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淀山湖彩虹桥
标签:
文化历史建筑杂谈图片 |
17号线地铁40分钟左右到达朱家角。如果地铁来的,地铁出来先乘公交去朱家角车站,看日落前去彩虹桥的班车时刻表。掌握时间,再尽情玩朱家角。

朱家角原来有个慈门寺,原址现在是医院,十年前在附近造起了慈门街。 说是街,其实是集商业、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城。 慈门街石牌坊四根立柱,上雕祥云,古色古香。 石牌坊的北首,竖有石板雕刻的〈水乡慈门街感怀〉,“珠溪中心,又崛起慈门街,占地6000平方米,更添新景观:楼台亭阁、水榭碑廊、商贾酒肆、堂馆场坊、山石佛座、艺苑茶香,曲径通幽。满目琳琅,别有一番古俗古风之祥和气象”,道出了建造时的初衷。 或许是缺乏管理,又或许是规划失误,现今的慈门街根本看不到上述的“气象”。
漕港河


课植园于民国元年(1912年)始建,15年落成,耗银30万元,占地96亩。有迎贵厅、宴会厅、正厅、耕九余三堂、逍遥楼、书城楼、望月楼、戏楼、打唱台、藕香亭、倒挂狮子亭、司教亭、碑廊等各类建筑共有200余间。

碑廊内嵌有明代文人的书法碑刻,系园主马文卿延请雕刻高手周梅谷所刻,计有文徵明写于明万甲申年的“游西山寺”诗十二首、祝枝山“梅花”诗一首、唐寅信扎和周天球诗二首,共15块石刻。还有假山、九曲桥、课植桥、荷花池、稻香村等游览胜境。

和心亭(鎮園之寶)

规民约是地方上传统的公众舆论压力和道德规劝,是广大农村地区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旧时,多将乡规民约勒碑示众。古镇朱家角尚存数块清代石碑,以"禁网"、"放生桥永禁"、"永禁勒索"等为主要内容,提倡"和气"、"好善",禁止一些不文明现象,在历史阶段对维护地方秩序、营造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见证历史的重要载体。

圆津禅院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初供辰州圣母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年间重建圆津禅院,清顺治、康熙年间,圆津禅院逐渐扩建。从第三代住持语石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往往流连,吟诵聚会。1995年修复开放,2001年正式登记。现院中恢复有赵孟頫手书的“涌月”石刻的“涌月井”和清华阁等古迹。

放生桥跨于漕港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放生桥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其设计与构造上可见一斑。放生桥为五孔石拱桥,而非平桥或单孔石拱桥,作为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联拱大桥,称为”沪上第一桥”。

全长70.8米,宽5.8米,结构精巧,形状美观。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井带长虹”为朱家角十景之一。放生桥的走势却显得平缓舒坦,它的台阶特别薄,最薄处厚度仅有3厘米,一般不超过8厘米,因此凡过放生桥如履平地。放生桥南北两面台阶合计达122级。这么多的级数在江南石拱桥中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古代造桥者的聪明才智和对路人的一份人文关怀。

放生桥上的石刻技艺也十分高超,龙门石上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态逼真;桥顶四角蹲着石狮4只,仰头张嘴,栩栩如生。中间有竹节望柱,桥面中央镶嵌雕花石板。长方形板式桥栏,四角方整,棱角分明。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临水筑以石驳,凿以锁缆孔,为舟楫停泊所用。桥壁柱石上刻有清晰的楹联:“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楹联各12字,自上而下,似山涧飞瀑,一泻百丈,颇有气势。它描绘了十里漕港水运繁忙的热闹景象和江河波涛之汹涌,更加突出了放生桥的宏伟气派。

彩虹桥入口就在这里了,现在进去都是免费的!!目前只供行人在桥上徒步和骑行,但是游客也不少,9月的淀山湖上,清风徐徐,波光粼粼,一边走,一边欣赏彩虹桥和淀山湖的风光,竟然也不觉得很热,迎面吹来阵阵湖风,很是惬意。
前一篇:长乐路800号古典式花园住宅
后一篇:上海老房子俱乐部徒步苏州一日

加载中…