,有了积余才陆续建成这幢具有明清风格的私人住宅。

正房、厢房和客堂楼、厢房楼前都有木雕回纹、花格栏杆,梁和檐下布满精美的木刻浮雕图案,大墙门的门檐上装饰有5幅精美的砖雕。客堂和厢房的24扇落地长窗,上半部是用蠡壳做的小方格子蠡壳窗,下半部有着精致的木刻浮雕,客堂前的廊檐顶部是用弯椽做成的船形顶。

2003年6月25日公布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正房、厢房以及客堂楼和厢房楼前面都有木雕回纹花格栏杆,桁梁和挡板上也布满精美的木浮雕图案和传统故事。客堂上方梁上刻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两厢刻的是“鹊桥相会”和“游龙戏凤”。

解放后,这座宅院除东厢房上下四间曾由房产科管理经租外,大部分房屋一直都由业主自己居住使用,院内搭建改造较少,大部分木雕都保存完好。只是大墙门门檐上的砖雕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用石灰涂抹覆盖,日后细心剔除覆盖物,仍能修复还原。在高桥镇上算是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民居建筑。

两间正房和两间次间的房门更为奇特,木质坚硬重实,呈棕黑色,与周围木料完全不同。门面、门框和门槛上都刻有浮雕图案,它不属安徽工匠所为,完全是西方风格的作品。据说这四扇门是经高桥建筑巨商谢秉衡介绍购来的西洋房门成品,所用的木材是南洋的一种优质硬木,在高桥镇上绝无仅有。


沈邦荣的父亲沈晓山家境贫寒,在白洋滩南面的滩地上种植蔬菜为生。沈邦荣十多岁时到镇上一家点心店里当学徒。到二十多岁时,借钱开了一爿小饭店,辛勤经营逐步积累起家。到三十岁时租了西街上一处三开间的店面房,开了高桥镇首家大饭店,名叫“聚兴馆”。聚兴馆面临西街,背靠界浜(现高桥港)。凭借勤奋努力,诚信经营,加上店面依街临水的有利位置,生意兴隆逐步发展,到五十岁时已积累了不小的财富。于是在1920年耗资一万余银元建成“敬业堂”。他为高桥镇留下了一座优美的徽式建筑。
前一篇:高桥镇西街钟惠山住宅
后一篇:高桥上海江东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