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镇承园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图片杂谈 |
承园始建于清末,含建筑、园林等,原有大部分已被改为他用,仅留存园林一处。园林为典型江南园林,占地面积约为3200平方米。园林内有回廊亭榭,鱼池假山等,皆经过后期修缮翻新,园路也为新铺卵石路。园内还保留有银杏和瓜子黄杨古树两棵,均为市古树名木二级保护等级。建造人程竞民于1950年6月,把承园捐助给高桥区军管会,承园后成为现今的育民中学。
承园1928年奠基,1930年落成,时年33岁的程兢民在此度过了春风得意、悠游自在的七年。之后,“城头变幻大王旗”,承园先被日本宪兵长期盘踞,抗战胜利后由忠义救国军凌关根部驻扎。再后,府邸重归程氏。为答谢命运的眷顾,樱花盛开的时节,程兢民连续三年敞开园门,任由市民观赏游乐。1948年,施燮华借用其开办四维中学。1949年复被征用,成为青年军师部。1950年6月,因生计窘迫,变卖无门,无法承担地价税,程兢民无偿把承园捐助给当地政府,承园由此成了永久性校园。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15803180000097 承园遗迹
清 高桥镇

当初宽广的小湖,减缩为一汪池水;幽洞奇壑,不复联通。尽管耸立的太湖危石、石笋、复制的蓺心桥尚存,瓜子黄杨、黑松、腊梅葱茏依旧,还陆续新建了集贤轩、明德亭、四维亭和毓秀廊。集贤轩和明德亭廊柱上镌刻了楹联。前者为:“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后者为“文章千古事,明德万年馨”,但从亭轩的名称和楹联的内容看,承园俨然已蜕变为某种校园文化的注释,与原有的内涵和韵味风马牛不相及了。

也难怪“承园”的起名人沈轶刘对此深为感喟,作了如下一首七律:“湟湟江水扼罗桥,新建园林淡可描。南部重修花木记,西部谁接咏歌潮。繁樱拂地风能扫,危石撑天骨未销。三径再来应有恨,陆氏无计补松乔。”其中的“淡”与“恨”,足以让人咀嚼与扼腕。

道路西边是花园。主体为气势恢弘大的太湖石假山,其中部开挖一个小湖,湖接小溪,溪上架桥,周遭环绕花径。假山建有六角小亭,式样仿苏州留园,溪水小桥模拟江湾的叶家花园。假山则全由东瀛建筑师独立设计。由于体量庞大,光用于修筑承重的地基就耗费了四十两黄金。假山高低错落盘曲,山洞曲折回转迤逦,入乎洞中,既高大易行,又幽深迷离。倘无人向导,绕来绕去往往又回到原处。假山和亭台池水周围,除植有龙柏、黑松、银杏、广玉兰、腊梅、野愉等本地花木外,主人还特地从东瀛移栽了二十株名贵的樱花。
前一篇:松江文物保护建筑葆素堂
后一篇:高桥镇钱慧安纪念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