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房子俱乐部徒步苏州一日(续)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出了耦园,往东就是苏州护城河,城墙沿河而建。

大新桥巷20号郭绍虞故居。故居为一路五进晚清建筑。平面略呈曲尺形,建筑面积约659平方米。大厅三间,圆作梁,前有一枝香轩。厅西有两座楼交错并列。厅后有一拱门,上有郭鲁卿手书篆体“大富贵亦寿考”。郭绍虞(1893-1984),著名学者、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辞海》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其实从明代开始,墨客园所在地就是文人墨客雅集之所,岁月变迁,不变的是文雅气质和翰墨书香。宅子三路五进,旧宅的通常格局,不同的是三路东、中、西三层楼皆为楼屋;同样不多见的,是园东、南、西皆有一座花园。

不逊于传统的苏州园林美好,更重要的是除了观光园林,这里还可以居住。试想,枕着潺潺流水声入睡,被窗外鸟鸣唤醒,生活是那么美好的事。



潘氏松麟义庄,位于悬桥巷46号。宅为嘉庆时藏书家黄丕烈“百宋一廛”藏书楼故址。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翰林院编修潘遵祈奉祖潘奕隽遗命创建。原两路六进,现存祠堂和花厅等建筑。祠堂面阔三间10.5米,进深10.6米;东路花厅三间,装饰较精。存有咸丰三年(1853)《松麟义庄记》碑一方。

潘氏松麟义庄介绍

悬桥巷方宅,位于悬桥巷45、47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末民初苏州著名的西医专家方嘉谟的故居,建于1935年,此后曾在居所开办医院(诊所)。据说现在里边还住着不少户居民。我无缘进去过。网上曾见过一些图片,内有三层小洋楼一幢,其门厅、花厅、楼厅内的木雕亦精致。

洪钧故居原占地有3000平方米,东西两路,西路的主轴线上,设门厅、轿厅、花厅、大厅、和上下房等。东路为洪氏义庄,又称“枝荫义庄”。原第五进便是晚清曾朴写的《孽海花》中的女主角赛金花、洪钧之妾傅彩云所住。民国年间,张一麐也曾寓过东路的上房。原址做过食品厂与环卫站等,现已修缮过,对大众开放。图为雨天用手机补拍的修复后的西路风貌(仅此一进)。西厢现为平江书画廊,东厢为状元文化展示馆。

昆曲发祥地为苏州全晋会馆,昆曲博物馆也在此处,馆内有苏州地区最精美的古戏台以及中国昆曲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昆曲的演出脚本,包括木刻、石印本、抄本以及数以百计的昆曲艺人抄本,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该展厅展示了馆藏珍贵脚本,通过脚本剧本介绍了昆曲史著名的作家,该陈列厅位于昆博西北角,整个陈列厅布置成明代书房的形式。

全晋会馆现于二00六年五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晋会馆停止活动。从1958年至1984年,会馆先后被绸缎厂、染坊、化工塑料厂、眼镜厂、光学仪器厂、照相机厂使用。机械局职工大学也一度在此办学。东路和西路北侧散为民居,有三十多户人家。1976年1月,工厂失火,大殿不幸被烧毁。年久失修的古戏台险象环生,濒临倒塌。曾经的全晋会馆,令人扼腕叹息。

全晋会馆又称山西会馆,清乾隆三十年(1765)旅苏晋商集资创建全晋会馆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光绪五年(1879)至民国初建新馆于今址。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头门、戏楼、正殿等。头门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界,脊柱间各设将军门一座,明间两扇黑漆门扉绘有工笔重彩门神,并置抱鼓石一对。以脊柱为界,前为海棠轩,后为鹤胫轩,梁枋饰以戏文浮雕。头门左右为水磨砖贴面八字墙,壁面各饰砖雕团龙,环以缠枝纹,顶覆瓦垄起脊,檐下抛枋雕饰戏文。墙下承青石须弥座,雕以“鹿鹤同春”、“狮子滚绣球”之属。左右八字墙后各建楼阁式方形吹鼓亭一座,单檐歇山顶,山面朝外,似双阙耸峙,与头门戗角相交,呈参差错落之势。昔日门前更有河埠及弧形隔河照墙,墙嵌砖刻“乾坤正气”四字,惜均毁于50年代末填河之役。


花园北面,是一座以楠木为梁柱的大厅,名“楠木厅”。大厅塑云纹脊,题额“与古人交”。规模恢宏的楠木厅,中间正门配置18扇落地长窗,两侧半墙上,各设4扇半窗。东西山墙的砖细门宕上,西面题“幽曲”,东面题“雅音”。楠木厅现在布置为“昆曲文物史料展”。一座精美的堂名担,富丽堂皇,犹如一座袖珍流动戏台,为昔日戏班子走江湖使用,弥足珍贵。此外,还陈列琴砖、画像砖等珍贵文物。墙上图文并茂,介绍历代昆曲名伶。如:“活娄阿鼠”王传淞、“活吕布”周传瑛、“昆曲麒麟童”郑传鉴。



离开昆剧馆已经是15:04:18。
前一篇:上海老房子俱乐部徒步苏州一日
后一篇:蒲西路166号气象博物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