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俱乐部徒步川沙镇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浦东鲁班’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筑造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名建筑与营造企业家”等三个部分,以视频、实物、史料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上海市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城隍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原占地十余亩,有三进,现仅存打唱台,占地面积11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12.53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大殿7梁架,面阔3间,宽11.6米,进深9.7米。

天恩堂建于1930年,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3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一层层高3.5米,二层吊顶高度2.9米,二层屋脊高度为3.5米,檐口高度为6.72米,建筑总高度为7.2米,屋顶因年久失修,漏雨严重。建筑整体布局为一主体建筑一庭院外加两个附属建筑位于庭院两侧。建筑三面有围墙围合,正入口为典型的基督教形制,门框窗棂有线脚装饰,具有较浓烈的宗教色彩。

建筑庭院内为水泥铺地,主体建筑两侧有建筑与围墙形成的条形天井,布置有绿化盆景。主体建筑一层为水泥铺地,作为宗教机会场所;二层室内为木质地板。外侧走廊有两附属建筑屋顶花园相通的廊道。该建筑最大的特色是中西合璧,内部结构和装饰为典型的传统江南民居风格,而外立面则具有浓重的西式建筑装饰特征。东西里面外墙砌清水砖和嵌有弧形红砖抱框的窗户。



工农饭店的格局使人联想到小时候凭票时期上海国营饭店的场景。别看其貌不扬,据说,这是古镇上最老牌的房子,建于1905年,原名万兴馆餐馆,曾诞生本帮名菜“三黄鸡”和“扣三丝”。而后来的工农饭店经历了公私合营、再改为国营,在上世纪90年代倒闭。现在,这里还是经营着饭店生意。

标志“稻香”的老房子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其实,这样的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比较时尚的,不知后来几十年它是否一直用于食品的生产销售、还是被挪作他用,如果现在还生产当年的食品,仍用“稻香”商标,估计可以作为古镇的标志性品牌而闻名。
该石牌坊是为朱令—妻蔡氏而建的节孝坊,从残存的石柱来看,其形制是二柱一门三楼式牌坊,石柱上有对联一副,现在只能看到东侧石柱上的联语,“贞操百年表沛国”,石柱与横梁均为花岗岩,石柱40厘米见方。该牌坊建于清代,至今仍原地保留。
川沙古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为抵御倭寇入侵,由川沙太学生乔镗等提议建造。
川沙城墙所在的川沙新镇新镇西北临张江功能区域,南接原南汇区,东临东海。
川沙城墙位于观澜小学内,处在川沙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川沙城墙上有岳碑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南端魁星阁、北端文笔塔及城墙下的敬业堂互相映衬。
明代所修建为川沙堡城,城墙周长5000米、高9米、墙基阔10米,筑12座炮台,砌372垛堞。四门均修城楼,外修4座吊桥,并开挖了一条36米宽、5米深的护城河。清代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因财政入不敷出,拆墙卖砖以充教育经费,仅保留了城厢小学内东南近200米的一段城墙。“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墙遭到破坏,现尚存东城墙60余米,黄土夯筑,青砖包砌,墙基宽10米,顶宽8米,高5米。城墙东、南面有护城河,长2000多米,宽36米,深5米。
立本堂是沈家大院的祖厅,正梁和壁梁上镶着各种精致的图案。大厅高大轩敞,正面对联上书“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立柱上书:立本立言叱咤风云斗士,求真求是方圆规范人生。”道出了沈家做人的根本准则。原为沈家大院祖厅,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沈家族谱图,从这里可以知道沈家大院主人,沈树镛与黄炎培的的关系了。
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戏韵流芳”川沙戏曲艺术展示中心,上午路过没得入内。下午将结束行程时,突然放行了。

川沙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东乡调的发源地,如今,戏曲之乡有了“戏曲中心”!当中是120平方的演出的场地,参观者可在此品茶、听戏、休憩;演出的戏曲舞台有60平方米,极具江南民宅风格,台面宽敞,坐在台下任何角落,舞台演出一览无余。

建成后的文庙(孔子庙)共有有房屋十三间,内楼房二栋、平房三栋、木板房一栋、天井二方。主楼为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楼下中间为正殿,内设孔子与七十二贤的神位。东西墙壁上镶有许多珍贵的碑文。楼上备作藏书。楼楣上高悬“孔子庙”三字的匾额。右侧有与孔庙同时建成的中山纪念林,占地二亩,松柏青翠,绿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